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

搜索文档
几张照片就能分析成熟度?AI挑瓜与人工挑瓜哪个更甜→
齐鲁晚报· 2025-07-11 09:31
AI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 AI技术可通过图像识别分析西瓜成熟度和甜度,但准确率存在局限性,仅能依赖视觉数据和知识库进行推断[3][11] - AI挑瓜相比传统方法效率更高且结果一致,但无法模拟人类综合触觉、听觉等感官判断[11] - 部分AI模型因训练数据差异导致输出结果不同,多模态模型表现优于单一图像模型[11] 传统农业经验与AI技术的对比 - 人工选瓜依赖瓜脐大小、瓜蒂弯曲度、敲击声音浑厚度等综合指标,能判断新鲜度等AI无法识别的维度[5][8] - 实验显示人工挑选的西瓜新鲜度更优,而AI挑选的西瓜甜度更高[8] - 传统经验适用于非标准化场景,AI技术更适合标准化批量处理[11] 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 - 青岛已实现无人机巡检、土壤墒情监测、AI分拣等技术在种植采收环节的规模化应用[12] - 智能育种机器人工作效率达2.5亩/小时,可通过集群作业实现指数级提升[12] - 数字农业示范园集成物联网、5G等技术构建智能环境调控系统,单栋鸡舍管理效率达15万只/1人[13] 农产品品质控制技术 - 木瓜种植通过智能温室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北方反季节量产[13] - 立体养殖技术使鸡蛋收集、饲料投喂等流程全自动化,操作效率提升99%以上[13] - 设施农业已形成高效生产体系,青岛获评全国首批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13] 消费者选购指南 - 成熟西瓜特征包括纹路清晰、瓜脐内凹、敲击声浑厚,新鲜度可通过瓜蒂状态判断[14] - 8424品种纹路浅,甜王品种果皮厚,麒麟品种果肉脆嫩,不同品种需差异化挑选[14] - 重量与含水量正相关,畸形果品质通常低于圆润果形[14]
打造湾区农业现代化样板!深圳理工大学未来农业创新园启用
南方农村报· 2025-07-09 10:32
项目概况 - 深圳理工大学未来农业创新园正式启用,是全国首个服务于农业科研的专项创新载体 [1][2][4] - 项目位于深圳市光明区新湖街道,由深圳理工大学与深圳市绿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建 [6][7] - 首期规划100亩试验田,计划三年内扩展至千亩科研农田 [7] 技术方向 - 重点聚焦大豆基因编辑、浮萍生物技术等生物农业领域 [8] - 涵盖智慧农业及AI农业前沿技术,构建"实验室到餐桌"全链条成果转化平台 [8][9][10] - 应用智能灌溉、绿色防控等新兴技术提升成果转化效能 [11][12] 运营模式 - 首创农业科研标准化服务体系,采用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 [11] - 规划三年内培养1000名掌握物联网与生物技术的"新农匠" [12][13] - 同步启动年度"农业科技创新青少年竞赛"计划强化人才梯队建设 [13] 战略定位 - 系落实"农业新质生产力"战略的关键举措 [14][15] - 推动万亩农田升级为大湾区农业现代化示范样板 [15] - 助力"田园科学城"发展蓝图落地实施 [16][17]
(乡村行·看振兴)文化IP解锁农田里的共富密码
中国新闻网· 2025-07-08 02:29
农旅融合产业发展 - 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通过农旅融合模式打造"稻梦空间"网红打卡点,形成"前院种瓜、中院民宿、后院稻田"的立体产业带,200万元投入将传统农耕转化为文化IP体验项目[1] - 明星湖旅游度假区2022年开工建设,2024年评为4A级景区,通过53个提档升级项目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带动村集体收益突破300万元[1] - 景区配套业态丰富,包括康养工作坊、特色农产品市集、船宿酒店等二次消费场景,实现农产品供不应求[1] 数字文化沉浸体验 - 突泉县民俗非遗体验馆为兴安盟首家数字文化沉浸式体验馆,由农耕民俗博物馆改造而成,运用AI技术让游客参与民俗活动和传统技艺体验[2] - 体验馆开发60余项研学项目,年接待参观人数达2万人次,举办研学活动超100场[2] 智慧农业与观光采摘 - 赛银花浆果智慧农业产业园2022年建成,通过蓝莓草莓等水果生产采摘实现农业增效和旅游升级,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15万元[4] - 产业园提供50余个本地就业岗位,村民人均年增收超1万元,智能化温室让务农转型为技术工种[4] - 突泉县已形成生态农业观光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研学体验等一体化产业体系,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71万人次(+14.1%),旅游收入4.6亿元(+11%)[4]
明年底 农业生产信息化率有望提升至30%以上 智慧农场 科技拓展想象(大数据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07 22:01
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新林村伏羲农场采用农业机器人、各类传感器实现远程操控和实时监测,农场"聪明"化程度高[1] - 伏羲农场作为中国科学院智慧农业试点项目,已在内蒙古、重庆、安徽、湖北等地推广,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持续深化[2] - 我国智慧农业加快迈入新阶段,实现生产过程智能感知、决策和控制,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3] - 农业农村部已成立智慧农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累计立项行业标准122项、发布实施26项,促进规范发展[3] 政策支持与目标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1] - 《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出到2026年底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30%以上,2028年底达32%以上[4] 技术创新与应用案例 - 河南省内乡县智慧牧场采用智能巡检机器人,通过红外热像仪和智能温度计监测牲畜体温变化[3] - 山东省莱州市工业化循环水养殖车间应用智能投喂技术,通过深度学习构建鱼类行为模型[3] - 江苏省南京汤山翠谷产业园采用100%国产化数字大脑控制番茄种植,节水节肥超30%,产量增加1/3[5][6] - 大疆农业新款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和相控阵雷达,空间点云密度达每秒30万个,可识别细小障碍物[6] 技术研发进展 - 我国已建设34个国家智慧农业创新中心和分中心、35个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覆盖关键技术领域[7] - 在作物表型解析、土壤测量装备、农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7] - 正在研发"机械臂+模组"协同采摘机器人,单次采摘时间有望从10秒提速至4秒[6] 行业挑战与解决方案 - 智慧农业面临数据算法模型、作业装备等技术创新难度大的挑战[8] -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需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才能在农业领域更好发挥作用[8] - 智能灌溉闸门等设备造价偏高,智能技术对土壤条件有要求,推广存在成本制约[8] - 建议形成整体解决思路再进行规模化推广,降低落地风险和成本[9] - 开展校企合作开发智慧农业课程,培养交叉型人才队伍[9]
两岸企业共谋智慧农业合作机遇
中国新闻网· 2025-07-06 04:43
论坛概况 - 2025年湖北省海峡两岸数字赋农助力乡村振兴论坛在武汉举行,吸引两岸农业领域100多位专家、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参与[1] - 论坛聚焦智慧农业经验分享与合作机遇挖掘,属于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交流活动[1][3] 湖北省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 湖北省作为农业大省,通过数字技术及人工智能推进智慧农业,在基础设施、技术应用、产业融合方面取得系列成果[1] - 论坛发布20多项智慧农业科技成果,覆盖水稻、油菜、棉花、番茄、柑橘、鱼类、生猪等品类,涉及生物育种、绿色防控、标准化种养等领域[1] 技术合作与供需对接 - 主办方会前走访在鄂台企收集需求,促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4家科研团队与4家台企签署技术合作对接协议[1] - 台湾富丽农村发展基金会董事长龚世明对湖北植物智能培育设备及"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表示兴趣,正洽谈采购细节[2] 学术交流内容 - 两岸专家围绕休闲农业创意、智慧农机整合、农业大模型应用、数字农业推广瓶颈等话题分享案例与最新成果[1]
“智”农工厂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2 21:54
智慧农业工厂技术 - 北京工业大学智慧农业工厂采用"A"字形种植架,实现罗马生菜和番茄等作物的全流程机械化作业,包括播种、移栽、定植、收获和物流包装 [1] - 工厂已累计申请获批100余项发明专利,被中国科协评为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1] - 智能设备即将在北京农业园区和温室投入使用,机器人种植的农产品将进入市民餐桌 [1] 全柔性果蔬采摘机器人 - 研发团队历时4代技术更迭,开发出国内首个中空全柔性、主动驱动的瓜果采摘机械手臂,单个番茄采摘仅需5至7秒 [3] - 机械手臂采用八爪鱼式设计,前端模拟人手动作避免损伤作物,后端连接中空气囊管道直接输送至收集箱 [3][4] - 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人视觉系统定位误差不超过5毫米,能精准识别果实成熟度 [5] 机械臂技术创新 - 首创柔性中空机械臂结构设计,实现边摘边吞的仿生形式,但初期面临力学性能不稳定问题 [6] - 团队经过40多天每天十几小时的测试,优化机械算法和硅胶柔性材料配方,解决震颤导致果实破损问题 [6] - 意外发现机械臂可突破传统温室藤蔓高度限制,通过LED照明改造将藤蔓高度从2米提升至6米,使作物单产翻倍 [7] 自动化种植系统 - 开发适用于叶菜、果菜、花卉全系列的智能农机装备,形成从育苗到包装入库的完整自动化生产线 [10] - 种植架采用精密计算的空间布局,通过数字化仿真确定光照时长评价指标和立体栽培参数 [12] - 种植架改良为可移动"A"字形结构,解决上层遮挡问题,使喜阴生菜获得最佳光照条件 [12] 科研与教学融合 - 智慧农业工厂既是科研平台也是教学基地,机械工程专业学生通过拆解设备学习系统工程 [13] - 改革《金工实习》课程,要求学生用一学期时间将钢块磨成"工大锤",培养工匠精神 [14][15] - 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拆解为学生课题,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16] 技术应用拓展 - 科研成果已应用于通州区200亩现代设施农业温室和亚洲最大的翠湖设施农业温室,提升北京蔬菜自给率 [7] - 技术延伸至薄膜生产自动化包装、化工食品等行业智能化改造,提升工业生产效益 [17] - 毕业生参与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拓展技术应用领域 [17]
天津乘“数”而上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央广网· 2025-07-02 09:25
数字经济论坛与政策支持 - 2025上合组织数字经济论坛将于7月10日至11日在天津举行,旨在深化数字经济领域务实合作 [1] - 截至2024年底,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2025年天津获批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1] - 河北区发布全市首部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提供算力、研发费用补贴,并设立数据资产登记评估中心,完成全国首单非遗数据资产服务信托 [6] 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 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成300P算力,服务270家企业,算力使用率达91%,重点支持生物医药、车联网(占比超60%) [2][3] - 中心采用华为昇腾AI平台,实现算力供给到应用赋能全链条革新,开发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1个月,效率提升3倍 [3][4] - 推出大模型开发与智能体平台,支持调用DeepSeek、通义千问等模型,开发者可通过"AI应用商店"商业化自研模型 [4]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科芯AIPA系统通过物联网、大数据、AI实现精准农业,减少65%用工量,提升35%生产效率,节约40%水肥资源 [11] - 技术已应用于全国40余个种植基地,服务面积超5000亩,农产品市场溢价显著(如小番茄价格高于普通品种) [11][14] - 系统可24小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自动调整灌溉、施肥等操作,实现订单式标准化生产 [10][11] 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 新天钢冷轧薄板公司获天津市钢铁行业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许可证,接入36家企业,标识解析注册量达1020万 [15] - 智能化改造后班组人员减至10人内,日产量达7000吨冷轧板,设备点检效率提升50%,节能降耗5% [15][16] - "基于5G+AI的智能工厂"项目入选天津市先进级名单,通过AI预测性维护实现问题快速溯源与专项解决 [19] 区域数字经济整体发展 - 2025年Q1天津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1329亿元(同比+12.2%),占GDP比重9.4%,打造400余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19] - 天津计划扩大数据要素市场化探索,建设数字赋能创新高地、数实融合高地等四大发展方向 [20]
莲花镇智慧农场:千年农耕文明与数字科技的“稻田对话” | “长沙市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优秀案例”系列报道①
长沙晚报· 2025-06-30 22:30
智慧农业发展 - 湖南湘江新区莲花镇云盖村建成780亩智慧农场,运用无人插秧机、智能闸门等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 [1] - 通过集中连片整治,2022至2023年累计恢复耕地53亩,新建完善水系6.3公里,88个田块完成"小块并大块"改造,为智慧农业奠定空间基础 [1] - 农场采用遥感卫星、无人机和GIS技术构建"农场一张图",实时监控土壤肥力、作物长势及病虫害预警,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管理 [3] 数字化农业模式创新 - 莲花镇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23个行政村、超5万亩耕地完成数字化改造 [3] - 长沙阎宽农业科技开发"联农宝"App,实现从种植到收割的全流程在线操作,农民转型为"数字农民" [3] - 数字综合治理平台可智能识别耕地破坏或撂荒行为,推动耕地保护从"人防"升级为"智防" [3] 综合效益提升 - 耕地连片整治与生态化建设使农田生态系统修复,形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格局,村民年均增收超万元 [4] - 通过"农耕文化体验区"融合智能农机展示与古法插秧活动,实现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的文旅结合 [4]
乔司计划 打造国家级农业中心
每日商报· 2025-06-26 23:31
项目概况 - 田立方·数智科创园位于乔司街道,总用地面积约40亩,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上8万+地下2万),计划2027年年初建成,目标打造国家级农业示范中心 [1][2] - 园区布局包含智能制造组团、农业创新组团、企业展厅等,配套研发中心、标准化生产厂房及综合办公设施 [2] - 项目毗邻田立方·未来农场,采用数字化管控、物联网监测、无人机作业等现代化手段实现智慧农业管理 [1][3] 战略方向 - 聚焦三大方向:智能制造装备、数字技术研发、三产融合示范,联动未来农场构建"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生态 [2] - 集成智能农机、农业机器人、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推动农业4.0技术突破 [2] - 计划导入长三角农业头部企业资源,打造"电子装备+生物信息+生物技术"一体化智慧农业新模式 [2][3] 政策与产业支持 - 提供数字农业专项扶持政策,包括重点企业3年梯度减免租金、最高免租3个月加装修补贴 [2] - 技术攻关项目可申请最高50万元补贴 [2] - 目标形成"产、研、孵化、加速"一体化产业体系,最终建成全国"农业总部经济园区"示范园区 [3] 技术应用 - 已实现实时大数据监测(土壤、温度、病虫害等)和无人机精准作业等智慧农业场景 [1] - 未来将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标杆建设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