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旅游

搜索文档
海峡股份:公司将持续优化现有西沙旅游航线
证券日报网· 2025-08-20 12:15
公司业务发展策略 - 持续优化现有西沙旅游航线 增设主题航次 升级岸上活动 开发海洋娱乐项目 丰富船上及目的地体验 增强航线吸引力 [1] - 依托海南环岛资源和政策优势 积极探索开放其他海洋旅游航线及旅游产品 [1] 行业机遇与布局 - 海南环岛资源与政策优势为海洋旅游航线开发提供支持 [1]
海峡股份:公司长期稳定运营三亚至西沙航线
证券日报网· 2025-08-20 11:48
公司业务与资质 - 海峡股份是海南本土领先的海洋旅游运营商,具备国内海洋旅游航线运营的成熟资质和丰富经验 [1] - 公司长期稳定运营三亚至西沙航线,在船舶管理、航线运营、安全保障及旅游服务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 [1] - 公司已形成显著的品牌优势 [1] 发展战略与规划 - 公司高度重视海南海洋旅游发展新机遇,正在积极开展各类海洋旅游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 [1] - 后续将根据项目成熟度,推动项目审批与实施,并严格按照信息披露要求及时履行公告义务 [1] - 未来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持续深耕海洋旅游市场,积极探索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 [1] 行业机遇与贡献 - 公司以实际行动助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和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 [1]
中国海洋经济十万亿时代,广东领跑背后的2万亿“深蓝野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11:45
国家海洋经济政策与规划 - 国家发改委正与相关部门着手编制"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部署尽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4] - 海洋强国建设迎来新篇章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破10万亿元大关 达105438亿元 增速超GDP 0.9个百分点[4][8] 沿海省份海洋经济竞争格局 - 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 2024年成立省委书记挂帅的海洋强省委员会 率先出台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5] - 山东海洋经济占GDP总量近两成 拥有22位海洋界院士 位居全国第一 科研实力雄厚[5] - 浙江宁波舟山和上海在海港吞吐量方面实现全球领先 剑指世界一流强港[5] 省级海洋经济数据表现 - 广东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的省份 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五分之一[8][9] - 山东 福建 浙江 上海 江苏等海洋大省(市)跻身海洋生产总值万亿俱乐部[8] - 海洋经济规模前三省份占据全国总量半壁江山[9] 广东省海洋资源与产业优势 - 拥有41.93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全国第二) 4084.5千米大陆海岸线长(全国首位) 1963个海岛(全国第三)[9] - 14座沿海城市和毗邻南海的区位优势 广州 深圳作为引领性现代海洋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9] - 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4.1% 较2020年提升0.5个百分点[7] 广东省海洋产业细分表现 - 2024年海洋产业增加值7395.1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7.4%[11]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3198.7亿元 海洋化工业825.6亿元(增长6.1%) 海洋渔业681.9亿元(增长3.8%)[11][12]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158.2亿元(增长6.8%) 海洋电力业100.1亿元(增长26.7%) 海洋船舶工业99.9亿元(增长22.1%)[12] 企业培育与新兴产业发展 - 广东涉海企业总数突破8万家 其中涉海"四上"企业6477家[13][14] - 2024年新认定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57家(增长5%) 存量涉海高新技术企业804家[13] - 存量涉海专精特新企业593家 涉海"小巨人"企业203家[13] - 2024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8%[15] 海上风电发展成就 - 2024年全省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 跃居全国第一[15] - 带动海洋电力业实现两位数增长[15] 深海科技与装备突破 -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入列 排水量42600吨 最大钻深能力11000米[16] - 全球深度最大的商业深海机器人Phoenix 600成功出口 最大下潜深度3000米 以厘米级精度完成光缆埋设[17] - 世界首个面向海底冷泉系统的大科学装置在广州开建 将建成2000米级坐底式可载人深海实验室[17][18] - 全球首次深海采矿6000米级海试完成 实现深海采矿零的突破[18]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江苏盐城:全面绿色转型 向海图强产业兴
央视网· 2025-08-18 11:48
历史背景与红色传承 - 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 在抗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940年10月新四军与八路军先头部队在盐城白驹镇狮子口会师 [1] - 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 改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 总兵力达9万多人 [1] - 新四军纪念馆展示军民同心抗敌历史 吸引大批参观者 [1] 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 - 盐城立足区位优势 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作为江苏海岸线最长、沿海滩涂最广的城市 盐城重点发展海洋经济 培育海洋渔业、海工装备、海洋旅游等九大产业 [1] - 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580多公里海岸线串联湿地珍禽保护区、麋鹿保护区等生态区域 [1] -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为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 [1]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 - 盐城海上风电装机规模接近全国八分之一 [2] - 海上风电整机产能约占全国40%以上 [2] - 叶片产能约占全国20% [2] - 盐城已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基地之一 [2]
8月18日投资早报|圣农发展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791.93%,国泰环保控股股东、实控人、董事长陈柏校被采取留置措施,美锦能源筹划发行H股在港交所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8-18 00:40
隔夜行情 - A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 上证指数涨0.83% 深证成指涨1.6% 创业板指涨2.61% 北证50涨3.04% 沪深两市成交额约22446.12亿元 较前一个交易日缩量约345.97亿元 [2] - 港股三大指数悉数下跌 恒生指数跌0.98%或249.25点 报25270.07点 恒生国企指数跌0.98% 恒生科技指数跌0.59% 全日成交额3126.87亿港元 [2] - 美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 纳指跌0.4% 标普500指数跌0.29% 道指涨0.08% 道指和标普500指数均一度创盘中历史新高 三大指数本周均录得上涨 纳指本周累涨0.81% 标普500指数本周累涨0.94% 道指本周累涨1.74% [2] 重要新闻 - 海南省发布《海南省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 部署实施八大重点行动 包括加快建设三大冲浪胜地、五大潜水基地、七大海钓基地、两大帆船帆板训练基地 发展"低空+海洋"旅游模式 推进环岛旅游公路沿线开发"观海平台""亲海景点"和海洋主题微景区 构建"陆海联动"新格局 [4] - 我国空间站首次应用专业领域AI大模型"悟空AI" 该模型由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搭载上行 基于国内开源模型开发 结合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需求 采用预训练和指令微调技术 构建了专业领域大语言模型和以航天飞行知识规范为核心的知识库 在神二十乘组第三次出舱活动中发挥了辅助支撑作用 [5][6] 主题机会 - 上海临港首批无人驾驶智能网联出租车正式向公众开放运营服务 覆盖临港主城区高校、办公、商业等58个点位 营运时间每日8时-20时 收费规则为小于5公里起步价16元 超过5公里的里程费用为4元/公里 [6]
海南出台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海南日报· 2025-08-17 01:25
核心目标 - 力争2027年全省海洋旅游收入突破400亿元 [1][2] - 力争2027年全省海洋旅游接待游客量超过1800万人次 [2] 产品体系构建 - 构建以三亚、海口、琼海、儋州、三沙为引领的多层次海洋旅游产品体系 [2] - 目标到2027年海洋类A级旅游景区达35家、旅游度假区达8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项目达20家 [2] - 规划建设海上牧场旅游项目达10家,滨海乡村旅游度假区和乡村旅游点超过100家、海洋特色民宿达500家 [2] 重点行动部署 - 实施滨海旅游产品焕新升级行动,加快打造山海联动、海洋文化、科技、运动等主题A级景区 [3] - 推进海上旅游产品强基扩容,包括邮轮增线扩量、探索东盟国际航线、环岛游船主题线路及游艇基地建设 [3] - 规划4-5个海上旅游综合体并探索深海观光试点 [3] - 发展海洋业态融合,建设三大冲浪胜地、五大潜水基地、七大海钓基地及两大帆船帆板训练基地 [3] - 推进"低空+海洋"旅游模式及环岛旅游公路沿线海洋主题微景区开发 [3] 实施基础与现状 - 2024年海南海洋旅游接待游客约1450万人次,邮轮入境游客量居全国第一,游艇旅游接待126万人次 [4] - 通过方案实施推动从"滨海观光"向"陆海联动、立体出游"模式跨越 [4] 保障措施 - 创新用地用海供给并优先保障重点项目 [3] -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3] - 定向引进培育海洋旅游专业人才,促进高端人才组团式流入和订单式培养 [3]
浙江探路山海新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7 00:57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 -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度超6400公里,海岛数量全国最多,具备发展深水良港和海洋产业的良好条件[3] - 2025年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力争海洋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4] - 海洋产业存在能级不强、科创不足等问题,滨海旅游资源需进一步整合,近岸海域污染较严重[3] 港口绿色转型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是全球唯一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实现人工与智能集卡协同作业[6] - 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覆盖率100%,集卡电动化率53%并计划提升至80%,配套2座换电站和38个充电桩[6] - 2021年起实施节能减排战略,2024年清洁能源消耗占比达77%[6] 海洋清洁能源开发 - 舟山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是全球首座且持续并网时间最长的项目,采用"平台式+模块化"技术[7] - 第四代1.6兆瓦机组已稳定运行3年,度电成本从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预计未来低于0.3元/千瓦时[7] - 浙江将实施百兆瓦级潮流能重点工程,攻关45个海洋新能源关键技术群[9] 海洋生态保护与开发 - 大陈岛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黄鱼养殖技术迭代至4.0版本,用能成本降低20%以上[11] - 推进大陈海洋生态渔仓项目,投资1亿元,预计养殖营收10亿元[11] - 象山西沪港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藻类固碳作用显著[12] 海洋废弃物循环利用 - 台州"蓝色循环"模式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5个海洋塑料瓶可生产一条丝巾[12][13] - 建设智能"蓝色工厂"实现海洋塑料全链条可追溯处理[13] - 该模式已在浙江沿海县市推广,5家企业参与海洋塑料再生利用[13] 美丽海湾建设 - 浙江计划2027年前建成18个以上美丽海湾,已建成5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美丽海湾[14] - 大陈岛海水优良水质比例提升至65.6%,游客量从年不足10万人跃升至单月8.24万人[14] - 苍南168黄金海岸沿线分布超百处自然景观,去年暑假两个月吸引游客100万人次,直接拉动收入2500万元[15]
海南:发展“低空+海洋”旅游模式 构建“陆海联动”新格局
证券时报网· 2025-08-17 00:40
海洋旅游发展规划 - 海南省发布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1] - 方案部署实施八大重点行动[1] 海洋业态融合发展 - 加快建设三大冲浪胜地、五大潜水基地、七大海钓基地、两大帆船帆板训练基地[1] - 发展"低空+海洋"旅游模式[1] - 推进环岛旅游公路沿线开发"观海平台""亲海景点"和海洋主题微景区[1] - 构建"陆海联动"新格局[1]
浙江探路“蓝色低碳”:重塑海洋经济新循环|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09:19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总长度超6400公里 海岛数量全国最多 具备发展海洋产业良好条件[4] - 浙江在海洋经济方面存在产业发展能级不强 海洋科创能级不足等问题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仍待加速[4] - 2025年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 力争全省海洋生产总值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5] 港口绿色转型进展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是全球唯一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实现人工集卡与智能集卡协同作业[8] - 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覆盖率100% 港内集卡电动化率53% 计划年内提升至80% 配套2座换电站和38个充电桩[8] - 2021年起实施节能减排战略 2024年清洁能源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约77%[8] 海洋清洁能源开发 - 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是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 全球持续稳定并网运行时间最长项目[9] - 采用平台式+模块化技术路径 实现兆瓦级大功率稳定并网发电[10] - 第四代1.6兆瓦机组度电成本从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 预计未来低于0.3元/千瓦时[11] - 国家推动百兆瓦级潮流能重点工程 支持潮流能发电作为沿海及海岛绿色能源补充方案[11] 海洋渔业与生态保护 - 浙江近海远洋捕捞量居全国首位 拥有7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14] - 大陈岛采用4.0版本单点系泊型深远海养殖平台 用能成本降低20%以上[14] - 投资1亿元建设大陈海洋生态渔仓项目 用海面积2107.5亩 预计养殖营收10亿元[15] 蓝碳经济发展实践 - 2023年2月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象山西沪港成交[18] - 藻类植物具有强二氧化碳吸附能力 旭文海藻公司成为国内最大浒苔生产企业[18] - 台州大陈岛开展全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交易 温州苍南完成全省首例海洋碳汇交易[18] 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 - 台州首创"海洋云仓"治理模式 运用区块链技术形成"蓝色循环"治理体系[19] - 2023年"蓝色循环"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现有5家企业从事海洋塑料再生利用[20] - 蓝景科技建设智能"蓝色工厂" 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全链条可追溯处理[20] 美丽海湾建设成效 - 浙江计划2027年前建成18个以上美丽海湾 覆盖沿海5市[20] - 目前已建成5个国家级美丽海湾和9个省级美丽海湾[21] - 大陈岛海水优良水质比例提升至65.6% 游客量从年不足10万人跃升至单月最高8.24万人[22] - 2023年大陈岛海洋经济总产值超过11亿元[22] 滨海旅游开发模式 - 苍南168黄金海岸80%路段可见大海 全年200天可见蓝色大海 分布超百处自然景观[23] - 苍南邀请顶级设计师参与业态打造 采用折股量化 旅投参股等方式吸引创客返乡[23] - 马站后槽冲浪基地去年暑假2个月吸引游客100万人次 直接拉动村民收入2500万元 间接拉动文旅消费约1亿元[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