Workflow
《红高粱家族》
icon
搜索文档
文艺为桥,助推中阿文明互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5 01:20
文明互鉴与文艺交流活动 - 阿拉伯汉学家与中国青年创作者在北京举办文明互鉴分享会 聚焦专题讲座和话题互动 [1] -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主任哈赛宁·法赫米翻译莫言《红高粱家族》 称翻译是跨越文明的摆渡 促进文明对话与交融 [1] - 约旦青年汉学家马娜翻译巴金小说《寒夜》并参与中国影视译制 致力于向约旦读者介绍中国优秀文学 [1] 学术交流与经典译介 - 开罗大学中文系主任李哈布对比埃及金字塔与中国秦始皇陵兵马俑 指出两国文明均蕴含对永恒的追求 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1] - 中国文学作品在阿拉伯地区引起热烈反响 翻译工作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对话 [1] 视听语言与文艺创作 - 中国青年文艺工作者通过电视剧《三体》等作品展现推动文明对话的活力与自信 [2] - 《三体》视觉导演陆贝珂表示团队在视觉创作中融入东方意境和多元文化元素 使作品兼具独特性和国际可理解性 [2] - 《三体》中"古筝行动"因展现跨国合作获海外观众赞誉 体现文明间对比与联想的共通之处 [2] 影视艺术与国际传播 - 陆贝珂强调国际传播是双向滋养而非单向输出 影视艺术作为新时代丝路驼队架起文明互鉴桥梁 [2] - 《我的阿勒泰》编剧彭奕宁认为现实生活是故事富矿 通过人物刻画和地域文化呈现打动不同文化背景观众 [2] 文艺作品与民心连接 - 演员热依扎以《山海情》为例 分享用角色搭建文明互鉴友谊心桥的体会 该剧被译制成20余种语言在东南亚非洲拉美播出 [3] - 《山海情》因真实呈现中国脱贫进程获得国际观众共鸣 [3] 合作机制与价值观共鸣 - 中国外文局侯赛因·伊斯梅尔呼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指出中国思想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源于发展成就和价值观深层共鸣 [3] - 阿拉伯古训"求知若渴即便远赴中国"与当代双方共同追求独立自主和社会公平理念 为文明互鉴奠定基础 [3] 活动主办与支持 - 活动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中国文联机关党委和中国文联人事部共同主办 [3] -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提供支持 [3]
中国文学也在阿拉伯大卖?埃及汉学家解密“破圈”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7 23:21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文学传播 - 莫言于2012年10月11日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1] - 莫言代表作《红高粱家族》在获奖后三个月内推出埃及语版本 [1] - 埃及汉学家哈赛宁·法赫米·侯赛因负责翻译工作 [1] 中国文学作品在阿拉伯市场推广 - 哈赛宁已翻译30多部中国文学作品包括《许三观卖血记》《文城》《我的阿勒泰》 [1] - 翻译作品在埃及及其他阿拉伯国家形成畅销趋势 [1] - 文化共鸣是重要推动因素因两国均具悠久历史与相似人民特质 [1] 区域文化挖掘与商业机遇 - 广州深圳因经济奇迹与工商业发展被埃及民众熟知 [2] - 岭南饮食文化被识别为潜在翻译推介方向 [2] - 收到广东作家与出版社多部作品翻译邀请计划筛选后推向阿拉伯世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