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慧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京长对口合作再结硕果,服贸会现场6个项目签约
新京报· 2025-09-12 01:45
京长对口合作总体成果 - 京长对口合作互访交流近510次 联合举办活动220余场 签订合作共建协议190余个 互派挂职干部56名[1] - 两地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及产学研用融合举办多场深度对接洽谈活动 已成为产业供需精准对接重要平台[2] 合作领域与项目签约 - 围绕文旅医药农业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发布50项需求清单[1] - 聚焦中医药医疗健康农产品食品加工文化旅游人才交流和消费电商等领域数智化转型发展发布合作需求[2] - 6个重点合作项目现场签约 涉及数字生态智慧农业低空经济数字医疗等领域[2] - 12家单位参与签约 包括长治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遥感中心 长治市辛安泉域管理中心与八维通科技有限公司[2] 产业协同发展方向 - 下一步将重点聚焦文旅农业健康能源等领域深化数字合作 强化产业协同[1] - 推动两地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发展[1] - 北京企业代表分享新型工业设计数字文化AI大模型文旅新业态等领域主题[2] - 长治市工信局招商中心文旅局等单位进行资源发布和招商推介[2] 合作平台与参与规模 - 洽谈会以数智领航京长相链为主题 吸引北京产学研机构及长治市直单位区县代表150余人参会[1] - 洽谈会搭建京长合作推介平台 成为服贸会重要系列活动之一[1][2]
南京智慧农业亮相国际论坛
新华日报· 2025-09-08 00:34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与成果 - 水稻基地实现耕种管收全过程无人化托管 [1] - 鸡舍实现自动投喂、集蛋和清粪操作 [1] - 番茄设施大棚采用水肥智能化管控系统 [1] 南京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 2022年起开展数字化设施装备提升改造、管理平台建设及数字农场建设 [2] - 建成智慧农业园区4个、渔业智慧园区1个、数字农场(牧场、渔场)11个 [2] - 拥有南京国家农高区和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两大国家级创新平台 [2] 国际合作与推广进展 - 联合国粮农组织拟与南京探讨中非智慧农业技术研究及场景应用合作 [2] - 通过联合国南南合作基金等平台推动数字解决方案在发展中国家复制推广 [1] - 农业农村部专家就技术输出至发展中国家提出改进建议 [2]
智慧农业融合文旅教育消费,新创人拓展农业场景与社群链接新路径
搜狐财经· 2025-09-06 20:26
行业变革核心 - 中国农业正经历从资源驱动向科技驱动的结构性重构 智慧农业成为变革核心 [1] - 传统农业依赖经验判断 存在效率低 风险高 难规模化等痛点 智慧农业采用感知优先 数据驱动 系统响应的全新产业逻辑 [3] - 智慧农业是融合科技创新 产业协同 社会治理 生态保护 消费文化的超级系统 重塑农业战略基础地位 [8] 技术平台架构 - 公司以重构农业基础设施为切入点 构建以数据中枢为核心 物联网为神经 AI模型为大脑的农业运营平台 [3] - 通过布设土壤传感器 环境气象站 摄像头 无人机等设备实时获取作物生长数据 [3] - 算法分析历史数据可推算最佳播种期 施肥量和水分管理方案 智慧灌溉和病虫害AI系统实现精准执行 [3] 运营模式创新 - 建立可运营可复制的智慧农业价值闭环 包括农事数据资产化机制 数字信用与金融赋能模型 品牌溯源系统和生态协同网络 [3] - 自主研发农业数字积分系统"生态币" 农户通过合规种植 生态耕作 数据上传积累积分 可兑换农资补贴 技术服务 平台分红 [4] - 农业收入从单一收成转变为收成+积分+信用+参与的复合收益模型 [4] 产业协同价值 - 与村集体共建农业数据共享系统和集体资产可视化平台 提升治理透明度并激发资产经营能力 [6] - 农业大数据成为政府制定补贴政策 评估项目 掌握耕地质量的重要依据 [6] - 消费端通过"一品一码"追溯系统提供种植周期 地块信息 施肥记录等数据 产生信任溢价推动品牌高端化 [6] 业务拓展路径 - 推动智慧农业与文旅 教育场景融合 打造生态农场+数字展馆+研学基地复合项目 实现农业内容化与社交化 [7] - 通过设立区域运营中心 培训农技管家 制定SOP规范 构建智慧农业SaaS服务体系 已在华东 华南 西南等多省落地 [7] - 与十余个地级市政府 农业龙头企业及合作社达成战略合作 [7] 国际化布局 - 智慧农业平台输出至RCEP国家 与海外农业组织 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推广数字农业技术 [7] - 在东南亚 非洲探索"智慧农业输出+农产品回购"反向定制合作机制 [7]
托普云农:9月5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5 11:29
公司治理 - 第四届第十四次董事会会议于2025年9月5日以现场及通讯结合方式召开[1] - 会议审议子公司股权变更暨募投项目实施主体股权结构变化议案[1]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全部来自智慧农业行业 占比100%[1] - 当前市值达86亿元[1]
智慧农业: 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法律意见书
证券之星· 2025-09-05 11:13
股东大会召集与召开程序 - 股东大会由公司董事会召集 于2025年8月15日通过第十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决议召开 [2] - 会议通知于召开15日前通过指定信息披露媒体公告 载明召集人、召开时间、方式、股权登记日及审议事项等要素 [3] - 会议于2025年9月5日15时在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司行政中心306会议室召开 采用现场投票与网络投票结合方式 网络投票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及互联网系统进行 [3] 出席会议人员情况 - 出席股东及代理人共833人 其中现场出席7人 代表有表决权股份391,457,164股 占公司股份总数27.0528% [5] - 现场出席股东及代理人资格经律师验证合法有效 网络投票股东资格由深交所系统认证 [5] -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经办律师列席会议 出席会议资格均合法有效 [5] 议案审议与表决结果 - 审议议案与会议通知所列事项完全一致 未出现修改议案或股东提出新议案的情形 [5] - 议案一表决结果:同意388,905,963股(占有效表决权股份总数99.3307%) 反对2,185,001股(0.5758%) 弃权366,200股(0.0935%) 该议案为特别决议事项 获三分之二以上同意通过 [6] - 中小投资者对议案一表决:同意9,195,602股(占中小股东有效表决权78.2817%) 反对2,185,001股(18.6008%) 弃权366,200股(3.1174%) [6] - 其余六项议案同意率均超99.3% 均获审议通过 中小股东赞成率介于77.20%-78.28%之间 [7][8][9][10][11] 法律结论 - 股东大会召集人资格、召集召开程序、出席人员资格、表决程序及结果均符合《公司法》《股东会规则》及《公司章程》规定 [4][5][11] - 本次股东大会所形成的决议合法有效 [11]
“桂”在敢闯,“码”向未来
人民网· 2025-09-04 11:49
生态保护与绿色转型 - 漓江游览排筏全面完成油改电 1000艘排筏改造后游船每公里成本从1.5元降至0.55元 年节省油费1600万元[5] - 电动排筏年充换电量达250万千瓦时 减少碳排放2492.5吨 候鸟回归及珍稀鱼类重现漓江[1][5] - 阳朔开发60多个岩场和1200多条攀岩线路 每年吸引超10万人次体验喀斯特地貌探险[6][8] 跨境贸易与口岸升级 - 友谊关口岸实现15秒快捷通关 较2020年前单车验放时间压缩75% 东盟水果48小时内可达中国餐桌[9][11] - 智慧物流管控平台实现车辆动态实时监控 日均处理约20趟进境货车 大幅降低水果损耗率[9][11] - 广西进出口总值从2020年4861.3亿元跃升至2024年7563.9亿元 连续四年增速超7%[11] 重大基建与产业布局 - 平陆运河建设三年突飞猛进 预计2026年底通航将成为西南地区最便捷出海通道[12] - 南宁隆安县落地总投资68亿元氧化铝项目 依托平陆运河实现"前厂后港"全球化运输布局[12] 智慧农业与AI应用 - 梧州蒙山县智慧蓝莓基地采用土谛AI系统 亩产值突破8万元 产量提升15%-20% 综合收益提高30%-45%[15][16][17] - AI系统每小时采集十余项环境数据 动态调整水肥配方 技术已输出至尼日利亚和越南农业项目[17] 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 广西举办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 形成"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发展模式[18][20] - 面向东盟的AI+跨境电商创新应用大赛吸引790支院校队伍 跨国团队利用AI工具实现多语言直播带货[20][21] - 智能通关系统实现跨境车辆秒级放行 柬埔寨鱼米走廊水稻项目落地[21] 区域经济发展 - 2024年上半年广西GDP增长5.5% 高于全国平均、预期目标及去年同期水平[23] - 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多个项目稳步推进 工业人形机器人实现本地化制造[21][23]
政策组合拳带动“AI+农业”加速落地
证券日报网· 2025-09-01 02:29
政策支持与战略意义 -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将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列为关键方向 [1] - "AI+农业"为农业稳产增产提供技术抓手并夯实粮食安全底层支撑能力 推动从农业大国向农业科技强国迈进 [1] - 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要求支持智慧农业并拓展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 [1] 地方政策与产业支撑 - 浙江嘉兴发布行动计划推进人工智能+现代农业 鼓励建设智能监控系统并利用AI模型提升生物育种和病虫害监测能力 [2] - 政策体系明确AI技术向农机装备渗透路径 通过全链条产业支持机制增强对优质企业和资本吸引力并形成集群效应 [2] 行业发展现状 - 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为AI+农业搭建广泛硬件载体 政策量化目标推动行业从点状规模向线状联通和面状普及加速演进 [2] - 整体产业渗透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存在数据断链、商业闭环难和人才错位等堵点难点 渗透率远不及工业领域 [4] 企业布局与技术创新 - 托普云农科技推出农业AI智能体"问稷" 开发AR眼镜"作物卫士"和机器狗"田间侦察兵"等AI新农具 [3] - 富邦科技以土壤检测大数据和AI为核心 完善土壤检测评价、科学种植规划和智能滴灌决策等数字农业服务 [3] - 隆平高科将AI应用于育种体系创新 水稻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后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育种效率提升64.2% [3] 发展建议与突破路径 - 通过示范基地+合作社模式缓解样本数据获取难题 开发轻量化低成本解决方案降低农户试用门槛 [4] - 聚焦果蔬畜牧等高价值作物打造标杆案例 突破技术普惠难题并加速形成商业闭环 [4]
顺义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有新进展,农产品流通智慧管理系统投用
新京报· 2025-08-29 01:40
项目进展 - 顺鑫福通牵头的农产品流通智慧管理系统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并逐步投入使用 [1] - 系统包含农业数据驾驶舱 农产品食材供应管理系统 产业园综合服务系统等5个核心系统 [1] 技术架构 - 系统深度融合区块链 物联网 大数据 工业互联网 AI算法等前沿科技 [3] - 以一图总览方式集中展现全区各镇农业基础信息 产业信息和电子商务信息 [1] - 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 打造区域农业治理智慧驾驶舱 [3] 战略定位 - 系统服务于顺义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3] - 聚焦生猪种业和设施蔬菜两大区主导产业 [3] - 以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数字化发展为建设目标 [3] - 未来将分阶段推进系统深度应用 打造智慧农业标杆 [3] 实施主体 - 由顺鑫福通牵头与顺鑫石门市场共同打造智慧管理平台 [3] - 系统立足智慧农业领域 作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中枢神经 [3]
托普云农:提名刘志勇为公司独立董事候选人、吴家满为公司非独立董事候选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8 18:47
公司治理变动 - 独立董事黄明因个人工作原因辞去独立董事及审计委员会委员职务 辞职后不在公司及子公司担任任何职务 [1] - 非独立董事陈焕阳因个人原因辞去董事职务 [1] - 董事会提名刘志勇为第四届董事会独立董事候选人 提名吴家满为非独立董事候选人 需提交股东会审议 任职期限自股东会通过至本届董事会届满 [1] 业务构成 - 2024年1至12月营业收入100%来自智慧农业行业 [2]
推动农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工作走深走实
金融时报· 2025-08-28 02:33
农业转型金融试点推进 - 中国人民银行在江西等五省市启动农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工作 宜春市被选为重点实施区域[1] - 创新"四个一"行动框架 包括一个重点项目库 一家第三方机构 一组创新产品和一批配套政策[1] - 截至2025年7月末 推动12个农业转型项目贷款落地 年碳减排量达6000吨[1] 工作机制构建 - 建立"双牵头+专班化"推进体系 由中国人民银行宜春市分行与宜春市政府办联合牵头[2] - 实行"周调度 月创新 季评估"工作节奏 与农业农村局建立信息共享机制[2] - 动态管理农业转型金融项目库 从全市农业重点项目库中筛选符合标准的企业[2] 碳核算评估体系 - 采用"自评估+第三方评估"并行模式 内部精选人员开展预评估[2] - 通过"白名单"方式推介第三方评估机构 联合赤道机构为3家企业制定《转型行动计划书》[2] - 精准核算项目碳排放量 为银行发放绿色贷款提供关键依据[2] 金融产品创新 - 创新"碳减排挂钩贷+"产品矩阵 将企业减排成效与融资条件深度绑定[3] - 在信贷准入 授信审批 利率定价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利率最低至3.1%[1][3] - 累计投放3.73亿元转型贷款 覆盖农副食品加工 智慧农业 养鸡 油茶种植等领域[1][3] 政策支持措施 - 建立"银行+政府+第三方"联动培训机制 金融机构覆盖率达70%以上[3] - 配套支农支小再贷款资金 地方政府专项奖补资金和政策性担保增信等工具[3] - 通过银担联动机制解决抵押物不足问题 下调贷款利率13个基点[3] 减排成效 - 预计每年合计减少碳排放量近6000万吨 油茶园项目第一阶段减少30%化肥使用量和40%设备能耗[4] - 丰城海清禽业项目预计2026年末碳强度不高于1.3吨二氧化碳/吨鸡蛋[4] - 12家入库企业实现碳减排3.5万吨[4] 经济效益 - 企业完成碳减排目标可获得利率优惠 江西金雉食品节省融资成本12.7万元[5] - 畜禽粪污综合减排转型项目年产有机肥1.2万吨 年产值720万元[6] - 形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局面[5] 金融支持规模 - 累计发放农业转型贷款3.73亿元 较2024年末增加3.36亿元[6] - 对农业企业转型融资需求满足率达90%以上[6] - 推动全链条转型格局形成 涵盖种植养殖 加工和销售环节[6] 面临挑战 - 第三方碳核算费用5万-20万元 评估周期2-3个月 专业机构数量不足[7] - 部分县市财政贴息政策与再贷款政策衔接不畅 银行总行支持力度有限[7] - 环境信息披露进展缓慢 数据采集难度大 披露模板复杂[7] 未来工作计划 - 扩充项目储备 围绕低碳生产加工 畜禽粪污减排等转型路径摸排企业[8] - 对推进缓慢银行实行"一对一"辅导 扩大第三方评估范围[8] - 推动纳入支农再贷款支持范围 提高不良风险容忍度[8] - 简化披露流程 推动从鼓励性披露向强制性披露过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