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

搜索文档
新诺威:业绩、资本与人事的三重考验
新浪财经· 2025-04-11 05:54
文章核心观点 - 新诺威2024年年报显示营收与利润大幅下滑,公司深陷多重困境,包括功能性原料价格波动、创新药研发投入高、资本运作面临考验、人事变动带来不确定性,未来发展充满变数 [1] 业绩大幅下滑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81亿元,同比减少21.98%;归母净利润5372.63万元,同比减少87.63%;扣非净利润4234.19万元,同比减少94.31% [1] - 2024年第四季度主营收入5.02亿元,同比下降16.57%;归母净利润 - 8560.31万元,同比下降262.5%;扣非净利润 - 9440.05万元,同比下降156.26% [1] 业绩下滑原因 - 功能性原料咖啡因价格波动,2024年市场价格较2023年高位大幅回落,功能食品及原料业务分部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6.1亿元,业务毛利率下降5.75个百分点 [2] - 创新药研发投入大幅增加,2024年研发费用8.42亿元,较上年增加1.71亿元,同比增长25.44%,创新药业务未能及时填补业绩缺口,压缩利润空间 [4] 资本运作情况 - 2023年8月,公司以18.71亿元对石药集团旗下巨石生物增资,持股51%实现控股并表,巨石生物有20余个产品管线,开发出国内首款上市新冠mRNA疫苗,ADC业务布局深远 [5] - 2024年10月16日,公司以增发和现金方式购买石药百克100%股权,作价76亿元,石药百克在GLP - 1领域布局受关注,旗下“津优力”年销售额达20亿级别 [7] - 资本运作短期内使股价上涨,2023年涨幅超300%,市值从149.6亿元最高涨至570.7亿元,但业绩下滑后股价回调,跌幅超5% [7][8] - 石药集团注入创新药资产是为打造创新药上市平台,提升集团创新资产价值,公司从传统业务转型创新药企业,但面临传统业务下滑、创新药未盈利、资产整合协同难度大等问题 [8] 人事变动情况 - 2024年4月23日,新诺威董事王怀玉、总经理韩峰辞职;9月23日,董事长潘卫东及董事杨栋辞任,选举姚兵为董事长,姚兵在创新药方面经验丰富 [10] - 2024年9月9日,信达生物前总裁刘勇军加盟石药集团,3个月后离职,打乱集团部分计划,使业务推进节奏和研发方向面临不确定性 [10] - 新诺威新任董事长姚兵可能倾斜资源到创新药业务,调整业务布局;刘勇军离职后研发方向是否调整有待观察 [11]
多仪器厂商回应关税“核弹”,104%背后没有赢家
仪器信息网· 2025-04-09 11:00
中美贸易战升级 - 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4%关税,政策于2025年4月10日生效,涉及价值800美元或以下商品 [1] - 贸易战始于2025年4月3日,美国对所有贸易伙伴设立10%最低基准关税,对中国加征幅度达34% [3] - 中国迅速反制,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并采取出口管制、暂停企业资质等措施 [4] 关税升级过程 - 美国威胁中国在24小时内撤回加征关税,否则将从4月9日起对所有中国产品加征50%额外关税 [4] - 最终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04%关税,创下历史新高 [5] - 美国历史上最高关税为1890年麦金莱关税法案,平均税率达57%,部分商品税率高达70% [6] 对仪器行业的影响 - 美国在质谱仪、核磁共振仪、半导体制造设备等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超60%,中国仪器行业对美国进口依赖度达32% [9] - 高关税导致美国仪器品牌在华市场受打击,同时中国国产替代进程面临供应链中断风险 [9] - 短期部分国产仪器公司股价逆势上涨,如博迅生物(+12.04%)、海能技术(+8.57%)、聚光科技(+5.71%)等 [11] 长期经济影响 - 高关税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动荡,中国国产替代进程放缓,过渡期面临供应链挑战 [12] - 历史案例显示,高关税政策长期导致物价上涨、贸易关系恶化,如1890-1893年生活必需品价格指数上涨23% [13] - 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加剧大萧条,当前中美贸易战或导致"坍塌式"无赢家结果 [15] 企业应对措施 - 部分企业如瑞思泰康科技表示库存充足,价格及货期不受影响 [16] - 泰坦科技因成本上涨调整价格策略,已下单现货订单维持原价,期货订单可能重新核定 [21] - 飞纳电镜因在欧洲生产,不受中国对美加征关税影响 [24] - 赛默飞和默克已关闭线上销售渠道,观望后续市场策略 [33] - 迈瑞医疗提前在美国备货,恒瑞医药表示海外业务占比仅2.56%,影响有限 [42][43] 行业建议 - 建议下游用户在关税窗口期前完成关键设备耗材采购,如色谱仪、质谱仪等 [36] - 生命科学检测机构如欧易生物提前备货,确保价格稳定和交付时效 [37] - 医药行业受关税影响严重,可能波及全球产业链稳定和民众健康福祉 [39]
[4月1日]指数估值数据(螺丝钉定投实盘第358期:投顾组合发车;个人养老金定投实盘第8期;养老指数估值表更新)
银行螺丝钉· 2025-04-01 13:19
市场表现 - 大盘整体微涨,收盘仍处于5星评级 [1] - 大中小盘股均上涨,其中小盘股因前几日跌幅较大今日反弹幅度略高 [2][3] - 银行等价值风格微跌,成长风格上涨显著 [4][5] - 医药行业整体上涨,子行业如医疗、生物科技、创新药同步走强 [6] - 科技股在本轮熊市底部率先反弹,恒生科技自2022年10月触底后涨幅超1倍 [7][8] - 医药行业2024年5.9星触底后反弹,滞后科技股一年多,但今年呈现继续上涨趋势 [9][10] - 港股整体上涨,红利股与医药股领涨 [12] 投资组合策略 - 采用“定期不定额”定投策略,估值越低投入越多,建议资金较少者可按10%比例跟投 [18] - 提供两种跟车方式:手动跟车(自主选择金额比例)或自动跟车(设置后系统自动扣款) [20][22] - 个人养老金定投实盘第8期买入中证A500(142元)和中证红利(129元) [23] - 组合底层基金及比例透明,可通过公众号查询具体方案 [19] 指数估值数据 - 中证A500市盈率17.83,市净率1.81,股息率2.58%,ROE 10.15% [29] - 中证红利市盈率9.93,市净率1.03,股息率5.90%,ROE 10.37% [34] - 创业板市盈率31.26,市净率3.97,股息率1.29%,ROE 12.70% [34] - 医药100市盈率27.73,市净率2.55,股息率1.90%,ROE 9.20% [34] - 绿色品种为低估适合定投(如中证红利、港股红利),黄色为正常持有,红色为高估 [36] 债券市场 - 人民币债券星级为2星,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1.83%,近1年年化收益6.40% [39] - 3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2.11%,近1年年化收益12.34%,但最大回撤达-16.37% [39] - 中证短融到期收益率2.07%,近1年年化收益2.11%,最大回撤-0.50% [39]
中证全指医药卫生行业指数上涨0.05%,前十大权重包含爱尔眼科等
金融界· 2025-03-26 14:46
文章核心观点 - 3月26日中证全指医药卫生行业指数上涨0.05%,介绍其近月、近三月及年至今表现、编制方式、持仓权重、持仓市场板块占比、持仓样本行业占比及样本调整规则 [1][2] 指数表现 - 3月26日上证指数低开震荡,中证全指医药卫生行业指数上涨0.05%,报8642.42点,成交额486.52亿元 [1] - 中证全指医药卫生行业指数近一个月上涨0.21%,近三个月下跌0.61%,年至今上涨1.70% [1] 指数编制 - 为反映中证全指指数样本中不同行业公司证券整体表现,将中证全指指数样本按中证行业分类,以进入各层级行业的全部证券为样本编制指数,形成中证全指行业指数,以2004年12月31日为基日,以1000.0点为基点 [1] 指数持仓 - 中证全指医药卫生行业指数十大权重分别为恒瑞医药(6.67%)、药明康德(5.32%)、迈瑞医疗(4.71%)、爱尔眼科(2.04%)、片仔癀(2.0%)、联影医疗(1.66%)、云南白药(1.6%)、科伦药业(1.27%)、新和成(1.09%)、上海莱士(1.03%) [1] - 中证全指医药卫生行业指数持仓市场板块中,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比50.92%、深圳证券交易所占比49.04%、北京证券交易所占比0.04% [2] - 中证全指医药卫生行业指数持仓样本行业中,医药卫生占比100.00% [2] 样本调整 - 指数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实施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而调整,调整时间相同,在下一个定期调整日前,权重因子一般固定不变 [2] - 遇临时调整时,当中证全指指数调整样本,中证全指行业指数样本随之相应调整;样本公司行业归属变更,对中证全指行业指数样本相应调整;样本退市,从指数样本中剔除;样本公司发生收购、合并、分拆等情形,参照计算与维护细则处理 [2]
医药指数全梳理,看看谁更值得投资?
雪球· 2025-03-23 05:31
医药板块投资分析 医药指数分类 - 医药行业或主题指数共27个,分为宽基类(12个)和细分行业主题类(15个)[2][3] - 宽基类包括中证医药卫生指数(000933)、国证医药卫生行业指数(399394)、中证医药50指数(931140)等,覆盖全产业链龙头[5][7] - 细分行业主题类包括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931152)、中证医疗指数(399989)、恒生生物科技指数(HSHKBIO.HI)等,聚焦创新药、生物科技、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6][10][11] 指数特点与覆盖范围 - 偏传统领域指数:如中证全指医药卫生指数(000991)覆盖化学制药、医疗器械等全产业链,分散化程度高;沪深300医药卫生指数(000913)聚焦大盘股,前十大权重占比近70%[7][8] - 偏新兴领域指数:如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931152)专注ADC、CAR-T等前沿疗法;恒生生物科技指数(HSHKBIO.HI)代表港股未盈利创新药企,覆盖医美、器械等[10][11] - 中药指数(930641)兼具政策红利与消费属性[9] 估值水平分析 - 12个医药指数中,9个完全数据的指数PE-TTM均处于近十年50%分位值以下,其中5个处于25-50%(正常偏低),4个低于25%(低估)[14] - 全指医药指数(000991)当前PE-TTM为32.52,较2019年1月估值涨幅35.27%,但业绩表现滞后,当前点位较估值不变假设低12.01%[15][16] - 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930965)PE-TTM为23.79,恒生医疗保健指数(HSHCI.HI)为25.97,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14] 投资策略建议 - 2025年医药行业或迎反转,创新药、医疗器械、生物制品等新兴领域指数弹性大但波动率高[17] - 稳健投资者可配置传统领域指数(如中证医药50指数),其部分覆盖新兴领域但占比更低[18] - 主动管理型医药主题基金在牛熊市中均展现超额收益,尤其布局新兴赛道的产品[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