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搜索文档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9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9-11 04:06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9月10日Nature期刊一次性上线23篇论文 其中9篇由华人学者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完成 显示华人科研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的显著贡献和影响力[3] 研究领域及团队分布 - 环境科学领域: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团队发表关于2023年加拿大野火引发PM2.5远程污染及健康影响的研究[3] - 生物医学领域:清华大学邵玥团队联合多家机构发表人类类胃囊模拟早期胃发育区域模式形成的研究[5] - 材料科学领域:南方科技大学罗智团队发表氨基酸对蛋白质和胶体分散体稳定作用的研究[6] - 医学遗传学领域:浙江大学刘志红院士团队发现PLD4基因功能缺失突变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8] - 免疫学领域:中科院韩硕团队与复旦大学高强团队合作发表利用邻近标记技术增强抗原诱导细胞反应的研究[10] - 神经科学领域:麻省理工学院蔡立慧院士团队揭示ABCA7基因变异对神经元磷脂酰胆碱和线粒体的影响[12] - 物理学领域:清华大学Yanhong Gu团队通过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观测自旋电流差现象[14] - 能源材料领域:西湖大学向宇轩团队联合复旦大学宋云团队探究固态电解质界面中氟化锂的异质性[16] - 结构生物学领域:斯坦福大学冯亮团队解析线粒体钙转运蛋白NCLX的结构与工作机制[17] 机构参与情况 - 清华大学参与3项研究 涵盖环境科学、生物医学和物理学领域[3][5][14] - 复旦大学参与2项研究 涉及免疫学和能源材料领域[10][16] - 国际机构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分别主导神经科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12][17] - 研究合作呈现跨机构特征 如浙江大学联合良渚实验室 中科院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等[8][10]
六十载光阴流转,这份精神从未褪色
科技日报· 2025-09-08 00:34
科学成就与历史意义 - 中国在1965年9月首次人工合成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该成就的国家[1][2] - 该成果是继1828年人工合成尿素后生命科学史上的重大飞跃 被定义为揭示生命本质征程的里程碑[1] - 项目于1958年12月正式启动 历时七年完成 采用人工方法合成与天然分子完全相同的化学结构[1][2] 科研精神与团队特征 - 王应睐 邹承鲁 钮经义等科学家在简陋条件下开展研究 体现"不计名利 不畏艰辛 不讲条件"的拼搏精神[1] - 研究过程经历无数次失败 最终展现开拓创新 严谨求实 协作突破的科学精神[2] - 团队以"人工合成胰岛素一百年也要搞下去"的决心 在科学"无人区"完成艰巨挑战[1] 当代传承与发展方向 - 中国科学院提出要发扬"胰岛素精神" 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 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关键成果[2] - 新时代科技工作者需推进"四个面向" 勇闯无人区 把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3] - 科研人员需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以坚定信念抢占科技制高点[2][3]
首届“全国科普月”暨第八届“广东科普嘉年华”启动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9-05 08:01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9月4日,广东省首届"全国科普月"暨第八届"广东科普嘉年华"启动仪式 在广州正佳广场举行,主会场活动将持续至9月7日,市民群众逛着街就能免费玩转科普。整个9月,预 计全省将开展超过3000场次科普活动。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科技榜样,成洪波向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院长朱伏生、广州地 铁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农兴中、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孙剑等2024年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代表 颁发荣誉证书。该评选由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等联合开展,经层层筛选,最终选出10名获得 者。 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代表还与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科普组织的志愿者代表共同向 全社会发起"新质生产力科普倡议",呼吁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科普实践,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广泛 开展新质生产力科普宣讲,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 量。 "我从事3D打印生物材料方面的工作,到中小学去做科普演示时,我们把食品级的3D打印机拿到课堂 上,让孩子设计不同形状的巧克力,孩子们都很感兴趣。""最美科技工作者"代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 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 ...
同饮一江水、共护一片蓝,澜沧江湄公河——长江文明论坛在汉举行
长江日报· 2025-09-03 08:16
论坛背景与核心内容 - 武汉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武汉大学联合主办澜沧江湄公河—长江文明论坛 聚焦江河文明对话与区域合作发展议题[1] - 论坛吸引中国及东南亚多国专家学者和高校代表参与 为流域文明互鉴与可持续发展凝聚共识[1][3] - 活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 呼应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中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家园建设精神[3] 区域合作成果 -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江豚监测技术已应用于湄公河生态保护[1] - 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参与制定湄公河国际航运规则[1] - 长江水利委员会生态文明讲堂常态化汇聚澜湄各国专家[1] - 武汉大学与澜湄五国28所高校建立合作 推动杂交水稻技术及水污染治理方案在东南亚落地[1] 学术合作机制 - 设立边界海洋 长江文明 地理空间 碳中和 非传统安全五大分论坛[2] - 汇聚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等国内机构及泰国 柬埔寨 新加坡等国专家学者[2] - 复旦大学主办9届的澜湄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将由武汉大学于2026年接棒主办第十届[2] 论坛成果与影响 - 深化两大江河文明内在联系认知 促成多项合作共识[2][3] - 主办方将推动学术成果转化 通过青年创新大赛持续注入文明交流新动能[2] - 武汉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作为核心主办单位 成为连接两大流域文明对话的重要纽带[3]
上海启动科妍回归计划,这样支持女性科技人才
第一财经· 2025-09-02 10:17
上海市科妍回归计划试点启动 - 上海市于9月2日启动科妍回归计划试点 为因生育暂别科研岗位的女性科技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 帮助她们重返科研赛道[1] - 该计划通过评议申请人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 依据择优支持原则遴选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女性科技人才 给予个人生育补贴和科研经费支持[1][4] - 后续将通过加大宣传 举荐评优和培训研讨等方式持续跟踪关注入选人才[4] 女性科技人才现状与政策支持 - 截至2023年中国女科技工作者约4000万人 占比45.8% 但高级职位或领军人才中女性占比较低[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女性负责人占比随项目层级上升而下降 青年科学基金女性占比40% 优秀青年基金降至20% 杰出青年基金仅10%左右[3] - 2021年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及上海市十七部门分别印发政策措施 明确支持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科研工作[3] 政策推动背景与建议 - 2024年初上海市人大代表朱美萍提出设立女性科研回归基金建议 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创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4] - 同年9月浦江创新论坛女科学家座谈会强调需帮助女性平衡家庭与事业发展 减少优秀女性科研人才"中途下车"现象[4] - 该计划旨在激发女性科技人才潜能 对建设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和世界人才高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怀柔科学城五年产出重大科技成果386项
新京报· 2025-09-02 04:23
科研设施建设进展 - 怀柔科学城累计布局37个科技设施平台 其中29个已进入科研状态 16个设施面向全球开放共享 开放设施累计提供机时超151万小时 服务国内外企业 高校 科研院所超1000余家次 [1] - "十四五"时期新布局8个项目加快建设 "十五五"期间25项储备项目已启动前瞻谋划 [1] - 怀柔实验室聚焦能源领域科研攻关 已集聚科研人员1400余名 累计发布6项重大科技成果 [1] 人才集聚与科研成果 - 累计吸引33位诺奖级得主开展学术交流 集聚高被引科学家39名 两院院士86名 国家青年科学人才316名 外籍人才712名 科研人员总量达2.6万人 [2] - 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59项 产出重大科技成果386项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65篇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6项 [2] - 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外籍科研人员占比40% 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的摩擦电纳米发电机入选2024年国际新兴化学技术 [1] 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 增加京沈高铁 怀密线 通密线等轨道线路班次 京密高速三期即将开工建设 [2] - 累计建成各类房源近3万套 教育医疗配套品质显著提升 城市客厅 创新小镇等区域节点形成体系化配套网络 [2] - 汇聚共性技术 概念验证等创新平台46个 引进科技服务机构120余家 培养技术经理人1000余名 累计转化项目187个 [2] 产业培育与创新模式 - 怀柔实验室与科学城公司以"独占许可+作价入股"模式运营灵活燃煤发电项目 入选北京市首批专利转化运用十大优秀案例 [2] - 仪器传感器 生命科学等重点产业培育实现多点突破 [2] - 中国科学院在怀院所数量达21家 3家新型研发机构高效运行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发布全球首个干细胞数据国际标准 [1]
浙江大学,一天发表了3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31 04:06
微生物硫循环与铁还原耦合机制研究 - 首次揭示能够利用细胞外固态三价铁作为电子受体进行硫化物氧化的细菌类群,该过程此前被认为仅由非生物过程主导[4][6] - 硫循环代谢能力普遍存在于细菌和古菌的37个原核生物门类中,代谢重构预测显示这些门类成员可能同时具有硫化物氧化与三价铁呼吸功能[6] - 模式菌株Desulfurivibrio alkaliphilus能以水铁矿为电子受体,通过氧化硫化物至硫酸盐实现自养生长,环境相关浓度下生物过程速率显著快于非生物过程[6] 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技术突破 - 开发世界首例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通过垂直集成低阈值单晶钙钛矿微腔与高功率钙钛矿发光二极管(PeLED)子单元实现[7][8][9] - 脉冲电激发下最小激射阈值为92 A·cm⁻²(平均阈值129 A·cm⁻²),比当前最先进电驱动有机激光器阈值低一个数量级[9] - 器件耦合效率达82.7%,工作半衰期(T₅₀)为1.8小时(10 Hz频率下输出6.4×10⁴次脉冲),支持36.2 MHz带宽快速调制,具备数据通信应用潜力[9] 超导量子比特拓扑边缘态实现 - 在100个可编程超导量子比特阵列中观测到由涌现对称性保护的新型拓扑边缘模式,其稳定性在全频谱范围内持续存在[10][12] - 通过一维无缺陷稳定子哈密顿量数字模拟,观察到长寿命拓扑边缘模式(长达30个周期),并通过"二聚化"抑制边缘模式与体激发相互作用[12] - 成功将拓扑边缘模式作为逻辑量子比特使用,制备出在有限温度及无缺陷状态下保持持久相干性的逻辑贝尔态[12]
科技部授牌15所在港全国重点实验室
仪器信息网· 2025-08-31 03:58
核心观点 - 国家科技部向香港15家科研机构授予"全国重点实验室"资质 标志着香港科研机构正式进入国家创新体系核心层 彰显香港科研实力并为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注入关键动能 [2][3][5] 授牌背景与政策脉络 - 2018年国家科技部确立香港伙伴实验室国家级地位 基于国家"十四五"规划战略布局 香港创新科技署自2023年底启动系统性重组计划 历时18个月优化科研资源配置 [3] - 15家实验室于2025年1月获国家科技部核准重组 2024年7月1日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 2024年8月25日举行正式授牌仪式 [3] 实验室特征与评估体系 - 学科覆盖四大战略领域: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电子信息、农业科技 [4] - 全部依托全球百强高校 形成"顶尖学府+国家级平台"协同创新模式 [4] - 每所实验室每年获特区政府2000万港元定向科研经费 [4] - 评估体系包含四个维度:基础研究原创性突破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水平、国家战略需求响应机制、国际科技前沿跟踪能力 [4] 对接机制与国家期许 - 香港创新科技署建立"三维对接"机制:政策层面深度融入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资源层面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研设施共享网络、人才层面推行"双聘制"科研人员流动机制 [5] - 国家提出多项明确期许:突破原始创新瓶颈、打造"从0到1"科研范式、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体、建立国际科技合作枢纽功能、完善知识产权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5] 实验室清单与研究领域 - 香港大学主导5家实验室:新发传染性疾病(管轶/袁国勇)、肝病研究(吴吕爱莲)、合成化学(支志明)、生物医药技术(徐爱民)、光量子物质(张翔) [6] - 香港中文大学主导4家实验室:转化肿瘤学(卢煜明)、农业生物技术(林汉明)、消化疾病研究(于君)、量子信息技术与材料(刘仁保) [6] - 香港城市大学主导2家实验室:太赫兹及毫米波(陈志豪)、海洋环境健康(梁美仪) [6] - 香港理工大学主导2家实验室:超精密加工技术(张志辉)、沿海城市气候韧性(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建 李向东/吴宏伟) [6] - 香港科技大学主导2家实验室:神经系统疾病(叶玉如)、显示与光电子(Kristiaan Neyts/范智勇) [6]
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出炉 获奖数量“瘦身”含金量提升
四川日报· 2025-08-29 00:25
奖项概况 - 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共表彰244项成果 包括25项自然科学奖 11项技术发明奖和208项科学技术进步奖 [6] - 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海峰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先刚 [2][6] - 9位科研人员获得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 4名外籍专家获得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3][6] - 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由西南交通大学等4家单位共同完成的"高速铁路线形最优动态性能设计原理调控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 [2][8] 奖项质量变化 - 授奖总数持续减少 2024年度获奖项目244个 低于2023年度的247个和2022年度的264个 [7] - 一等奖项目数量显著增加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7个 技术发明奖一等奖5个 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5个 均高于2023年度 [7] - 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占比提升 2024年度分别为25项和11项 2023年度为10项和6项 [8] 技术创新突破 - 高速铁路线形设计项目开辟全新设计路径 消除高铁基础结构大变形导致的限速瓶颈 技术成果应用于50余个高铁线路工程 [8][17] - 四川大学"基于氧化偶联的有机光电材料合成化学基础"项目实现从0到1突破 打破我国先进电子化学品长期依赖进口格局 [9] - 超临界二氧化碳热功转换关键技术打破国际垄断 研制国内首座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发电系统 具备效率高和更环保优势 [10] - F级50MW重型燃机项目实现我国F级重型燃气轮机零的突破 建立自主完整的设计技术体系和制造体系 [10] 产业应用与协同创新 - 获奖项目与四川产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 在电子信息 交通运输 先进装备等重点领域涌现突破性技术成果 [10] - 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完成项目达209项 占比85.7% 特等奖和一等奖项目中70.8%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出 [13] -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巩固 截至2023年底四川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82万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4万家 [14] - 生物医药领域胞内递释制剂项目和农业领域猪肠道微生物项目均体现企业牵头完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14] 重点获奖项目贡献 - 王海峰院士在飞机总体 飞行控制和PHM技术方向有深厚造诣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和二等奖3项 [15] - 罗先刚院士发现异常杨氏双缝干涉现象 研制出大视场高分辨成像器件和系列薄型天线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16] - 高速铁路线形设计项目应用于京沪高铁 福厦高铁和雅万高铁等标志性工程 实现高性能行车的高铁线形最优设计 [17]
AI相关重磅文件发布,六大行动激活全领域智能化潜力
第一财经· 2025-08-28 06:49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旨在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等优势 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 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1][3]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 - 推动科研行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加速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技术突破 为舆情分析和政策评估提供工具 辅助公共政策科学制定[4]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工业领域通过大模型与边缘计算实现生产全局优化与局部精准管控 推动从规模扩张向精益生产转型[5] - 农业领域破解传统种植养殖痛点 推动全链条数智化升级[5] - 服务业重构服务形态 实现消费体验个性化、物流效率提升与金融服务普惠化[5] "人工智能+"消费提质 - 聚焦需求侧升级 拓展文旅、健康、家居等领域智能消费场景 推动消费从产品消费向智能品质消费转型[6] "人工智能+"民生福祉 - 医疗行业破解优质资源下沉难问题 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8] - 教育行业实现个性化教学与高效技能培训 推动教育模式创新[8] - 养老行业缓解护理资源缺口 推动从基础照料向智慧康养升级[8] "人工智能+"治理能力 - 在社会治理领域 AI社会治安监测系统提升社会治理预警能力和生态治理事前预防水平 优化政务服务流程 实现治理效能与服务效率双提升[8] "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 鼓励行业依托人工智能开展国际合作 推动智能设备制造、软件服务等行业走出去 通过技术普惠增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8] 长远价值 - 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的赋能效应将持续释放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将催生新基础设施、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和新就业岗位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