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

搜索文档
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4 00:22
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核心内容 - 北京发布《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明确5个方面45项重点任务 推动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1] 行动计划框架 - 行动计划包含加强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提升保护管理能力 加强传承利用 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 保障措施五个方面[1] - 目标到2027年使中轴线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重要窗口 北京老城焕发生机活力 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更加光彩夺目[1] 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措施 - 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 加快核心区重点文物腾退[1] - 推动遗产点恢复历史格局 推进区域历史环境保护和城市更新[1] - 加强相关水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空间保护 传承老城历史文脉[1] 保护管理能力提升 - 充分发挥监测平台作用 持续做好世界遗产监测[2] - 完善重大建设项目遗产影响评估制度 加强区域风貌管控[2] - 持续优化提升中轴线景观视廊[2] 传承利用与文化推广 - 深入挖掘遗产价值 推进"数字中轴"建设[2] - 打造互动型 沉浸式数字产品和体验场景[2] - 发布《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丛书和特种邮票[2] 公众参与机制 - 启动2025年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活动 招募1000名志愿者[2] - 志愿者参与遗产监测巡查 绘制文化地图 制作遗产影像[2] - 形成政府主导 专业支撑 全民参与的遗产保护新机制[2] 基础设施完善 - 钟鼓楼和永定门两块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揭幕亮相[2] - 15处构成要素将陆续完成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牌安装[2]
文化保护的动能从科技创意匠心汇聚中奔涌
中国青年报· 2025-08-02 01:30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 -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成效显著,市民和游客自觉参与保护,20余年来摄影师为西湖留下超万张照片 [1] - 浙江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实现零的突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 - 截至2024年年底,浙江拥有历史文化名城20座、名镇94个、名村218个、历史文化街区107片,不可移动文物7万余处,历史建筑11126幢 [2] 数字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应用数字技术,游客可通过AR智能导览眼镜观看展品虚拟影像视频 [3] - "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启用,实时更新湿度温度、天气情况、建筑结构微变等数据 [3] - 杭州打造"数智运河——大运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遗产数智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共享 [4] 文化工程与传承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工作历时20年,构建起最全面的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档案库,出版64卷244册 [6]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正式开馆,展陈1685件宋代绘画高清打样稿 [6][7] - 上千所高校的数万名大学生加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活动 [7] 非遗保护与创新 - 浙江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1人,数量居全国第一 [8] - 泰顺县开发泰顺文化遗产(廊桥)监管保护平台,实现古廊桥24小时智慧监管 [8] - 浙江龙泉引进大学生团队,与网络平台合作,为非遗带来更多流量和关注 [9] - 绍兴市出台《绍兴"古城青年创客"项目实施方案》,引入咖啡、奶茶、书画、民宿等旅游休闲业态 [10]
广州近年成功申请到中央预算内投资5.1亿元 保护规划获省批复 更多文化遗产纳入保护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7-30 07:55
核心政策规划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 成为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 [1][2] - 规划构建全域全要素保护体系 覆盖山、水、城、村、田、海整体空间格局 并拓展遗产范畴实现多元遗产系统性挖掘 [3] - 创新实施路径 强化历史城区整体性保护和精细化管控 通过微改造等绣花功夫开展沙面、恩宁路、新河浦等街区保护更新 [3] 资金支持措施 - 成功申请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5.1亿元 用于街区建筑修缮、人居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提升 [1] - 实施历史建筑维护保养补贴 每年每处最低不少于8000元标准 [2] - 对修缮工程提供最高每处每次100万元补助 采用小修补贴与大修补助相结合方式 [2] 保护名录扩展 - 新增广雅中学、广州纺织机械厂、珠江啤酒厂旧址等历史风貌区 [1][3] - 将白天鹅宾馆等改革开放遗产纳入保护对象 [3] - 实现17类48项名城专题数据矢量化 为规划设计和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项目实施与推广 - 永庆坊、诚志堂、兰圃等保护利用精品项目已实施 [2] - 恩宁路、逢源大街—荔湾湖2片街区保护利用做法入选住建部第一批经验清单并向全国推广 [2] - 广州两次被住建部列为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 [2] 公众参与机制 - 培育广州名城守护官等保护志愿者和保护联盟社会组织 [4] - 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征集政府、居民、实施主体等各方意见 [4] - 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践 [4]
西夏陵申遗成功 实证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1 05:49
西夏陵申遗成功 - 西夏陵于2025年7月1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6] -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60项[2] - 申报遗产区范围3899公顷 缓冲区40569.5公顷 总计44468.5公顷[10] 历史价值与地位 - 西夏陵是11至13世纪西夏王朝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考古遗存[10] - 实证了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交流[10] - 出土可移动文物7100余件 包括建筑材料、陶瓷器、武器等[9][16] - 出土近4000块残碑 包含西夏文和汉文双语碑刻[16] 建筑特色与布局 - 陵区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32处防洪工程遗址[9] - 采用集中式布局 沿贺兰山走势呈西南至东北方向延展[12] - 9座帝陵均包含阙台、碑亭、月城等标准建制 形成"凸"字形平面布局[12] - 建筑融合唐宋陵寝制度与佛教元素 创新融入党项习俗[11][13] 文化交融特征 - 建筑构件如绿釉鸱吻融合龙与鱼元素 体现中原文化吸收创新[15] - 石雕力士支座展现胡人风貌 是对唐宋佛教石刻艺术的创新[15] - 西夏仿借汉字创制近6000个西夏文字 形成双语文化现象[16] - 出土丝织品包括素罗、纹罗等精良品种 体现纺织技术进步[17] 保护管理措施 - 1972年开始系统保护 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 - 已完成9座帝陵、44座陪葬墓本体加固[20] - 建立包含20万条数据的文物数据库[20] - 采用土坯砌筑和夯筑支顶加固技术解决土遗址根部掏蚀问题[20]
文化中国行 | 新时代申遗捷报频传的背后
人民日报· 2025-07-20 02:57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成就 -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居世界前列2025年西夏陵申遗成功实现宁夏零突破[3][6] - 保护管理体系完善包括法规规划建设、监测系统开发(2014年上线全球领先)、国际合作深化等维度[5][6] - 40年发展推动中国从遗产大国迈向保护强国监测系统整合数据统计与趋势分析功能支撑科学决策[5][6] 遗产价值挖掘与传播 - 西夏陵申遗注重历史文化内涵挖掘通过文旅融合、公众活动(摄影/征文/LOGO征集)提升参与度[6][7] - 遗产展示阐释功能强化如长城价值认知从"冲突象征"升级为"文化融合"体现理念更新[11] - 通过遗产国际交流构建文明大国形象如北京中轴线"中和"思想、孔庙儒学文化对外输出[13] 科技赋能与系统保护 - 应用古蛋白质组学、干旱地区土遗址加固等领先技术科技手段跨学科合作提升保护水平[10] - 建立预防性防灾体系覆盖103处受自然灾害影响的遗产需整合气象/地震/消防等多部门资源[12] - 监测系统覆盖大运河等大型遗产协调8省份3200公里河段实现国家主导式管理[14] 可持续发展路径 - 遗产利用分三层次:文化展示(国家主导)、知识转化(都江堰科技/敦煌艺术)、旅游商业(需严格监管)[13] - 西夏陵带动周边居民就业通过旅游业增收实现社区共建共享的经济社会效益[7] - 推动从数量领先转向质量优先探索属地化管理改革与跨学科专家委员会建设[9][11]
从千年石刻到智能制造:解码渝西两区发展新动能
中国新闻网· 2025-07-19 12:08
文化遗产数字化 - 大足石刻研究院推动石刻艺术数字化 建成8K球幕影院与4K宽银幕影院联动的大足石刻数字影院 通过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开辟新路径 [3] - 大足石刻已完成75处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信息采集全覆盖 初步建成数字档案 景区依托人工智能 云计算等技术打造智慧景区 推出8K球幕电影 VR体验等项目 开发数字藏品 文创产品 形成线上线下孪生发展格局 [3] - 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提供360度全景石刻画卷 具有包围感 临场感 环绕感 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大足石刻的造像艺术之美 [3] 智能制造与产业升级 - 永川大数据产业园内自动驾驶与科技影视产业亮点纷呈 自动驾驶汽车已实现落地运用 LED虚拟拍摄系统支持实时场景切换 为影视创作提供无限可能 [5] - 长城汽车重庆分公司焊装车间实现高度智能化 智能搬运机器人来回穿梭 焊装机器人灵活翻动机械臂 车间内大部分工作由机器人完成 [5] - 长城汽车重庆分公司生产的"长城炮"皮卡车每72秒下线一台 每3天创造2亿元产值 [5] 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 - 重庆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渝西两区在数字化 智能化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吸引海内外侨胞参访并探讨合作机会 [1] - 永川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提升汽车产能 未来可在产品研发设计 质量控制和国际化方面创新更多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 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7]
杭州荣获“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
杭州日报· 2025-07-16 03:14
世界遗产教育创新 -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申报的"助力世界遗产保护的杭州城市学研究项目"荣获2025"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之"探索之星奖",该奖项从全球150余个参评案例中选出 [1] - 奖项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中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共同主办,聚焦遗产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1] - "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分为卓越之星奖、探索之星奖、未来之星奖三类,已构建全球性遗产教育创新生态网络 [1] 杭州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 杭州形成"研究先行、引领实践"的工作模式,开展西湖学、良渚学、运河学研究,支撑西湖文化景观、良渚古城遗址和大运河的申遗及公共教育 [2] - 构建世界遗产保护网络,成立世界遗产保护杭州研究中心、历史城市景观保护联盟等机构,编纂出版《杭州全书》《南宋全书》700余册 [2] - 深化宋韵文化研究,推进南宋皇城综保工程,联合河南大学及开封市举办"两宋论坛",建立世界城市兼容性博物馆 [2] 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融合 - 杭州开展系列课题研究推动产城融合、文旅融合,赋能遗产地经济、社会与文化可持续发展 [2] - 探索多方合作机制,持续开展"城市文化遗产"主题的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评选活动,培养城市学硕士、博士后及城市管理者 [2] - 杭州将继续深化国际合作,为全球遗产教育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强调奖项是深化国际合作的新起点 [3]
浙江统筹推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
人民日报· 2025-07-13 22:00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 浙江杭州启动拱宸桥数字化保护项目 使用无人机 大场景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备采集数据 并运用三维建模等技术将拱宸桥"搬"到数字世界 [1] - 数字化成果为后续研究保护 公众教育 展陈展示等提供科学支撑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通过裸眼三维技术呈现数字拱宸桥 [1][2] - 温州推出文物保护"云端守卫"应用 融合物联感知和人工智能分析技术 绍兴基于"数字孪生"系统打造虚拟现实应用 [2]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 杭州良渚数字文化社区入驻企业涵盖游戏动漫 影视传媒等领域 2024年社区企业营收达35亿元 [2] - 企业运用AI工具生成海外短剧海报 通过调整广角镜头和提高分辨率优化设计效果 [2] - 浙江从搭建平台 布局攻关等方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文化创作 传播和体验升级 [2] 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 - 杭州"M511光影汇"利用AI交互 激光追踪等技术打造"光影+科技+艺术"体验 实现从胶片仓库到文化新场景的转型 [3] - 项目整合精品内容生产 场景智能制作和复合文化体验 提供宇航员生活 古代茶坊 中世纪欧洲等沉浸式体验 [3] - 浙江建立线上文化公共服务平台 联动14万余个公共文化设施和1.4万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覆盖3万从业人员和234万文化志愿者 [3]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良渚遗址:高科技呵护文明圣地光彩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9 00:40
良渚遗址文物保护技术研发 - 良渚植物精油从最初6个月有效期降至4-5个月 研究人员正开发2.0版本以应对苔藓抗药性 [1][3] - 苔藓分泌酸性物质腐蚀土体结构 影响遗址展示效果与本体稳定性 [3] - 采用跨学科手段包括灯光物理法防治苔藓 化学实验室与土遗址建造工艺实验室协同攻关 [5][7][8] 良渚遗址保护学科合作与平台建设 - 2024年7月启用全国首个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 总面积1500平方米含7个专项实验室 [8] - 实验室整合物理 化学 水文 地质 生物 大数据等多学科技术 目标形成可推广的南方土遗址保护方案 [8] - 获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敦煌研究院及浙江大学等高校支持 实验室定位为开放合作平台 [8] 良渚遗址保护创新与挑战 - 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无先例可循 需通过试错验证可行性 包括放弃无效方案也是研究成果 [7] - 保留遗址剖面展示与气候病害(冬季寒冷 夏季高温潮湿多雨)形成保护矛盾 [7] - "高科技+合理流程+人员尽责"被确立为保护核心模式 强调研究者主动性对遗址寿命的影响 [7] 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协同发展 - 2007年发现古城 2015年发现外围水利系统 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并开放遗址公园 [7] - 文物保护与考古同步进行 展示需求推动保护技术迭代 [7] - 土体渗漏通道探测技术用于解决细颗粒流失导致的遗址结构失稳问题 [5]
探元计划新疆站|太赫兹无损识别+AI补全壁画,助力克孜尔石窟数字保护
腾讯研究院· 2025-07-07 09:24
文化科技融合项目 - "探元计划2024"新疆站聚焦克孜尔石窟烟熏壁画识别与AI虚拟修复技术 通过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和AI视觉大模型实现壁画保护创新 [1][3][4] - 项目选取第38窟(供养人壁画残缺)和第161窟(烟渍覆盖壁画)作为重点修复对象 运用混元+DeepSeek双引擎AI技术进行虚拟修复 [3][4][21] - 联合浙江大学、数字新疆集团等机构 首次实现太赫兹-XRF-结构光多模态融合技术在文物隐藏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4][20][24] 技术创新成果 - 突破性采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 该技术具备强穿透性和无损识别特点 成功解析161窟烟渍下完整壁画内容 [4][20][24] - 构建壁画补全垂类大模型 采用双模型驱动的思维链策略 实现依据专业知识的精准壁画补全 [4][21][25] - 开发多源数据融合三维建模、超高精细度数字化等关键技术 完成第110窟12幅佛传壁画虚拟还原 [24][28] 行业合作生态 - 形成"虚拟修复-学术研究-公众传播"完整链条 建立跨学科平台覆盖文物保护、考古、AI技术等多领域 [17][23][30] - 武汉熠腾科技展示壁画数字还原技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演示"揭洗补全"虚拟修复方法 [24][26] - 分组研讨产出三大方向:技术创新组优化数据采集效率 平台应用组建立AI修复评价标准 文化活化组探索年轻化传播 [28][29] 文化遗产数字化 - 克孜尔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 其3-9世纪的壁画艺术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历史信息解码与艺术价值重现 [3][9][17] - 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构建可持续创新模式 将AI、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于文化焕活 [15][19][30] - 项目成果包括:太赫兹技术文物应用范式、AI壁画修复工具链、可复制的多学科协作方法论 [2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