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制造

搜索文档
重庆财政保障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6-14 02:37
财政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 - 2018年至2024年重庆财政科技支出累计达630亿元,年均增长11.5%,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个百分点 [2] - 2024年重庆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连续6年稳居西部榜首、全国第7,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近6年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 [3] - 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8年的460亿元增至2023年的746亿元,年均增速10.5%,研发投入强度从2%提升至2.48% [3] 科技创新布局与重点项目 - 重庆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4大科创高地,重点突破16个领域 [4] - 金凤实验室作为西部科学城"头号工程",引进560多名科研人员,建设国内最大脑胶质瘤多模态数据库 [4] - "十四五"期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10亿元支持实验室设备购置、科研项目和人才引进 [5] 企业创新与产业支持 - 国测时栅公司累计获批财政资金3992万元,重点突破高端装备领域"卡脖子"技术 [5] - 重庆高新区提供租金减免和科研经费支持,帮助企业专注科研任务 [6] - 过去3年财政累计投入超10亿元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带动企业配套投资 [6] 财政支持机制与政策 - 重庆财政通过"强化两个抓手、健全三项机制、构建四个体系"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 [7] - 财政支持方式包括奖补引导、贷款贴息、风险补偿、政府采购和产业投资基金等 [8] - 支持领域遵循"四看"原则:国家战略、重庆需要、企业潜力和创新生态 [8] 产业发展成效 - 生物医药产业专项奖补最高达1000万元,已培育15家上市医药企业和271家高新技术企业 [6] - 在研I类创新药项目超100个,智慧医疗装备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已制定 [6]
航天晨光: 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七届四十三次董事会决议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13 10:29
董事会会议召开情况 - 七届四十三次董事会以通讯表决方式召开 会议通知和资料于2025年6月9日通过邮件和直接送达方式发送给全体董事 [1] - 会议表决截止时间为2025年6月13日12时 应参加董事8名 实参加8名 召集召开程序符合《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 [1] 董事会会议审议情况 法定代表人选举 - 指定董事长赵康先生为公司法定代表人 代表公司执行事务 表决结果为8票赞成 0票弃权 0票反对 该议案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1] 董事提名 - 提名田江权先生为公司董事人选 接替王毓敏女士 田江权先生具备任职资格和职业素质 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已提出建议 表决结果为8票赞成 0票弃权 0票反对 该议案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1][2] 香港子公司清算注销 - 决定对全资子公司航天晨光(香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清算注销 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 注册资本3万美元 主营业务为贸易与工程 最初为香港观音像项目设立 后转为进出口贸易平台 近年营业收入较少 基本盈亏平衡 属于非优势业务 [2] 本部内设机构优化 - 对公司本部内设机构进行优化调整 聚焦机构精简 定编定员和激励机制 开展"三定工作" 调整后部门设置为综合管理部 发展计划部 科技与质量部 产业运营部 财务部 党建人事部 纪检监察与审计风险部 [2] 产业整合与组织机构调整 - 对公司产业结构和组织机构进行调整 将现有业务整合为专用车改装 柔性管件 压力容器 特种装备 艺术工程五类 具体措施包括合并特种车辆分公司和环保装备分公司 上海分公司迁入江宁管业园与南京金属软管分公司合并 航天防务工程中心并入化机分公司 整合核工装备工程中心等资源成立特种装备分公司 撤销企业信息中心和生产保障服务中心 [3][4] - 产业整合后公司定位高端装备制造主业 下设7家经营性所属单位 包括3家子公司和4家分公司 [4] 临时股东大会召开 - 审议通过召开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的议案 表决结果为8票赞成 0票反对 0票弃权 [4] 董事候选人简历 - 田江权 男 1972年9月生 中共党员 工商管理硕士 高级政工师 曾任航天工业总公司061基地党委组织部干部处副处长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061基地党委副书记等职 现任航天江南集团有限公司资深专务 [6]
科创板开板六周年:588家公司融资超万亿,机构持仓占比超六成
第一财经· 2025-06-13 02:49
科创板发展概况 - 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588家,总市值超6.8万亿元,IPO募集资金9232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831亿元,合计超万亿元 [1][2]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达12.6%,持续领跑A股各板块 [1][3] - 科创板机构投资者活跃账户数超7.7万户,持仓占比超六成,境外及长线基金持仓占比增加 [1][7] 行业分布与融资特点 - 588家公司均属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成电路领域公司119家占A股同类半壁江山,生物医药领域113家,高端装备制造业127家 [2] - 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累计22家公司实现"摘U" [2] - 9家"轻资产、高研发"企业再融资拟融资近250亿元,投向创新药或芯片研发 [5] 研发与创新成果 - 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1680.78亿元,超净利润2.5倍,同比增长6.4%,3年复合增速10.7%,107家公司连续3年研发强度超20% [3] - 研发人员24万人占比近3成,新增发明专利2万项,累计超12万项,138家次公司获国家科技奖项,36家获中国专利奖 [3] - 境外收入合计4303.61亿元同比增长6.1%,173家公司境外收入增超30%,37家公司产品全球市场份额第一 [3] 并购与融资创新 - "科创板八条"发布后新发布并购交易106单,交易金额预计突破1400亿元,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交易金额超千亿 [4][5] - 2025年新增披露45单并购交易,20单为重大重组,首单定向可转债重组、A控H等标志性案例涌现 [5] - 科创债绿色通道启用,晶合集成、中国通号合计拟融资45亿元,中国通号25亿元科创债注册仅35个工作日 [5] 指数化投资与市场表现 - 科创板指数达29条,80只ETF上市总规模超2500亿元,成为A股指数化投资比例最高板块 [1][6] - "科创板八条"发布后新增13条指数,51只ETF上市、68只获批,总规模增长近60% [6] - 社保基金重仓79家科创板公司,持仓市值超160亿元,30家为科创50、科创100成份股 [7] 投资者回报与公司行动 - 超六成公司推出2024年现金分红方案,总额超386亿元,290家公司分红比例超30% [6] - 320家公司推出回购、增持方案,金额上限超350亿元,78家利用专项贷款回购金额近90亿元 [6] - 逾八成公司披露"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科创50、科创100成份股连续两年全覆盖 [6]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央广网· 2025-06-13 02:37
制造业发展政策导向 - 制造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1] - 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1] - 国家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方向发展 [1] 轴承行业转型升级 - 洛轴集团作为"一五"期间重点项目 70多年深耕轴承制造 近年产品应用于航天 盾构 风电等领域 [2] - 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将"卡脖子"技术短板转化为国际竞争力 向高附加值 高可靠性转型 [2] - 智能工厂采用机械臂精细作业 实现参数实时监控 总书记曾实地考察 [1][2] 钢铁行业智能化实践 - 鞍钢本钢板材冷轧厂实现工艺参数 检测数据 设备状态的实时传输与集中控制 [2] - 公司构建智能本钢平台基座 重点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据价值化 [2] - 汽车板智能工厂实现全流程精细化管控 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2] 机器人产业创新突破 - 智元机器人自主研发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可完成平衡车操控 骑自行车等复杂动作 [3] - 企业突破多模态交互 复杂任务作业等关键技术 通过开源吸引全球开发者共建生态 [3] - 产品预计下半年规模化量产 带动相关零部件产业链能力提升 [3] 制造业整体发展态势 - 全国已建成3万多家智能工厂 覆盖超过80%制造业行业大类 [3] - 1-4月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9% 增速高于工业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4] - 多个领域取得突破:CR450动车组试验 国产大型邮轮建造 高铁盾构机技术等 [4] 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持 - 天津推进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 - 加快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步伐 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 [3] - 打造智能工厂等数字化转型标杆项目 [3]
2025年四川省南充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围绕低空经济、氢能、人工智能三大新赛道产业,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优势[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13 01:19
南充市产业体系与政策 - 南充市以"工业立市"为核心战略,构建"3+2+3"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汽车汽配、化工轻纺、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成长性产业,以及低空经济、氢能、人工智能三大未来产业 [1][15] - 2024年工业增加值达485.8亿元,同比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55户,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 [7] - 通过"链长制"和县长直管工业机制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设立8个产业链专班,落地永盈新材料等百亿级项目 [1][15] 支柱产业发展 - 汽车汽配产业:吉利商用车新能源整车年产能突破5万台,带动形成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链 [22][24] - 化工轻纺产业:总投资330亿元的永盈新材料项目一期A线即将投产,形成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等四大细分领域集群 [15] - 食品医药产业:西充县重点发展有机食品,形成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 [20] 新兴产业突破 - 电子信息产业:前三季度产值增长48%,南充三环电子光纤陶瓷插芯全球市占率超70% [16][24] -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前三季度产值增长27%,中科九微半导体真空设备打破国外垄断 [16][22] - 2024年新签约新兴产业重点项目45个,协议总投资251.1亿元 [7] 未来产业布局 - 低空经济:签约中科宇航等项目,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和地面基础设施体系 [12][16] - 氢能产业:建成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基地,出台9项专项支持政策 [12][22] - 人工智能产业:商汤科技落地AI视觉识别系统,规划到2027年建成区域示范应用场景 [12][24] 产业空间规划 - 形成"一心多极两带三区"空间格局,主城区和临江新区为核心增长极 [18] - 嘉陵区重点发展汽车汽配(嘉陵汽车产业园),高坪区聚焦航空港经开区,顺庆区打造电子信息高地 [20] - 县域差异化布局:南部县发展真空装备,阆中市培育文旅康养等9个特色集群 [21] 政策支持体系 - 出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专项政策,目标2026年产值突破450亿元,整车年产20万辆 [12] - 制定低空经济中长期规划,提出强链延链、基础设施等8项任务 [12] - 对人工智能产业提供算力服务补贴、创新平台建设等8类支持 [12] 技术创新与转型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20户,规上高新技术产业营收275亿元,同比增长15% [9] - 实施185个重点技改项目,计划总投资1352亿元,推动"智改数转" [7][26] - 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户,形成创新型企业梯队 [9]
科创板开板六周年!探索资本市场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中国路径
证券时报· 2025-06-13 00:33
2019年6月13日,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宣告开板。六年来,科创板以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以市场活力反哺科 技创新,成功探索出一条资本市场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中国路径。 截至2025年6月12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88家,总市值超过6.8万亿元。其中,受益于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科创板已有54家未盈利企业、8 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1家转板上市企业。 科创板公司均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 具体来看,集成电路领域公司总数达119家,占A股同类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涵盖上游芯片设计、中游晶圆代工及下游封装测试,形成上下游链条完 整、产业功能齐备的发展格局;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总数113家,重点介入癌症、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治疗领域;127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公司齐聚科 创板,涵盖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激光加工、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先进工艺装备,下游覆盖轨交、汽车、电力、航空、物流等国计民生重点领域, 构建起协同创新、产业集聚的发展格局。 据统计,六年来,科创 ...
科创板开板六周年!探索资本市场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中国路径
证券时报· 2025-06-13 00:32
2019年6月13日,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宣告开板。六年来,科创板以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以市场活力反哺科 技创新,成功探索出一条资本市场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中国路径。 截至2025年6月12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88家,总市值超过6.8万亿元。其中,受益于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科创板已有54家未盈利企业、8 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1家转板上市企业。 科创板公司均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 具体来看,集成电路领域公司总数达119家,占A股同类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涵盖上游芯片设计、中游晶圆代工及下游封装测试,形成上下游链条完 整、产业功能齐备的发展格局;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总数113家,重点介入癌症、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治疗领域;127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公司齐聚科 创板,涵盖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激光加工、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先进工艺装备,下游覆盖轨交、汽车、电力、航空、物流等国计民生重点领域, 构建起协同创新、产业集聚的发展格局。 据统计,六年来,科创 ...
科创板开板六周年 新质生产力集群协同发展
证券时报· 2025-06-12 17:51
科创板发展概况 - 科创板于2019年6月13日正式开板 六年来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资本市场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1] - 截至2025年6月12日 科创板上市公司达588家 总市值超6.8万亿元 [1] - 采用多元包容上市条件 已容纳54家未盈利企业 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 7家红筹企业 20家第五套标准企业 1家转板企业 [1] 行业分布特征 - 科创板公司100%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医药 高端装备制造占比超80% [1] - 集成电路领域公司119家 占A股同类公司50% 形成芯片设计 晶圆代工 封装测试完整产业链 [1] - 生物医药领域113家 聚焦癌症 乙肝 丙肝 艾滋病等治疗领域 [1] -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127家 覆盖工业母机 工业机器人 激光加工 自动化控制系统 下游应用涉及轨交 汽车 电力 航空 物流等 [1] 融资与研发投入 - 六年来累计IPO募资9232亿元 再融资1831亿元 合计超万亿元 [2] - 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1680.78亿元 为净利润2.5倍 同比增长6.4% 近3年复合增速10.7% [2] - 107家公司连续3年研发强度超20% 研发人员24万人 占比近30% [2] 国际化发展 - 2024年境外收入4303.61亿元 同比增长6.1% 173家公司境外收入增速超30% 63家公司产品覆盖50+国家地区 [2] - 境外销售毛利率中位数40.8% 37家公司产品在出货量/市占率/销售额方面全球第一 [2] - 11家创新药企通过对外授权输出海外权益 58家公司牵头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3] 投资者结构 - 截至2025Q1 专业机构投资者活跃账户7.7万户 机构持仓占比超60% [3] - 境外机构 社保 保险 年金等长线资金持仓占比提升 79家公司为社保基金重仓股 持仓市值超160亿元 [3] - 30家科创50/科创100公司获长线资本重点配置 [3] 制度创新方向 - 持续优化制度包容性 培育"硬科技"企业成长沃土 [4] - 深化改革支持科技企业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结合 [4]
2025年中国市场全景洞察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6-12 16:21
经济概况 - 2024年中国GDP总量达134.91万亿元(约18.8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 [3] -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6.7%(+2.2%),工业占33.5%(-1.7%),农业占9.8%(-0.4%) [3][4][7] - 外贸表现亮眼,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6.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表现突出 [3] 2025年经济展望 - 中国经济将进入"新质量生产率"时代,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驱动因素 [6] - 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地方债务问题以及复杂的国际环境等挑战 [6] - 预计2025年GDP增长率将保持在中高速水平,但增速可能略低于2024年 [6] 消费者行为与细分市场 - 中国消费市场已进入"新常态",以个位数增长为特征,消费者更注重价值和实用性 [8] - Z世代消费者冲动消费比例达47%,对未来收入增长信心强(78%) [9] - 一线富裕银发族展现出强劲消费能力,尤其在品质消费和体验消费方面 [10] - 2025年关键消费趋势包括品质觉醒、心界重塑、线下新生、味蕾探险和功效主义 [11][12] 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 - 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3.9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2% [13] - 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 [14] - 截至2024年8月末,中国5G用户渗透率超过50%,5G移动电话用户达10.02亿户 [14] - 元宇宙技术、产业、应用、治理等将取得突破,成为数字经济重要增长极 [14] 零售与电子商务 - 2025年零售业呈现线上线下融合趋势,实体零售向"内容型零售"和"体验型零售"转型 [16] - 2024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4.9万亿元,同比增长23.7%,预计2025年将突破6万亿元 [17] - 直播电商用户以25-45岁中青年为主,女性占比略高,多集中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18] 营销与社交媒体 - 抖音DAU/MAU达76.3%(全平台最高),视频号62.5%次之,小红书用户粘性从32.4%提升至39.1% [19] - 达人结构正在重构,尾部KOC与素人成为转化新战场 [21] - 2025年中国企业营销费用(含传统及数字)增长率预计为8%,为近5年最低 [23] 中国企业全球启示 - 中国企业在消费者中心、数字化、敏捷创新等领域发展出独特的商业模式 [24] - 外国企业需要调整中国市场战略,更加注重本地化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25] 结论与展望 - 2025年关键趋势包括经济向"新质量生产率"时代转变,消费市场进入"新常态",数字经济持续扩张 [26] - 企业应注重深入理解消费者细分,加速数字化转型,优化营销投入,关注消费升级新趋势 [26]
股市特别报道·财经聚焦丨北交所将于月底开启“双指数”时代, 业内称北证市场的影响力将提升
深圳商报· 2025-06-12 13:33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上线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将于6月30日上线 标志着北交所进入"双指数"时代 [1] - 指数样本包含50只市值规模和流动性靠前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证券 [1] - 指数编制结合北交所市场现状及专精特新企业特点 对流动性门槛等要素进行特色化设置 [1] 北交所市场概况 - 北交所共有267家上市公司 总市值8322.19亿元 [2] -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9家 总市值4348.58亿元 占比52.25% [2] - 锦波生物等4家公司市值超100亿元 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2] 指数影响与意义 - 提升入选企业的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增强行业影响力 [2] - 引导社会资源向关键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2] - 丰富投资者投资标的和业绩基准 为公募基金产品开发提供基础 [2][3] 行业与公司关注方向 - 机器人领域关注苏轴股份(滚针轴承龙头)、奥迪威(超声波传感器) [4] - 半导体领域关注华岭股份(第三方测试领军企业) [4] - 大消费领域关注太湖雪(新国货丝绸)、路斯股份(宠物食品)、康比特(运动营养) [4] - 投资主线包括稳定币、创新药BD模式、科技产业边际变化、并购重组等方向 [3] 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 - 体现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战地的定位 [3] - 预计未来将推出更多具象化、行业化表征指数 [3] - 2025年北交所高质量发展有望取得显性成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