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o共振

搜索文档
科学家实现最强声子干涉效应
科技日报· 2025-08-14 01:11
研究突破 - 美国莱斯大学团队在碳化硅体系中实现迄今最强声子干涉效应 强度比此前研究结果高出两个数量级 [1] - 该效应被称为Fano共振 是两个频率分布不同的声子相互干涉而产生的现象 [1] - 团队在石墨烯与碳化硅之间嵌入几层银原子 形成紧密结合的界面 显著增强了碳化硅中不同振动模式的干涉效应 [1] 技术特性 - 利用拉曼光谱法研究声子干涉 谱图显示出极为不对称的线形 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完全的"谷底" 形成强烈干涉特有的反共振模式 [2] - 比较3种不同表面的碳化硅 发现每一种表面都对应独特的拉曼光谱线形 [2] - 低温实验证实该效应完全由声子相互作用引起 而非电子作用 属于罕见的"纯声子"量子干涉 [2] 应用前景 - 该技术有望推进分子级传感技术发展 灵敏度高到可检测单个分子 无需化学标签 装置简单且可扩展 [1][2] - 在能量采集 热管理及量子计算等领域开辟新的应用路径 [1] - 有望用于量子传感和新一代分子检测 [2]
科学家实现最强声子干涉效应 有望推动分子级传感、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应用
科技日报· 2025-08-13 23:56
技术突破 - 美国莱斯大学团队在碳化硅体系中实现迄今最强的声子干涉效应"Fano共振",强度比此前研究高出两个数量级 [1] - 该效应基于声子相互作用,可长时间保持波动特性,在稳定高性能器件中具有潜力 [1] - 技术依托于碳化硅基底上构建二维金属界面,通过嵌入银原子层形成紧密结合界面,显著增强振动模式干涉 [1] 应用前景 - 该技术可推进分子级传感技术发展,灵敏度高至可检测单个分子且无需化学标签 [2] - 在能量采集、热管理及量子计算等领域开辟新应用路径 [1] - 装置简单且可扩展,有望用于量子传感和新一代分子检测 [2] 实验验证 - 团队利用拉曼光谱法研究声子干涉,谱图显示极端不对称线形和完全"谷底"的反共振模式 [1] - 比较3种不同表面碳化硅,每种都对应独特拉曼光谱线形 [1] - 低温实验证实效应完全由声子相互作用引起,而非电子作用 [2] 技术独特性 - "纯声子"量子干涉现象罕见,仅在特定二维金属/碳化硅体系中出现 [2] - 常规块体金属中不存在该效应,归因于原子级金属层的特殊跃迁路径和表面结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