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5只绝育雄蚊对付1只野生雌蚊!但“以蚊治蚊”安全性同样引发关注
第一财经·2025-08-15 10:27

核心观点 - 生物防治技术成为对抗蚊媒传染病的重要方式 通过释放绝育雄蚊压制野生蚊群数量 显著降低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等疾病传播风险 [1][4][7] 技术原理 - 沃尔巴克氏体技术通过胚胎显微注射法感染雄蚊 与野生雌蚊交配后使虫卵无法孵化 [4] - 自动化设备实现蚊蛹雌雄分离 误差率低于0.5% 雄蚊最终误差率低于0.3% [5] - 释放策略按大于5:1比例投放绝育雄蚊 保证与野生雌蚊交配效率 [7] 防治效果 - 投放后5至10分钟蚊群密度快速稳定 三周内蚊子数量减半 六至八周内野生蚊群密度骤降80%以上 [7] - 巴西尼泰罗伊市2021年登革热病例下降70% 2023年下降达90% [9] - 新加坡采用相同技术后登革热病例控制效果达70%以上 [10] 产能与推广 - 蚊子工厂具备每周培育500万只绝育雄蚊的产能 [7] - 公司已与墨西哥合作建立蚊子工厂 技术模式复制至海外市场 [10] - 当前重点针对基孔肯雅热热点地区 预计一个月内取得进展 [7] 行业应用背景 - 7月以来华南多地出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 患者出现发热 关节疼痛等症状 [1] - 世卫组织警告基孔肯雅热已在119个国家报告病例 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11] - 除绝育雄蚊技术外 还采用华丽巨蚊幼虫吞食伊蚊幼虫 养鱼防蚊等生物防治方式 [2] 技术争议 - 业界关注沃尔巴克氏体长期稳定性 可能因环境变化或蚊子抗性增加而失效 [9] - 大规模种群压制可能扰乱生态平衡 影响蝙蝠 蜻蜓等捕食者或导致其他蚊种填补生态位 [9] - 非孤立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应用存在潜在生物危害不确定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