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型化医学影像
icon
搜索文档
国内首个无屏蔽、移动式磁共振成像系统获批
新京报· 2025-09-05 06:13
公司动态 - 旗下子公司杭州微影医疗自主研发的wMR-510系列移动式头部磁共振成像系统获得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及生产许可证 [1] - 公司成为中国首家掌握无屏蔽、移动式MRI核心技术并成功实现产品注册上市的企业 [1] - 设备主机重量仅850公斤 占地不足2平方米 使用220V/10A普通市电供电 运行功率低于3kW [2] 技术突破 - 2021年12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论文 初步验证系统在脑肿瘤和脑卒中诊断方面的临床可行性 [2] - 设备无需专用供电与冷却系统 实现即插即用 [2] - 有望实现价格的指数级降低 提升MRI产品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2] 行业趋势 - 医学影像设备正经历从"大型固定"向"小型移动"的革命性转变 [1] - 2020年美国FDA批准全球首款移动式核磁共振成像设备 适用于两岁及以上患者头部扫描 [1] - 小型化医学影像市场正迎来高速增长 其出货量未来有望超越大型设备 [1] 应用场景 - 小型化MRI有望彻底打破传统大型设备的使用壁垒 [2] - 为急诊 重症 基层医疗及床旁诊断等多场景提供影像支持 [2] - 为优质医疗资源普惠下沉注入动力 [2]
深至科技成功获得国内首张无屏蔽、移动式磁共振成像系统
国际金融报· 2025-09-05 04:56
公司动态 - 深至科技旗下子公司杭州微影医疗自主研发的wMR-510系列移动式头部磁共振成像系统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及生产许可证 [1] - 公司成为中国首家、全球少数几家掌握无屏蔽移动式MRI核心技术并实现产品注册上市的企业 [1] - 公司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上海 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双重认证企业 已服务超30,000家中国基层医疗机构 [2] 产品技术突破 - 设备实现无屏蔽可移动 通过深度学习驱动电磁干扰消除技术 摆脱射频屏蔽笼依赖 可在普通病房环境使用 [7] - 主机重量仅850公斤 占地不足2平方米 使用220V/10A普通市电供电 运行功率低于3kW 无需专用供电与冷却系统 [7] - 采用AI增强图像质量 通过人工智能优化原始图像 在低场强条件下生成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图像 [7] 行业发展 - 全球小型化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期 出货量未来有望超越大型设备 [3][4] - 医学影像设备正从大型固定向小型移动转变 2020年FDA批准全球首款移动式核磁共振成像设备 [4] - 小型化设备可推动MRI走出影像科 实现从中心化大型设备向床旁小型诊断设备转型 [8] 研发进展 - 无屏蔽移动式磁共振项目基于早期科研成果 由肖林芳博士领衔研发 [4] - 2021年12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验证脑肿瘤和脑卒中诊断临床可行性 [4] - 2023年6月通过型式检验 2024年7月完成临床试验 2025年7月获注册证 2025年8月取得生产许可证 [4] 战略意义 - 设备可为急诊和重症领域提供快速影像诊断新解决方案 以设备找病人模式取代传统病人找设备方式 [8] - 解决传统MRI在基层医疗机构装不起用不起难题 将三甲医院级别影像筛查能力延伸至县域和社区 [8] -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临床诊疗模式革新 助力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2][4]
深至科技获无屏蔽移动式MRI注册证及生产许可,有望破解基层医疗影像难题
IPO早知道· 2025-09-05 04:48
公司技术与产品突破 - 自主研发的wMR-510系列移动式头部磁共振成像系统获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及生产许可证 [2] - 成为国内首家掌握无屏蔽、移动式MRI核心技术并实现产品注册上市的企业 [2] - 通过深度学习驱动的电磁干扰消除技术实现无屏蔽设计 可在普通病房环境中直接使用 [10] - 设备主机重量仅850公斤 占地不足2平方米 使用220V/10A普通市电供电 运行功率低于3kW [11] - 采用AI技术优化原始图像 实现智能病灶分割和精准测量 在低场强条件下仍能生成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图像 [11] 研发背景与团队构成 - 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归国博士团队和国内外顶尖医学影像专家联合创办 包括中国第一代掌上超声缔造者 [3] - 团队学科背景跨越生物医学、机器学习、电气工程、机械自动化等医工交叉专业 [4] - 无屏蔽移动式磁共振项目基于早期科研成果 由肖林芳博士领衔研发 [8] - 2021年12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验证脑肿瘤和脑卒中诊断临床可行性 [8] 市场定位与行业趋势 - 医学影像设备正从大型固定向小型移动转变 小型化设备出货量未来有望超越大型设备 [6] - 已服务累计超过30000家中国基层医疗机构 [6] - 产品旨在解决传统MRI在基层医疗机构"装不起、用不起"的难题 [11] - 推动MRI从中心化大型设备向床旁小型诊断设备转型 实现"设备去找病人"的新模式 [11] 资金支持与发展历程 - 获得紫牛基金、美年健康、浙商创投、纪源资本、五源资本等多家机构投资 [4] - 2023年6月通过型式检验 2024年7月完成临床试验 2025年7月获注册证 2025年8月取得生产许可证 [8] - 致力于将三甲医院级别影像筛查能力延伸至县域和社区 实现"专业影像,人人可及"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