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育雄蚊

搜索文档
5只绝育雄蚊对付1只野生雌蚊!但“以蚊治蚊”安全性同样引发关注
第一财经· 2025-08-15 10:27
核心观点 - 生物防治技术成为对抗蚊媒传染病的重要方式 通过释放绝育雄蚊压制野生蚊群数量 显著降低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等疾病传播风险 [1][4][7] 技术原理 - 沃尔巴克氏体技术通过胚胎显微注射法感染雄蚊 与野生雌蚊交配后使虫卵无法孵化 [4] - 自动化设备实现蚊蛹雌雄分离 误差率低于0.5% 雄蚊最终误差率低于0.3% [5] - 释放策略按大于5:1比例投放绝育雄蚊 保证与野生雌蚊交配效率 [7] 防治效果 - 投放后5至10分钟蚊群密度快速稳定 三周内蚊子数量减半 六至八周内野生蚊群密度骤降80%以上 [7] - 巴西尼泰罗伊市2021年登革热病例下降70% 2023年下降达90% [9] - 新加坡采用相同技术后登革热病例控制效果达70%以上 [10] 产能与推广 - 蚊子工厂具备每周培育500万只绝育雄蚊的产能 [7] - 公司已与墨西哥合作建立蚊子工厂 技术模式复制至海外市场 [10] - 当前重点针对基孔肯雅热热点地区 预计一个月内取得进展 [7] 行业应用背景 - 7月以来华南多地出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 患者出现发热 关节疼痛等症状 [1] - 世卫组织警告基孔肯雅热已在119个国家报告病例 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11] - 除绝育雄蚊技术外 还采用华丽巨蚊幼虫吞食伊蚊幼虫 养鱼防蚊等生物防治方式 [2] 技术争议 - 业界关注沃尔巴克氏体长期稳定性 可能因环境变化或蚊子抗性增加而失效 [9] - 大规模种群压制可能扰乱生态平衡 影响蝙蝠 蜻蜓等捕食者或导致其他蚊种填补生态位 [9] - 非孤立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应用存在潜在生物危害不确定性 [9]
“以蚊治蚊”! 广州释放“绝育雄蚊”构筑基孔肯雅热科技防线
中国新闻网· 2025-08-09 13:11
公司技术 - 广州威佰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以蚊治蚊"技术,通过培育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绝育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使蚊卵无法正常孵化,从而阻断蚊媒繁衍链 [1] - 公司目前周产500万只"绝育雄蚊",技术核心是利用沃尔巴克氏体与蚊媒的共生关系,实现精准靶向 [1] - 该技术具有高效、生物安全风险极低、绿色无污染的特点,且释放的雄蚊不会叮咬人类 [1] 技术应用 - 自2015年以来,"以蚊治蚊"技术已在全国多个区域进行释放试验,取得显著成果 [2] - 公司计划与基层组织合作,持续做好防蚊灭蚊应急处置工作,并将技术推广为常态化防控措施 [2] 行业影响 - "以蚊治蚊"技术成为阻击基孔肯雅热的生物手段,通过生物技术减少伊蚊数量,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1][2]
广州:释放“绝育雄蚊” 阻击基孔肯雅热
环球网资讯· 2025-08-05 03:37
核心观点 - 公司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绝育雄蚊 通过以蚊治蚊策略阻断蚊媒繁衍链 有效控制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 [1][2][4] 技术原理 - 技术核心基于沃尔巴克氏体与蚊媒的共生关系 携带菌株的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后产生胞质不相容现象 导致虫卵无法孵化 [2] - 雌蚊一生通常只交配一次 与绝育雄蚊结合后产卵无效 通过持续释放可实现种群压制 [2] - 技术具有高度靶向性 仅攻击同种白纹伊蚊 不伤及其他昆虫和天敌 能有效维护生态平衡 [3] 生产能力 - 周产500万只绝育雄蚊 具备强大规模化生产能力 [1][4] - 采用自动化生产流程 包括恒温恒湿实验室培育蚊卵 机械臂分拣蛹虫 雌雄分离机筛选雄蛹 误差率低于0.5% [2] - 雄蛹羽化为雄蚊的误差率控制在0.3%以内 [2] 防控效果 - 在白云区江高镇峡石村试点中 白纹伊蚊控制率常态化超过90% 连续7年未出现登革热病例 [3] - 采用每平方米释放5只益蚊的滚地毯式策略 每周两次释放约100万只沃尔巴克雄蚊 [3] - 三周内蚊子数量可减半 6-8周内野生蚊群密度骤降80%以上 [3] 应用策略 - 释放比例按大于5:1执行 即每发现1只野生雌蚊释放5只以上绝育雄蚊 [3] - 与基层组织合作推进防蚊灭蚊应急处置工作 计划将技术应用列为常态化措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