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乡村“文旅+”四季生“金”兴业富农 水清岸绿绘就振兴新图景
央视网· 2025-08-18 08:16
生态环境改造 - 当地自2016年启动全面库区生态环境整治和水域扩容工程 [5] - 环湖滨水步道与森林栈道陆续建成推动村庄环境显著改善 [5] - 生态修复和水系治理重现水清岸绿生态画卷 [1] 文旅产业升级 - 废弃水库管理房改造为咖啡厅 新增垂钓、游湖及草坪音乐会等业态 [7] - 今年以来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 [7] - 200多名村民从事民宿及农家乐业务且民宿入住率较高 [9] 区位资源特征 - 韶托村依托高海拔优势形成凉爽宜人的避暑气候条件 [1] - 小托水库与青山绿野构成核心景观资源 [3] - 别致民居错落分布形成特色乡村风貌 [3]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矿山“焕新”后,成了游客眼里的“香饽饽”
新华网· 2025-08-18 00:36
新华社重庆8月17日电 题:矿山"焕新"后,成了游客眼里的"香饽饽" 新华社记者田金文、蒋彤 进入重庆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时,天空正巧下起了一阵如丝的小雨。雨雾中,成片翠竹落满晶莹的水珠,游客撑着雨伞,沿草木掩映的曲径漫 步,伴着山间虫鸣声,一派悠然景致。 在"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中,重庆的矿山修复实践成了记者们关注的焦点。近日,记者随采访团深入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和北碚区静 观镇中华村,探寻那些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如何摇身一变,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热门打卡地。 "现在你们看到的竹海景象,都是我们生态治理后的成果。"猎神村党总支书记陈宗寿向记者回忆,猎神村曾经大力开采石膏矿,结果村子里灰 尘漫天,水脏地陷。 8月16日,在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中华村,游客在矿坑修复改造的运动场内打球。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一处曾是采石工场的地方,经过生态治理和修复,栽种了300多亩桃树和李树,并修建起了高品质民宿。 竹山镇镇长王大会向记者介绍,当地利用山势、小溪、梯田、水塘,将原有石膏矿山塌陷区进行人工微调,实施以"一河一湖一槽一田"为纽带 的乡村小微湿地生态修复建设,建成山地梯塘小微湿地群。 生态向好带动产业升级。在梁平 ...
苏州绘就“两山”转化锦绣长卷
苏州日报· 2025-08-18 00:33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经济转型 - 苏州通过"生态+"模式融合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建成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领跑全省 [1] - 冯梦龙村构建"特色文化+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多元产业体系,打造850亩林果基地和精细化研学线路,2024年接待游客91.2万人次,带动200余人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6万元 [3][5] - 顾家浜村依托"昆山之链"工程盘活闲置资产,腾退13家污染企业,改建旧厂房为文旅设施,吸引20名年轻人返乡创业,形成农文旅融合产业链 [8][9] 特色乡村产业发展案例 - 冯梦龙村通过整治河道、打造湿地公园改善环境,农家乐和民宿项目达28个,节假日一房难求,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 [2][4][5] - 顾家浜村将零散鱼塘升级为垂钓中心,农田产出"乡恋"系列品牌农产品,并引入法国窑烤面包等新业态,节假日游客参与农耕体验和消费 [9] - 铜官山村从采石荒山转型为茶业主导的生态村,茶叶品牌溢价达2000元/斤,合作社年经营收入2860万元,"虞盛大米"获国家级奖项 [11][12] 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 - 铜官山村修复七峰山生态,种植500亩茶树并发展花卉、林果产业,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通过"新农民故事会"推广产品 [11][12] - 常熟虞盛农产品合作社整合7村资源,拥有1.2万亩种植基地和2万平方米仓储设施,2023年加工大米4250吨,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12] - 铜官山村打造综合性生态修复基地,融合科普教育、文化康养等功能,形成乡村特色旅游示范模式 [13]
矿山“焕新”后,成了游客眼里的“香饽饽”
新华社· 2025-08-17 11:56
生态修复成效 - 重庆梁平区猎神村关停5座石膏矿并实施生态修复 建成山地梯塘小微湿地群 [1] - 北碚区中华村将采石工场改造为300多亩桃李果园并建设高品质民宿 [2] - 重庆市累计修复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达7025公顷 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新成效 [3] 产业转型成果 - 猎神村废弃石膏矿改造为网红咖啡馆"矿咖" 保留铁轨矿车等工业元素吸引游客 [2] - 猎神村2024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超6000万元 [2] - 北碚区既白民宿高峰期日接待游客达上千人 带动近30名村民就业 [3] 发展模式创新 - 重庆探索差异化修复路径 包括梁平"湿地+森林"模式和北碚"矿坑+文旅"开发模式 [3] - 生态修复构建"生态—产业—民生"闭环 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增长点 [3] - 民宿周边开设集市促进农特产品销售 形成产业联动效应 [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浙江如何再谱乡村“致富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13:03
浙江共同富裕实施方案 - 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实现"六个新"目标,包括山区海岛县发展迈上新台阶、县城承载能力实现新提升等 [1] - 2025年上半年浙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67,比上年同期缩小0.01,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城镇快1.0个百分点 [1] 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 浙江采取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思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做强智慧农业和农产品全产业链 [2] - 浙江迭代升级"浙农码2.0",推动与"全农码"有机衔接,实现部省数据互联互通和业务协作协同 [3] - 浙江建成数字农业工厂562家、未来农场48家,亩均产出效益提高3至5倍 [7] 特色农业产业链 - 青田县油茶产业通过"良种繁育-精深加工-文旅融合"全产业链发展,年实现林农增收8.04亿元 [6] - 浙江建成单条超10亿元"土特产"全产业链126条、总产值3216亿元,吸纳从业人员470万人、年平均收入5.1万元 [6] - 2024年浙江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743.6亿元,占全国比重9.51%,同比增长19.42% [7] 产业融合创新案例 - 金华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实现养殖全自动化数字化,年出栏量5000头仅需3名养殖人员,并延伸深加工链条和IP开发,累计营收2.8亿元 [7][8] - 台州仙居林坑村形成"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年旅游产值约500万元,接待游客量约15万人次 [9] - 金华武义县坛头村发展"民宿+文创"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5年增幅168%,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 [12] 乡村文旅新业态 - 丽水景宁"天空之城"将废矿改造为文旅项目,营业以来接待游客35万人次,营收超1.62亿元,带动500余人就业 [13] - 缙云仙都"千鹦鸟舍"成为国内首个大型鹦鹉主题乐园,注重亲子研学体验 [13] - 浙江计划到2026年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率超过10%,年经营总收入达750亿元以上 [14]
湖北谷城多点共建“堰河式”和美乡村 打造乡村共富圈
人民日报· 2025-08-15 07:02
核心观点 - 堰河村通过生态修复和乡村旅游实现经济转型 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8万元 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1] - 周边村庄效仿发展模式 形成区域协同发展 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20万元[2] 产业发展 - 乡村旅游成为核心产业 85%村民从事旅游业 业态包括果园采摘 民宿休闲和农特产品销售[1] - 农特产品统一品牌化运营 "堰河香"品牌覆盖7个村 差异化开发旅游产品[2] - 辣椒产业成为熊家岗村主导产业 种植面积达数千亩 合作社吸收2000多名社员[2] 经济表现 - 堰河村特产年销售额达300万元 村民人均存款10万元 实现家家有洋楼和汽车[1][2] - 熊家岗村人均纯收入2.4万元 较堰河村存在差距但显著提升[2] - 县级推广活动重点支持4个先进村和13个重点村 扩大乡村共富圈[2] 生态治理 - 通过植树造林改造荒山2.1万亩 其中茶园1200亩和经济林3000亩成为主要收入来源[1] - 生态修复促成旅游业发展 从过去砍树致富转为可持续经营模式[1] 管理模式 - 村党委统一领导 实行农特产品和民宿统一定价 强调诚信经营和村民参与[2] - 党员干部带头示范 合作社模式整合资源 如熊家岗村辣椒产业规模化发展[2] - 跨村合作共建旅游设施 共享停车场 6个村成功创建3A或4A级景区[2]
“点绿成金”的山东实践:青山复绿“金山”来
新华网· 2025-08-15 04:09
生态资源转化实践 - 山东蒙阴县桃墟镇百花峪村通过发放103张"林票"量化5107亩林地产权 撬动超1000万元资金注入乡村发展 [1] - "林票"可作为收益凭证进行交易、继承和抵押贷款 村民刘建军凭借"林票"获得30万元贷款发展猕猴桃种植和中华蜂养殖 [6] - 青州市庙子镇北崔崖村依托喀斯特地貌生态资源开发旅游 2024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综合收入突破500万元 [3] 生态保护创新机制 - 乐陵市朱集镇对1400棵千年枣树和1.4万棵500年枣树挂牌保护 建立金丝小枣种质资源库并划定核心保护区 [2] - 济南佛慧山景区拆除侵占建筑后新栽6000余株乔灌木 配套建设500平方米游客服务中心实现"还绿于民" [2] 乡村经济多元发展 - 北崔崖村旅游合作社将30%收益作为村民分红 同时以2元/平方米流转土地 带动31名村民就业和20户农家乐经营 [3][4] - 百花峪村"林票"机制激发村民护林积极性 护林员岗位从无人问津变为抢手职位 [6] 生态产业融合案例 - 北崔崖村保留726米牛角山崖壁和200棵百年黄栌古树 开发高空漂流、亲水竹筏等特色生态旅游项目 [3] - 百花峪村通过"林票"将生态林从"沉睡资产"转化为可抵押资产 银行授信额度超1000万元 [1][6]
“绿色红利”富了百姓!“两山”理念“绿色密码”让茶园更绿、茶农日子更甜
央视网· 2025-08-15 02:55
生态保护成效 - 新安江跨省界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10] - 自2012年起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优质水[10] - 淘汰污染企业30多家并投资46亿元进行污染防控[9] 旅游产业发展 - 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区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4] - 歙县新安江沿线10个乡镇年接待游客716.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7.68亿元[7] - 深度康养旅游和生态研学成为当地旅游新亮点[15] 茶产业升级转型 - 黄山市茶产业2024年实现综合年产值近300亿元[19] - 茶叶深加工后价值提升显著:1公斤茶叶价格60元,5公斤茶叶提取的茶粉价值达800元,增值约3倍[17] - 产业链延伸至速溶茶粉、冷萃茶、胶囊茶等工业产品[17] 生态经济转化 - 形成"歙彩缤纷"区域公用品牌,涵盖200多种农产品和文创产品[15] - 生态产业使全县百姓获得"绿色红利"[12] - 70万亩茶园带动80万茶农增收[19]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央视网· 2025-08-15 00:24
乡村旅游市场表现 - 全国乡村旅游一季度接待总人次达7.07亿,总收入4120亿元 [1] - 五一及端午假期乡村旅游热度持续,成为假日消费亮点 [1] - 湖北利川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540万人次,带动就业10万人 [2] 产品与服务创新 - 贵州黎平肇兴侗寨推出30余个非遗体验及研学项目,带动餐饮民宿及土特产消费 [1] - 田野阡陌涌现旅拍、咖啡馆等新业态 [1] - 乡村旅游产品从自然风光延伸至田园生活、科普研学及健康休闲领域 [2] 政策与产业支持 -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提升特色化、精品化及规范化水平 [1] -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达1399个,重点镇达198个 [2] - 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全部乡镇及建制村通硬化路,自来水普及率94%,卫生厕所普及率约75% [2] 区域发展案例 - 新疆奇台县串联A级景区与农业观光点,形成"一村一特色"发展格局 [1] - 湖北利川探索茶旅融合、药旅融合及避暑康养游,构建富民产业体系 [2] - 村晚、村超、村戏等"村字号"品牌加速涌现,成为农民增收重要途径 [2]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以绿生金”造就“亿元村”——重庆奉节绿色发展见闻
新华网· 2025-08-14 10:05
核心观点 - 重庆奉节县通过绿色发展模式将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 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 [1][4][6] 大坝村产业转型成效 - 脐橙种植规模达1.2万亩 年总产值1.8亿元 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3] - 采用绿色种植技术 每年减少化肥使用超300吨 减少农药使用约4000升 [3] -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年均接待游客2.5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万元 [3] - 村民通过社交媒体直播带货 年销售脐橙数百吨 [4] 大窝社区生态修复成果 - 通过飞播造林和人工植树 恢复植被4000余亩 森林覆盖率从历史低位提升至90% [6] - 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超800万元 实现从矿区到景区的转型 [6] - 工厂遗存改造为旅游景点 发展悬崖民宿和农家乐业态 [6] 全县绿色发展核心指标 - 森林覆盖率达69.49% 较历史低位(曾跌破30%)大幅提升 [5][6] - 受保护国土面积2458平方千米 占县域总面积60% [6] - 生态经济贡献值占GDP比重达71.8% [6] - 水土流失面积占比从68%显著下降(未披露具体下降值) [5] 历史转型背景 - 曾为全国产煤百强县 煤炭开采导致森林覆盖率跌破30% 水土流失面积占比达68% [5] - 2016年关闭所有年产9万吨以下煤矿 开启绿色转型 [6] - 大窝社区曾年产硫磺超7000吨 土地受硫磺侵蚀导致石漠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