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力机械
icon
搜索文档
A股资金温度计(第1期):各路资金协同聚力,流动性格局持续改善
平安证券· 2025-09-10 07:31
核心观点 - 各路资金协同聚力推动A股市场流动性格局持续改善 机构资金呈现多点开花态势 公募新发加速回暖 私募权益仓位提升 险资加快入市步伐 国家队继续增持ETF 自然人资金交易热度提升但节奏温和 境外资金加速回流且呈现哑铃型配置特征 中期A股优质股权配置价值持续凸显[3][4][42][43] 机构资金动态 公募基金 - 7月新发股票型基金数量环比增长32.8%至96只 规模环比增长97.5%至437.9亿元 其中股票型ETF新发数量环比增长34.8% 规模环比增长56.3%[9] - 上半年股票型基金净赎回781.4亿份 4月股票型ETF净流入1835.2亿元 7-8月行业和主题类ETF成为净流入主力 合计净流入273.9亿元和484.2亿元[9][12] - 2025上半年主要增持银行仓位1.1pct至7.1% TMT板块中电子仓位提升至15.9% 超配6.3% 同时增持医药生物和有色金属[10][13][14] 私募基金 - 7月新发股票型私募基金1591只 环比增长20.7% 但平均规模环比下降81.4%[15] - 股票仓位连续3个月回升 从4月55.3%提升至7月62.8%[15][17] - 2025Q2增持石油石化2.1亿股 煤炭0.6亿股 建材0.5亿股 钢铁0.2亿股 以及电力公用和交通运输板块 持仓风格偏稳定防御[15][19] 保险资金 - 上半年净流入A股超6400亿元 Q2财险+寿险业股票配置净流入2512.8亿元 Q1净流入3893.3亿元[20] - OCI股票配置规模达7416.1亿元 占股票总投资比重40.2% 较2024年末提升8.3pct 持有ETF规模2810亿元 较2024年末增长198.4亿元[21][22] - 2025Q2增持银行2.1亿股 通信3.2亿股 传媒2.6亿股 环保1.8亿股 建筑装饰1.7亿股 钢铁0.6亿股 公用事业0.4亿股 科技仓位持续拓展[23][25] 国家队资金 - 上半年增持ETF规模达2461.8亿元 4月规模指数ETF净流入1785.5亿元 其中4月7-11日当周净流入1590.7亿元[26][27] - Q2直接持股略减持0.5% 逆周期调控特征明显[26][27] - 2025Q2增持公用事业1.3亿股 基础化工1.2亿股 电子0.6亿股 传媒0.4亿股 持仓方向凸显政策导向与产业周期共振[28][30] 自然人资金动态 - 8月上交所新增开户数265万户 环比增长35% 连续3个月增长 但较2024年10月684.7万户仍显温和[31][32] - 融资余额达2.2万亿元 突破2015年高点 但占流通市值比重仅2.4% 低于2015年4.4%的水平[31][32] - 8月TMT/电力机械/医药生物行业融资净买入均超百亿 其中电子行业净流入784亿元 通信/电子/计算机/电力设备/机械设备行业涨幅达12%-35%[35][36] 境外资金动态 - 2025Q2外资回流A股超1000亿元 陆股通增持41.2亿股[37][40] - 8月14-20日配置型外资净流入69.8亿元 其中主动配置型外资净流入1.4亿元 为2024年10月中旬以来首次转正[37] - 2025Q2陆股通增持银行5.9亿股 非银金融9.8亿股 建筑装饰11.8亿股 交通运输6.3亿股 公用事业3.8亿股 通信4.3亿股 医药生物1.5亿股 呈现哑铃型仓位特征[38][41] 市场展望与配置主线 - 中期A股优质股权配置价值持续凸显 产业端积极因素累积与政策落实落地 弱美元背景下全球资本再平衡推动资金面改善[42][43] - 建议关注三条配置主线:AI产业链(半导体/通信/元件/传媒/计算机) 先进制造(新能源/机器人/军工/创新药) 新消费领域[43]
内卷还是外卷?-基于利润率的比较视角
2025-09-07 16:1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汽车、轻工、电子、电力机械、化工、医药、有色金属、食品饮料、石油石化、纺织等[1][9][10] * 公司提及比亚迪、海尔、联想、TCL等具体企业作为出海案例[8][10] 核心观点与论据 * 中国企业出海经历两个阶段:2014年起受"一带一路"倡议驱动海外营收比重显著上升 疫情后受海外政策限制和国内产能过剩影响加速出海进程[1][6][7] * 出海提升企业利润率主要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和总要素生产率 例如中国台湾开展对外投资的企业创新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明显高于未国际布局的企业[1][5] * 出海通过风险与成本优化提高盈利能力 跨国经营带来更大市场、更分散稳定的现金流及要素配置优化如关税优化[5] * 汽车和轻工行业是出海先行者 出海营收比重较高 电子和电力机械行业当前出口营收比重更高但未来有广阔出海空间[1][9] * 除石油石化外 多数行业出海程度加深 汽车和电力机械出口和出海比重双升 受益技术优势和产业政策红利[10] * 出海程度与海外利润率正相关但疫情期间减弱 轻工、化工、医药、有色等行业随出海程度加深利润率提升明显[1][11] * 多数行业海外利润率高于国内 如医药生物、轻工因海外供需缺口大且品牌溢价明显 有色钢铁因资源禀赋及议价能力强[3][12] * 电子、食品饮料及石油石化国内利润率更高 电子产品处中低端受贸易制裁 食品饮料消费本地化 石油石化受地缘政治风险影响[12][13] 其他重要内容 * 东南亚企业出海主因国内成本攀升(人工和用地成本)及外部环境变化(欧美环境要求提高和贸易摩擦)[2] * 出海顺序通常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开始 然后技术密集型行业 最后服务业 中国台湾、韩国、日本路径各异[2] * 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行业如通用机械和建筑业更易将出海外投资转化为后期利润 运输设备提升有限[4] * 有色金属和食品饮料领域显示增长潜力 有色金属受益全球能源转型和中国话语权 食品饮料受益华人市场扩展和品牌高端化[3][14] * 食品饮料行业国内外利润率均提升 电子和纺织行业利润率双降 国内因产能过剩海外受贸易政策限制[15] * 汽车行业国内利润率回升因政策扶持 海外下降因关税和新能源企业初期投资成本压力 但未来随新能源汽车出海有望改善[16][17] * 医药、电力机械、轻工化工等行业海外利润率显著上升 国内市场因竞争激烈出现下降[15] * 石油石化因地缘政治敏感度高 海外业务比重下降显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