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茶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破解融资难题 稠州银行金融“活水”助力民企枝繁叶茂
搜狐财经· 2025-06-06 11:02
公司战略定位 -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定位为服务民营企业的城商行,坚守金融本源,全力支持区域实体经济健康发展[1] - 公司以物理网点为基础,聚焦区域特色产业链上下游和集群客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金融服务[2] - 作为民营经济"同盟军",公司致力于优化投融资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有力金融支撑[9] 区域产业集群服务案例 - 广州花都稠州村镇银行推出"信用+狮岭皮具"区域品牌项目,将集体商标无形资产转化为可量化授信额度,解决轻资产皮具企业融资难题[4] - 稠州银行上海分行针对酒水行业回款快、淡旺季明显特征,设计专项集群准入方案,累计出账超2000万元[4] - 丽水松阳支行推出茶产业金融产品,覆盖产业链上下游400多户茶农,产业贷款余额达6000多万元[5] 授信审批创新 - 应用数智化手段优化中小微企业授信审批流程,缩短决策链条[6] - 推出"凡荣快贷"子系列,通过PAD现场办贷实现"当天申请、次日放款",如宁波分行为二手房租赁商户发放30万元信用贷款[6] - 福州分行"浙闪贷"产品10分钟内为瓷砖个体户发放20万元救急资金,解决抵押物少难题[6] 特殊场景融资解决方案 - 龙泉驿稠州村镇银行通过专项研讨和客户画像分析,为成立未满两年的石材加工企业发放4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较客户预期提前2天[7] - 杭州分行为专精特新电器公司设计"流动资金贷款+出口应收账款池"方案,获批2.5亿元授信额度(含2000万出口池融资),业务落地仅1个月[9]
2025麦肯锡报告:中国茶的消费市场在这里!
搜狐财经· 2025-06-06 05:51
中国消费市场新常态下的茶产业变革 核心观点 - 中国消费市场进入"新常态"阶段,呈现增速放缓但韧性十足的特点,茶产业随之发生结构性变革 [1][6] - 消费者信心趋于稳定但群体分化明显,农村市场潜力释放而一二线城市高收入群体信心回落 [11][14][15] - 消费决策更注重个人价值实现,功能性茶饮、茶文旅等硬需求领域将迎来增长 [19][22] 消费趋势对茶行业的影响 趋势一:消费韧性显现 - 2025年年度总消费额预计增长2.3%,与2024年2.4%的预期基本持平,显示消费韧性 [6] - 消费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由-0.5%回升至0.0%,表明消费收缩趋势止稳 [6] - 茶行业应聚焦"质价比"突围,强化茶叶品质、产地溯源与制作工艺等核心价值 [8] - 健康属性成为关键突破口,茶叶与健康生活的天然契合度可拓展消费群体 [10] 趋势二:消费群体分化 - 农村高收入年轻群体乐观度显著提升:农村高收入者(>7.6K)乐观比例同比上升11%-19% [14] - 一线城市高收入X世代(42-57岁)乐观比例下降14个百分点,婴儿潮一代(58-65岁)下降18个百分点 [17] - 下沉市场策略见效:蜜雪冰城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成功抢占三四线市场空白 [14] - 针对不同群体需差异化策略:下沉市场侧重质优价平产品,谨慎客群强调健康属性与价值平衡 [18] 趋势三:价值消费崛起 - 教育、健康服务、医疗和旅游成为消费增长重点领域,增长率达5%-7.2% [21] - 功能性茶饮迎来机遇:助眠茶、减脂茶等拼配中草药的养生茶产品需求上升 [22] - 茶文旅融合加速:茶艺培训、茶山研学、茶道课程等沉浸式体验服务潜力巨大 [22] - 行业进入"价值深耕"阶段,需重构产品价值、场景体验与品牌内涵 [25] 数据亮点 - 年龄分层差异:Z世代(18-25岁)消费意愿降幅最小(-5%),显著优于婴儿潮一代(-4%)[12] - 城市级别差异:三线城市消费信心最强(79%乐观比例),一线城市降幅最大(-7%)[12] - 收入分层差异:农村高收入群体(>7.6K)消费意愿增幅达14%,远超低收入群体(1%)[14][12]
金融“活水”润出英德茶香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05 11:53
英德红茶产业发展概况 - 英德红茶被誉为"世界红茶之乡",已形成年创汇超千万美元、出口70余国的产业格局,2025年品牌价值达51.78亿元并跃居全国红茶类第一 [1] - 清远市委市政府将英德红茶列入清远五大百亿农业产业之一,目标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1] - 英德红茶产业带动15万人就业,成为乡村振兴关键支柱和农民重要收入来源 [4] 邮储银行金融支持模式 - 构建"农牧贷+产业链"双轮驱动模式,农牧贷面向农户,产业链贷聚焦全产业链茶企 [4] - 通过"极速贷"实现茶企资金快速到账,"农贷通"为茶农提供信用贷款,覆盖种植、加工、销售全环节 [4] - 截至2025年3月,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为英德红茶产业链发放贷款1.81亿元,惠及茶农百余户 [4] - 定制茶叶批发零售产业贷等专项产品,解决季节性收购、仓储升级等融资难题 [7] 龙头企业英州红公司案例 - 英州红公司成立于2014年,现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业务涵盖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及茶文化传播 [3] - 带动石灰铺镇186户贫困户脱贫,近400户农户创收增收 [3] - 邮储银行英德支行累计提供300万元贷款支持,覆盖茶厂建设至综合发展阶段 [3] 农文旅融合发展举措 - 邮储银行构建三级物流体系打通产品流通链路,打造"至茶""曹角山"等特色品牌 [5] - 重点推进"千万红茶百万笋"国家基地项目,形成"1+6+N"农业特色产业协同体系 [5] - 英州红茶趣园景区开发观光、体验、休闲等农文旅项目,计划升级为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5] 清远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布局 - 邮储银行清远市分行重点支持英德红茶、清远鸡、连州菜心、清远丝苗米、西牛麻竹笋五大百亿产业 [7] - 截至2025年3月末,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特色产业贷累计投放超280亿元,服务近3万户经营主体 [7] - 覆盖预制菜、荔枝、番薯、柚子、兰花、海鲈鱼、陈皮、南药等20多个特色产业 [7]
茶香飘出新韵味
经济日报· 2025-06-02 22:05
茶产业规模与增长 - 中国茶叶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2024年产量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30年增长 [1] - 预计2024年中国茶园面积突破5300万亩,总产值约3300亿元,全产业链规模达1.13万亿元 [1] - 北京国际茶业展展现新业态、新场景、新应用,推动"三茶"统筹发展 [1] 产品创新与产业链延伸 - 贵州铜仁贵茶公司研发抹茶产品,开发抹茶拿铁、瓶装饮料等,满足年轻消费者需求 [2] - 铜仁市计划2026年抹茶基地达8万亩,引进培育5家企业,综合产值超17亿元 [2] - 张一元开设首家奶茶店,通过直播和线上线下协同拓展新零售网络 [2][3] 茶文化推广与跨界融合 - 泉州展区展示陶瓷茶罐、香器等文创产品,2024年茶产业链总产值突破460亿元 [4] - 政和县打造白茶特色小镇,涵盖研发、商贸、文旅康养集群 [5] - 北京西城区举办"茗香花韵"活动,结合非遗市集和国潮文创,推动"茶BA"等跨界项目 [6] 科技赋能与数字化转型 - 广西横州市搭建茉莉花"产学研用"平台,建设"数字茉莉"种植大棚优化生长环境 [7] - 吴裕泰推出茉莉花茶冰淇淋等衍生品,茶渣资源化利用开发面膜、服装等产品 [8] - 北京西城区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茶叶全流程溯源系统,马连道街区聚集1700余家茶企 [8]
国潮茶消费的破圈密码
国潮引领的茶消费变革 - 茶消费正经历由国潮引领的深度变革,消费者购买的是附着于茶叶的文化想象与情感价值而非茶叶本身 [1] - 茶产业需从"茶叶供应商"转型为"文化转译者",在符号解构、场景重构、价值再造三个维度完成系统升级 [1] - 创新模式包括"茶+文化+场景"结合,如浙江安吉白茶奶茶、茶咖新式茶饮,杭州南宋德寿宫复原宋代品茶场景,四川蜀南竹海古风直播等 [1] 符号解构与文化转译 - 需建立文化元素数据库,对茶诗词、茶器纹样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化拆解重组,如宋代茶百戏转化为拉花艺术,明清茶票开发成数字藏品 [2] - 蜀南竹海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文人精神转化为竹林直播间光影美学,南京雨花茶酥将茶道仪式感压缩进即食茶点 [2] - 杭州德寿宫通过点茶表演还原《梦华录》场景,抓住古风影视剧培育的文化认知基础 [2] 场景重构与体验升级 - 安吉茶园将茶山转化为可拍摄、可互动的立体剧场,铺设玻璃栈道打造"天空之镜"打卡点,运用AR技术让古茶树讲述故事 [2] - 杭州青藤茶馆推出"汉代下午茶"套餐,设计三层竹编食盒与汝窑色茶具,通过消费者自发传播实现场景价值裂变 [2] - 场景重构的核心是制造具象化记忆锚点,如采茶工服改造为汉服体验装,比传统广告更具说服力 [2] 价值链条生态闭环 - 需突破"农产品-饮品"线性思维,构建"文化体验-社交货币-衍生消费"闭环,如江苏溧水茶苗绿植提供"亲手培育东方美学"的养成乐趣 [3] - 茶食开发需把握"轻量化传统文化"趋势,将茶道精神融入即食产品设计,如雨花茶酥等跨界茶食 [3] - 当茶文化完成从"文化遗产"到"生活方式"转化,便能突破品类边界形成消费引力场,未来领军者需具备将《茶经》智慧转化为Z世代消费语言的能力 [3]
茶产业要跳出传统农产品思维
经济日报· 2025-05-26 22:11
茶产业现状与规模 - 中国茶叶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2024年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30年增长 [1] - 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超20亿人饮茶,中国推动设立5月21日为"国际茶日" [1] - 中国3000多万茶农因茶兴业,茶产业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代表性产业 [1] 产业短板与挑战 - 品牌建设水平低,产品标准化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弱,产业链发展不强 [2] - 茶园生产效率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大,茶农面临人工成本上涨和基础设施落后问题 [2] - 茶企数量多但体量小且分散,龙头茶企引领作用不足,部分中小茶企效益不佳 [2] 消费与流通新趋势 - 消费增速低于产量增速,新茶饮崛起带动年轻人饮茶消费成为突破口 [2] - 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成为新渠道,平台种草和攻略笔记助力好茶被发现 [2] - 传统经销商渠道面临变革,市场竞争激烈 [2] 产业优化方向 - 品种培优需适应年轻消费者偏好,如水果茶、冷萃茶、花果拼配茶 [3] - 贵州省江口县抓住抹茶消费趋势,2024年抹茶销量突破1200吨,产值达3亿元 [3] - 茶文化新业态涌现,如"茶文化+研学"、"茶文化+康养",推动文旅体验和消费场景创新 [3] 科技赋能与创新 - 数字技术应用广泛,智能虫情测报站、茶园气象站、墒情监测系统上线 [4] - 浙江安吉打造全国首个茶叶产业数字化平台,开发白茶维C含片、白茶啤酒等衍生品 [4] - 生态示范茶园和物联网茶园落地,种茶制茶呈现高级感和科技范儿 [4]
中国茶产业杭州指数(2025春茶季)发布
新华社· 2025-05-24 11:41
行业动态 - 第七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举办"未来茶发展趋势论坛"并发布"中国茶产业杭州指数(2025春茶季)"[1] - 中国茶产业杭州指数是我国首个全国性茶产业综合指数 覆盖16个茶叶主产省份的118个主产县和19个产地批发市场[1] 市场表现 - 样本区茶青同比价格指数101.6 同比上涨1.6% 交易量指数87.3 同比减少12.7%[1] - 干毛茶产地批发价格指数99.0 同比下降1.0% 交易量指数94.0 同比减少6.0%[1] 产业挑战 - 2025年春茶生产遭遇异常天气 大部分地区采摘推迟 产量同比略降[1] - 高品质茶保持价格韧性 终端消费需求多元化促使产区建立分级定价机制和小批量定制生产线[1] 专家观点 - 中国茶产业正经历从"规模增长"向"价值提升"转型[2] - 标准化指数有助于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引导产业链价值合理分配[2]
聚焦!“中国茶产业杭州指数(2025)”正式发布
搜狐财经· 2025-05-24 03:15
行业趋势 - 茶青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 6%至101 6 交易量指数同比下降12 7%至87 3 呈现量减价涨态势 [6] - 干毛茶产地批发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 0%至99 0 交易量指数同比下降6 0%至94 0 呈现量价齐降 [6] - 2025年春茶生产受异常天气影响 采摘推迟导致产量同比略降 [6] - 高品质茶价格保持韧性 低品质茶终端销售滞缓 [6] - 终端消费需求多元化 产区加速建立分级定价与小批量定制产线 [6] 指数价值 - 杭州指数是我国首个全国性茶产业综合指数 覆盖118个主产县和19个批发市场 [4][8] - 指数为政府政策制定和企业战略调整提供精准依据 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8] - 促进产销高效对接 强化行业话语权 推动产业链价值合理分配 [8] - 推动茶产业从规模增长向价值提升转型 [8] 发展路径 - 科技成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8] - 需平衡传统名茶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 [8] - 通过品质与效益协同实现守正创新发展 [8] 行业展望 - 杭州指数将持续作为产业数字纽带 推动建设数字高地、创新高地和价值高地 [12]
杭州都市圈撬动新茶饮产业区域联动破局出圈
每日商报· 2025-05-22 23:56
传统茶企创新转型 - 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光明茶场采用"传统工艺+现代转化"模式,开发黄茶鲜奶茶、茶酒、黄茶冰淇淋等20余款衍生品,拓展年轻消费场景 [2] - 安徽东江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科技赋能种植+生态农业"模式,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提升茶园亩产,实现传统技艺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生态化 [2] - 青藤茶馆坚守传统茶艺精髓,同时创新推出宋韵点茶体验、茶空间读书会等形式,吸引90后客群占比显著提升 [2] 区域协同发展 - 杭州西湖茶食茶饮创新发展研究院强调区域合作对新茶饮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3] - 活动促成4个合作项目签约,涵盖技术研发、产销联动、品牌共建全链条,包括开放式研发平台和跨城茶旅融合合作 [3] - 杭州市发改委提出"产供销一体化"路径,通过茶企与茶园直采合作保障原料品质,拓展线上渠道,优化配送网络 [4] 科技文化双轮驱动 - 杭州大茗堂生物科技展示茶产业链延长的多样可能性 [4] - 十八棵御茶园将千年龙井文化与现代茶园管理系统相结合 [4] - 杭州都市圈建立"政府引导-科研支撑-企业联动"机制,推动产业向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4] 产业升级方向 - 杭州都市圈以茶为媒,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走"传统焕新、区域协同、消费引领"的特色之路 [5] - 从西湖龙井到莫干黄芽,从手工茶坊到智能工厂,重构茶产业版图 [5] - 传统与现代融合为茶产业注入新动能,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范本 [5]
粤桂合作生态茶园科研示范基地揭牌
南方农村报· 2025-05-22 13:02
粤桂合作生态茶园科研示范基地揭牌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梧州学院、广西新福公社投资有限公司签署百万横向项目合作协议,联合建立"粤桂合作生态茶园科研示范基地" [2][3][4] - 项目旨在以科技创新赋能茶产业发展,推动六堡茶产业转型升级 [4][15][16] 项目参与方与模式 - 项目牵头人为中组部第25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黎健龙博士 [6][10] - 梧州学院校长麻新纯表示将探索"科技+产业+人才"协同创新模式 [17][18] - 采用"产学研科创服"六位一体协同模式,推广"茶+药"立体种植、绿色生态种养 [10][11][13][14] 项目预期效益 - 项目建成后将直接带动周边3000户茶农年均增收超万元 [19][20] - 通过打造生态种植示范、茶文旅融合等,预计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 [20] - 形成"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共富格局 [21] 项目战略意义 - 立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双重支点 [22] - 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双向转化通道 [23] - 为革命老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注入创新动能 [24][25] 行业背景 - 六堡茶产业被广西列为乡村振兴核心支柱,获粤桂协作框架下科技兴农战略重点支持 [9][10] -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