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防治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以蚊治蚊”技术已走向世界 人类找到对抗蚊子的“长效妙方”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0 13:15
蚊子传播疾病的全球威胁 - 蚊子是全球最致命的动物 平均每年导致78万人死亡 位居最致命动物榜第一[1] - 全球已发现蚊子种类超3600种 传播疟疾 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等多种致命疾病[1] - 人类与蚊子的攻防战已持续千年 从传统蚊帐杀虫剂到基因编辑生物防治方式不断升级[1] 沃尔巴克氏菌灭蚊技术突破 - 2005年通过昆虫胚胎显微注射技术首次成功培育人工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伊蚊品种[10] - 技术核心是在蚊卵产出后60-90分钟内将沃尔巴克氏菌导入特定部位形成稳定共生关系[6] - 该突破性研究成果于2005年发表在《科学》期刊 第一作者奚志勇因此获得国际关注[6] 威佰昆公司技术应用成果 - 在广州黄埔区设立蚊子工厂 每周培育500万只绝育雄蚊进行生物防控[2] - 2016-2017年在沙仔岛和大刀沙岛每公顷投放超16万只雄蚊 野生蚊种数量减少83%-94%[7] - 白云区试点社区投放后一年内蚊子数量保持低位 对照小区数量明显升高[2] - 峡石村试点七年间再无登革热案例出现 白纹伊蚊数量显著减少[3] 全球推广应用现状 - 技术已在20-30个国家推进 世卫组织建议全球100多个国家引进用于登革热防控[13] - 巴西建成世界最大蚊子工厂 每周生产1亿枚蚊卵用于埃及伊蚊释放[9] - 美国迈阿密170英亩区域投放后埃及伊蚊种群密度显著下降[11] - 澳大利亚北部三个区域投放300万只绝育雄蚊 野生种群下降率超80%[11] - 新加坡国家环境局运营的蚊子工厂每周生产约500万只雄性埃及伊蚊[11] 技术效果验证数据 - 新加坡释放区居民感染登革热风险降低约75% 埃及伊蚊数量减少80%-90%[12] - 威佰昆目前投放成本约2元/平方米 3周内蚊群数量降至对比组50% 6-8周后降至80%[15] - 1967年缅甸试验显示第10周虫卵不孵化率达70.4% 最终实现100%不孵化[9] 技术推广面临的挑战 - 各地政府控蚊考核标准较低 影响新技术优势发挥[15] - 复杂商业中心和城市中心环境对人流密集区域投放技术提出更高要求[16] - wMel菌株效力可能在热应激下减弱 长期效果在变暖情景下存在不确定性[17]
世界蚊子日|中国“以蚊治蚊”技术已走向世界 人类找到对抗蚊子的“长效妙方”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0 12:57
文章核心观点 - 沃尔巴克氏菌绝育蚊技术通过释放感染共生菌的雄蚊抑制野生蚊群繁殖 有效防控蚊媒疾病传播 已在全球多国验证成效 [8][14][18][27][28][33] - 该技术由威佰昆公司创始人奚志勇团队突破关键瓶颈 实现从理论到产业化应用 目前中国为全球技术源头 [10][14][24][26][30] - 技术推广面临成本争议 政府考核标准滞后及复杂环境适应性等挑战 但与传统方法结合可优化综合防控效果 [35][36][37][38] 蚊子传播疾病的全球威胁 - 蚊子是全球最致命动物 每年导致78万人死亡 传播疟疾 登革热 寨卡病毒等疾病 [1] - 全球蚊子种类超3600种 分布广泛 人类千年防控未彻底解决威胁 [1][2] 威佰昆公司技术突破与应用 - 公司采用沃尔巴克氏菌绝育雄蚊技术 每周在广州生产500万只绝育雄蚊 与野生雌蚊交配使卵无法孵化 [8] - 广州白云区试点社区投放后蚊子数量保持低位 峡石村连续7年未出现登革热病例 [8] - 2016-2017年沙仔岛和大刀沙岛试验中野生蚊群减少83%-94% 6周内监测不到蚊子 [15] - 2005年通过胚胎显微注射技术首次培育人工带菌伊蚊 突破伊蚊防治难题 [24][26] 全球应用案例与成效 - 巴西建成全球最大蚊子工厂 每周生产1亿枚蚊卵防控登革热 [19] - 美国迈阿密170英亩试验区蚊群密度显著下降 澳大利亚北部野生种群减少超80% [27] - 新加坡每周生产500万只绝育雄蚊 居民登革热感染风险降低75% 蚊群减少80%-90% [28] 技术产业化与推广挑战 - 公司收入来源为政府采购和B端授权 疫情期间主要靠蚊种授权和设备销售盈利 [31] - 绝育蚊投放成本约2元/平方米 3周内蚊群减半 6-8周减少80% 效果持续1年 [35] - 推广障碍包括政府传统考核标准偏低 复杂环境适应性不足及长期热应激有效性存疑 [37][38]
“以蚊治蚊”,5只绝育雄蚊对付1只野生雌蚊!
第一财经· 2025-08-15 12:42
生物防治技术应用 - 生物防治技术成为对抗蚊媒传染病的新手段 广东多地尝试"以蚊治蚊"和"养鱼防蚊"等生物防治方法应对基孔肯雅热疫情 [3] - 中山大学团队培育不吸血的华丽巨蚊 其幼虫可吞食白纹伊蚊幼虫 佛山首次投放数千尾以蚊卵和幼虫为食的鱼苗减少水体中的蚊虫 [3] - 威佰昆公司通过释放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 使野生雌蚊产下的虫卵无法孵化 实现种群压制 每周可培育500万只"绝育雄蚊" [6][7] 技术原理与效果 - 威佰昆采用胚胎显微注射法转染沃尔巴克氏体技术 自动化机械臂分拣蚊蛹误差率低于0.5% 雄蚊羽化误差率低于0.3% [6] - 释放比例为5:1(绝育雄蚊:野生雌蚊) 投放后5-10分钟蚊群密度趋于稳定 三周内蚊子数量减半 六至八周密度骤降80%以上 [7] - 沃尔巴克氏体技术可减少登革热、寨卡、基孔肯雅等病毒的载体数量 巴西尼泰罗伊市登革热病例下降90% 新加坡控制效果达70% [10][11] 行业合作与推广 - 威佰昆与墨西哥合作建立蚊子工厂 复制广州模式针对埃及伊蚊 新加坡政府运营的工厂使用奚志勇提供的蚊株 [11] - 公司正接触热点地区单位 计划一个月内将"绝育雄蚊"投放至基孔肯雅热疫情地区 [7] 技术争议与挑战 - 业界对技术安全性和稳定性存在争议 担忧生态平衡扰乱(如影响蝙蝠、蜻蜓等捕食者)或导致其他蚊种填补生态位 [10] - 沃尔巴克氏菌长期稳定性未知 可能因环境变化或蚊子抗性增加失效 需持续监测 [10] - 临床专家认为该技术尚处探索阶段 人类与自然博弈是长期过程 [10] 疫情背景 - 世卫组织警告基孔肯雅热病毒扩散至119个国家 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40%患者可能出现长期残疾 [12] - 广东7-8月多雨天气影响传统灭蚊措施 促使尝试生物防治新方法 [3]
5只绝育雄蚊对付1只野生雌蚊!但“以蚊治蚊”安全性同样引发关注
第一财经· 2025-08-15 10:27
核心观点 - 生物防治技术成为对抗蚊媒传染病的重要方式 通过释放绝育雄蚊压制野生蚊群数量 显著降低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等疾病传播风险 [1][4][7] 技术原理 - 沃尔巴克氏体技术通过胚胎显微注射法感染雄蚊 与野生雌蚊交配后使虫卵无法孵化 [4] - 自动化设备实现蚊蛹雌雄分离 误差率低于0.5% 雄蚊最终误差率低于0.3% [5] - 释放策略按大于5:1比例投放绝育雄蚊 保证与野生雌蚊交配效率 [7] 防治效果 - 投放后5至10分钟蚊群密度快速稳定 三周内蚊子数量减半 六至八周内野生蚊群密度骤降80%以上 [7] - 巴西尼泰罗伊市2021年登革热病例下降70% 2023年下降达90% [9] - 新加坡采用相同技术后登革热病例控制效果达70%以上 [10] 产能与推广 - 蚊子工厂具备每周培育500万只绝育雄蚊的产能 [7] - 公司已与墨西哥合作建立蚊子工厂 技术模式复制至海外市场 [10] - 当前重点针对基孔肯雅热热点地区 预计一个月内取得进展 [7] 行业应用背景 - 7月以来华南多地出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 患者出现发热 关节疼痛等症状 [1] - 世卫组织警告基孔肯雅热已在119个国家报告病例 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11] - 除绝育雄蚊技术外 还采用华丽巨蚊幼虫吞食伊蚊幼虫 养鱼防蚊等生物防治方式 [2] 技术争议 - 业界关注沃尔巴克氏体长期稳定性 可能因环境变化或蚊子抗性增加而失效 [9] - 大规模种群压制可能扰乱生态平衡 影响蝙蝠 蜻蜓等捕食者或导致其他蚊种填补生态位 [9] - 非孤立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应用存在潜在生物危害不确定性 [9]
不忍了!多地“以蚊治蚊”,记者实探“蚊子工厂”→
第一财经· 2025-08-07 14:20
行业背景与需求增长 - 蚊子传播疾病达80多种,包括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等 [3] - 广东新增报告2892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涉及佛山、广州、东莞等十余座城市 [4] - 大众防蚊意识提高,驱蚊灭蚊产品需求增长迅速,社区派发灭蚊片库存消耗快 [6] - 广东胜佳超市驱蚊灭蚊类商品销售量比7月前高出30%,华润万家广东区域驱蚊杀虫产品销量同比提升45% [7] 产品市场现状 - 驱蚊灭蚊产品差异化定位明显,如"婴儿适用"强调植物配方,"户外适用"突出凉感因子 [6] - 华南地区气温炎热时间长,驱蚊灭蚊产品销售周期长,秋季仍有需求 [6] - 防蚊驱蚊类产品主要停留在花露水、香包、气雾剂或蚊香等传统品类,包装沿袭传统,整体体量不大 [8] - 部分驱蚊产品存在"打擦边球"情况,回避"驱蚊"字眼,宣传含糊其辞 [8] - 明确标注防蚊驱蚊功能的产品需按农药标准生产管理 [8] 生物防治技术发展 - "以蚊治蚊"技术通过释放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使雌蚊虫卵无法孵化,降低蚊媒数量 [12] - 该技术成本约为每年每平方米2至3元,体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 [14] - 新加坡蚊子工厂对登革热病例控制效果达70%以上 [13] - 中山大学团队培育华丽巨蚊幼虫吞食白纹伊蚊幼虫,佛山尝试"养鱼防蚊"投放5200尾鱼苗 [12] 市场机会与挑战 - 防蚊驱蚊产品面临年龄断层、消费者老龄化趋势,需结合国潮和新消费开拓年轻市场 [8] - 行业可开发新颖香氛、香包、潮流挂件及中医药茶饮等产品 [8] - 生物防治业务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突发性特点,需政府资源介入推动常态化 [17] - 企业期待更多政府合作,扩大技术应用范围和覆盖人口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