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研
icon
搜索文档
科学家实现最强声子干涉效应
科技日报· 2025-08-14 01:11
研究突破 - 美国莱斯大学团队在碳化硅体系中实现迄今最强声子干涉效应 强度比此前研究结果高出两个数量级 [1] - 该效应被称为Fano共振 是两个频率分布不同的声子相互干涉而产生的现象 [1] - 团队在石墨烯与碳化硅之间嵌入几层银原子 形成紧密结合的界面 显著增强了碳化硅中不同振动模式的干涉效应 [1] 技术特性 - 利用拉曼光谱法研究声子干涉 谱图显示出极为不对称的线形 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完全的"谷底" 形成强烈干涉特有的反共振模式 [2] - 比较3种不同表面的碳化硅 发现每一种表面都对应独特的拉曼光谱线形 [2] - 低温实验证实该效应完全由声子相互作用引起 而非电子作用 属于罕见的"纯声子"量子干涉 [2] 应用前景 - 该技术有望推进分子级传感技术发展 灵敏度高到可检测单个分子 无需化学标签 装置简单且可扩展 [1][2] - 在能量采集 热管理及量子计算等领域开辟新的应用路径 [1] - 有望用于量子传感和新一代分子检测 [2]
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些创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
新华网· 2025-08-12 05:45
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展 -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1] - 卫星观测显示科学高地正在加速崛起,形成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集群 [1] 北京怀柔科学城发展 - 怀柔科学城从2016年规划逐步发展为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地区之一,大科学装置布局初现 [5] - 核心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 [7] 上海张江科学城建设 - 张江科学城从1992年17平方公里扩展至2024年220平方公里,建有2个国家实验室、9个大科学设施、20多个研发机构及100多个孵化器 [9] - "上海光源"作为核心设施支撑科学城向国际一流迈进,人工智能岛产业生态圈建设显著完善(2020-2025) [9][11] 深圳光明科学城规划 - 光明科学城总面积99平方公里,重点布局大科学装置、科教融合、科技创新三大集群 [13] - 深圳理工大学主校区2024年获批设立,依托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资源开展前沿科技研究与人才培养 [15]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聚焦领域 - 规划面积19.2平方公里,聚焦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高地,建设"夸父"聚变装置等国家重大设施 [17]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等装置集群建设成果显著(2021-2024对比) [17][19] 西部(成都)科学城产业布局 - 采用"一城多园"模式,成都科学城已布局6个大科学装置,其中2个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设施规划 [21][23] - 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实施"建圈强链"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23]
先进遥感系统绘制南极独特植被地图
科技日报· 2025-08-10 23:36
技术突破 - 开发出结合无人机高光谱相机、GNSS-RTK技术和高分辨率RGB图像的先进遥感系统 [1] - 使用6种针对极地植物的光谱指数训练模型 新模型性能远超传统指标 [1] - 在12种AI模型中表现最佳者准确率达到约99% 且在严格测试中保持稳定性能 [1] 应用效能 - 通过30米和70米高度试飞验证 高飞行高度适合区域概览 低高度可捕捉精细细节 [1] - 仅需8个关键波长的轻量版系统即可生成可靠地图 显著提升调查效率和成本效益 [1] - 系统能精准探测并绘制南极苔藓和地衣生长情况 支持从局部扩展至整个山谷的应用 [1] 生态价值 - 苔藓和地衣作为南极生态的"绿色压力晴雨表" 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保温和生物多样性维持中起关键作用 [1] - 技术为南极生态研究和全球气候变化监测提供关键支持 [1] - 成果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的影响并推动全球生态保护 [1]
得罪中国代价:稀土暴涨60倍,美企无奈买单!
搜狐财经· 2025-08-09 23:14
中美稀土博弈 - 2025年初中国出台更严格稀土出口管制政策 精准卡在中美贸易谈判前夕 引发美国市场剧烈震荡 稀土价格几周内暴涨 部分品类涨幅达60倍 [1] - 中国采取出口配额和用途审查等"技术性"管控方式 民用领域正常采购 军工和高端科技领域严格限制 既符合国际规则又掌握主动权 [3] - 2025年二季度中美两轮贸易谈判未突破 美国最终妥协 部分稀土出口限制放宽 但军工企业仍面临"卡脖子"困境 [3] 美国产业链困境 - 美国长期依赖中国稀土精炼 本土产业链支离破碎 设备老化 技术人才匮乏 技术积累严重不足 [1][3] - 加州山谷80-90年代探明丰富稀土储量 但精炼环节外包中国 导致重建面临环保审批 技术瓶颈 设备落后等问题 [3][6] - 业内人士估计美国产业重建需5-10年 需持续政策支持 充足资金和人才回流 但风险投资机构普遍不看好 华尔街不愿涉足 [6] 中国战略优势 - 中国在稀土领域全球话语权持续增强 政策调整空间大 供应链稳定 国际社会依赖度提高 [8] - 许多国家在中美间左右为难 既想与美国站队又离不开中国稀土供应 形成"嘴硬心软"局面 [8] - 中国掌控节奏 灵活调整 让对手处于被动防守 稀土价格虽回落但市场信心脆弱 美国企业仍被动 [10] 科研体系冲击 - 特朗普政府以"反犹"为由切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研经费 包括著名数学家陶哲轩项目 学术界引发轩然大波 [4] - 科研经费与政治立场挂钩做法让脆弱美国科研体系雪上加霜 顶尖学者被迫转行或出国 人才流失成常态 [6] - 科研体系动荡未平 创新能力下滑隐患存在 与中国从容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10] 系统性危机 - 稀土危机是产业链 科技 人才 政策多重博弈交汇 掌握主动权者将在未来竞争中占优 [10] - 中美博弈方式升级 科技 金融 能源 人才等领域都可能成为新爆发点 双方寻找新平衡点 [10] - 2025年选择将为未来博弈埋下种子 胜负取决于耐心和持久力 中国目前占据主动 [10]
汇聚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 河套深圳园区取得标志性成果
经济日报· 2025-08-07 22:48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成果 核心观点 - 河套深圳园区作为国内唯一具有"一河两岸、一区两园、一国两制"优势的跨境合作平台,两年来积极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并取得标志性成果 [1] - 园区通过引入国际战略科学家项目、建设国家级实验室分支机构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打造国际顶尖科技人才和资源的集聚平台 [1][2] 科研机构与项目落地 - 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学院—深圳河套学院,落地合肥、广州、鹏城3个国家实验室分支机构及澳大集成电路微电子研究院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 [1] - 累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2项、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项 [1] - 承接工业和信息化部2021年"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1项、中国科学院"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专项1项、广东省量子科学战略专项项目7项 [1] 国际资源整合 - 引入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生命科学与能源材料创新研究院2个国际战略科学家领衔项目 [1] - 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作用,打造国际科技资源与人才的特殊"平台"和"通道" [1] 产业集群与科研成果 - 汇聚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447家科技企业、1.5万余名科研人才 [2] - 形成"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大型央国企研发中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等标志性科技产业集群 [2] - 取得入选中国十大科学进展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桌面型电子显微镜、首款大模型环境下硬件加密产品——安全处理器等重磅科研成果 [2]
专访丨在中国的交流经历让我获益良多——访荷兰皇家艺术科学院院士安德里斯·梅耶林克
新华网· 2025-08-06 06:13
中国科技发展 - 中国现代化进程迅速 科技和教育领域发展迅猛 [1] - 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巨大进步 许多原创性高水平科学研究来自中国 [1] - 中国庞大的人口为科研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国家在科研领域的持续投入取得显著成效 [1] 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 中国在绿色能源上的投入非常可观 包括大规模建设太阳能电站 [1] - 中国推进可持续社会转型的系统性战略布局 [1] - 中国与荷兰在绿色科技领域有广阔合作空间 发光材料研究是合作重点之一 [1] 教育体系与学生素质 - 中国学生勤奋刻苦 学术能力出色 英语水平较高 [1] - 中国学生具备良好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 [1] -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长辈和教师的尊重以及"因材施教"理念值得学习 [1] 国际合作与交流 - 科学界沟通不应中断 保持沟通是避免误解、增进理解的最好方式 [2] - 中国与荷兰在科技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双方应加强交流协调推进 [1]
【科技日报】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完成百万赫兹重复频率电子束流贯通实验
科技日报· 2025-08-06 01:33
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进展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团队首次成功实现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1百万赫兹重复频率电子束流的稳定贯通实验 [1] - 该项目启动于2020年,由大连化物所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与深圳先进光源研究院联合承担,大连市政府资助部署 [1] - 联合团队攻克了光阴极电子枪、超快激光系统、全固态射频功率源、超导加速器、低温液氦系统等关键技术 [1] 技术指标 - 束流测试平台已实现0.1毫安平均流强电子束流的稳定加速运行 [2] - 电子束流能量大于1亿电子伏特、单脉冲电荷量大于100皮库、重复频率为1百万赫兹 [2] - 平台稳定运行持续1小时,束流能量稳定性优于0.01%(RMS) [2] 项目意义 - 实验成功对我国开展高重复频率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建设和研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完成百万赫兹重复频率电子束流贯通实验
科技日报· 2025-08-05 23:33
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进展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团队首次成功实现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预研项目1百万赫兹重复频率电子束流的稳定贯通实验 [1] - 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启动于2020年 由大连化物所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与深圳先进光源研究院联合团队共同承担 大连市政府资助部署 [1] - 联合团队经过5年努力攻克了光阴极电子枪 超快激光系统 全固态射频功率源 超导加速器 低温液氦系统等关键技术 [1] - 2023年上半年完成设备安装和在线独立调试 7月24日成功实现稳定出束 [1] 技术指标 - 束流测试平台已实现0.1毫安平均流强电子束流的稳定加速运行 [2] - 电子束流能量大于1亿电子伏特 单脉冲电荷量大于100皮库 重复频率为1百万赫兹 [2] - 平台稳定运行持续1小时 束流能量稳定性优于0.01%(RMS) [2] 项目意义 - 实验成功对我国开展高重复频率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建设和研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走近“看不见”的重离子世界(弘扬科学家精神·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03 22:10
科技强国与重离子研究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兴国战略,科技工作者需面向"四个面向"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 - 重离子加速器作为极微观研究的核心工具,在核物理、航天、农业、医疗等领域有突破性应用 [3][4][5] -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是我国规模最大、国际领先的大型装置,运行时长超7500小时/年,离子速度达光速0.8倍 [7] 重离子加速器技术原理 - 重离子定义为质量数大于4的原子核失去电子形成的带电粒子,带电特性使其具备科研与应用潜力 [4] - 加速器通过提升能量(离子速度)、数量(束流强度)和品质(轨道控制)实现极微观观测 [5][6] - 兰州装置可每秒加速上万亿个高品质离子,并通过优化控制减少离子"跑偏"现象 [6][7] 产业化应用成果 - 农业领域:重离子束辐照诱变育种培育出东北大米等水稻新品种,近5年推广至东北三省和湖南 [8] - 材料科学:提升不锈钢、微孔膜、电缆等材料性能,部分技术成为行业标准 [8] - 医疗领域:自主研制的重离子治癌系统已在10个城市装配,累计治疗2000多名患者 [9] 技术创新路径 - 离子源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新型超导ECR离子源装置产生多项世界纪录,形成独特技术体系 [11] - 科研需坚持长期主义,包括基础研究(数十年转化周期)、技术创新(从0到1研发)和稳定投入(资金/政策支持) [12] 科研团队建设 - 近代物理所现有1000多名成员,培养700多名硕博研究生,建立青年人才出国交流、项目参与等成长机制 [13] - 青年科研人员需注重团队协作,通过目标分解与协同实现技术攻关,优化研究方法 [14]
从深海到星空 本周我国多领域突破“上新” 开启未来新图景
环球网资讯· 2025-08-03 10:37
人形机器人赛训基地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赛训基地"熊猫眼"正式亮灯启用,馆内首场人形机器人5V5足球赛前训练同步开启[1] - "熊猫眼"赛训基地高12米,穹顶直径32米,场内比赛区域为24米×16米[3] -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主办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8月14日在北京开幕[4] 无人机物流 - 大湾区首条超长无人机物流航线开通,无人机装载海鲜从珠海唐家港起飞,历时55分钟跨越82.9公里后精准降落广州穗港码头[4][6] - 未来该航线将投入载重50公斤和200公斤的大载重物流无人机,提供安全、高效、智能的低空物流解决方案[6] 深海科考 - 科研团队利用"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太平洋千岛—堪察加海沟和阿留申海沟发现惊人海底生态系统[7] - 首次在深达9533米的极端深度以及跨越2500公里的广阔海沟底部直接观测到世界上分布最深、规模最大的化能合成生命群落[9] - 这些生命不依赖阳光获取能量,而是利用地质流体中的化学反应获取新陈代谢所必需的能量[11] 天文发现 - 首次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为揭开双黑洞形成之谜提供全新线索[12] - 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双黑洞并合事件中发现第三致密天体存在的明确迹象[14] 古生物研究 - 首次在广西确认兽脚类恐龙足迹的存在,填补广西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空白[14][16] - 为揭示华南地区中生代恐龙动物群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提供关键证据[16] 能源开发 - 四川盆地首个页岩层系油田诞生,复兴油田首期石油2010.06万吨、天然气123.52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通过评审[16][18] - 实现我国西南地区页岩油"从无到有"的突破,开辟四川盆地页岩油气勘探新领域和增储新阵地[18] 国防装备 - 人民海军第4艘075型两栖攻击舰湖北舰亮相,最大排水量超过4万吨[19][21] - 从海南舰、广西舰、安徽舰到湖北舰,人民海军两栖作战力量不断加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