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

搜索文档
聚焦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组镇江组开展年中专题调研
镇江日报· 2025-09-10 23:47
通过实地察看、现场交流,处处感受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代表们见证了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的蓬 勃发展。代表们表示,通过这次调研,切身感受到镇江在推进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方面取得的显著成 效,将以此次年中调研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履职责任感,提升履职作风效能,精准把握履职方向,聚焦 中心大局积极建言献策,凝聚发展攻坚合力,将调研成果转化成履职成效,解决好人民群众和企业所需 所急所盼。 全国人大代表孙景南、邢青松、高华瑞、宋燕、张俊杰、林田中、魏巧等参加调研。市人大常委会 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高国成参加活动。(记者 吴韵晗 通讯员 侯子坤) 9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南京组镇江组围绕"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主题,在我市开展年中专题调 研。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李健参加调研。 代表们先后参观了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悠果维镇江产业园项目和中国醋文化博物馆,走进 田间地头、灌装车间和非遗保护中心,深度考察科技兴农成果与非遗传承创新实践。每到一处,代表们 进车间、听介绍、问发展,深入企业察看运营情况,面对面征询发展诉求,认真倾听发展心声等情况。 ...
云冈石窟45个主要洞窟 80%完成全数字化采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8 02:24
石窟资源概况 - 山西石窟分布广、数量多、形制类型丰富、造像风格多样,年代序列较完整,承袭关系比较清楚,在全国石窟寺中占有重要地位 [1] 文物保护工作 - 云冈石窟第五窟研究员正进行日常保养,开展表面清洁与病害排查,为后续针对性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1] - 云冈研究院同步推进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借助文物保护领域的尖端技术,为文物长期保护与研究搭建数字化平台 [1] - 目前45个主要洞窟及5.9万多尊造像中,已有80%完成全数字化采集,推动石窟保护工作不断迈向精细化、科学化 [1] 旅游市场表现 - 暑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客流如织,游客们在洞窟前驻足参观,于造像旁拍照留念 [1]
为文化遗产上“数字保险” 千年艺术在虚拟世界获得永生
央视新闻· 2025-08-26 21:56
论坛筹备与主题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将于2025年9月16日至17日在中国西安举办 主题为"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 - 论坛围绕"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四个议题展开 并配套举办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览展示、工作组专题会议及数字研修院主题研修班等活动 [2]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 - 西安城墙通过数字技术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 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汇聚全域3000多个监测点位数据 涵盖墙体裂缝、水平位移、沉降等关键指标 [5][10] - 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实时分析 24小时监测结构变化并自动预警 采用四色评估机制(如沉降达40毫米触发红色预警) [10][12] - 运用无人机摄影、激光扫描等技术完成13.74公里城墙数据采集与三维建模 精准识别43处风险隐患、1302处空洞及836处疏松体 [18] - 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窟高精度采集 采集面积达2.81万平方米 并完成200个洞窟拼接、169个洞窟全景漫游制作及212个洞窟三维扫描 [25] 数字化提升体验与共享 - 敦煌莫高窟通过VR设备提供沉浸式体验 游客可近距离观摩高达4米的窟顶壁画细节 [21] - 全球首个区块链数字文化遗产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 汇聚21类壁画专题高清数字资源档案 服务于全球学者及文化爱好者 [27] - 西安城墙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大唐迎宾盛礼"沉浸式文化展示 同时利用无人驾驶清洁船实时监测护城河水质并传输数据 [6][8] 数字化技术价值与突破 - 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被动修复转向主动预防 实现全天候监测与损害预测 [14] - 技术手段包括高精度扫描、3D激光建模和虚拟修复 为文物提供永久数字存档(如巴黎圣母院重建和敦煌壁画保存案例) [28][29] - 数字化突破最小干预原则 在无损探测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精准定位文物病害前期变化速率 [16][18]
我国已初步建立石窟寺系统性保护体系:数字化技术让千年艺术焕发新生
央视网· 2025-08-20 12:43
石窟寺保护体系进展 - 全国石窟寺系统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重大险情基本消除 [1] - 中国拥有石窟寺2155处和摩崖造像3831处 总计5986处文化遗产 [4] - 2021年起实施150多个重点保护项目 包括莫高窟壁画修复和龙门石窟数字复原工程 [4] 数字化保护成果 - 云冈石窟45个主要洞窟中80%完成数字化采集 覆盖59,000余尊造像 [7] - 天龙山数字博物馆完成11座主要洞窟的文物数字复原 运用裸眼3D和虚拟现实技术 [9] - 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口高精度数字化采集 采集面积达28,100平方米 [11] 科技创新应用 - 微生物岩土工程将微生物矿化过程应用于石窟保护 效果显著 [4] - 敦煌研究院采用环境监测设备 航拍和三维扫描技术实现预防性保护 [11] - 建成面向全球开放的敦煌数字资源库 提供洞窟高清影像浏览服务 [11] 文化遗产活化 - 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开辟新思路 [9] - 完成169个洞窟全景漫游制作和212个洞窟结构三维扫描 [11] - 完成45身彩塑三维重建和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工作 [11]
数字化保护让千年石窟焕发新活力 科技赋能助力敦煌莫高窟保护更智慧
央视网· 2025-08-20 09:53
石窟寺保护进展 - 全国石窟寺重大险情基本消除并初步建立系统性保护体系 [1] - 山西石窟因分布广数量多形制丰富造像多样占据全国重要地位 [1] 预防性保护措施 - 云冈石窟自2015年起对29个洞窟实施预防性保养 解决1万多平方米病害问题 [9] - 采用最小干预原则保持历史风貌 完成45个主要洞窟中80%数字化采集(覆盖5.9万尊造像) [11] - 引入高光谱数字采集技术记录洞窟色彩光谱数据 用于原始色彩保护研究 [13] 数字化技术应用 - 天龙山石窟运用裸眼3D和虚拟现实技术 完成11座主要洞窟文物数字复原 [15] - 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口高精度数字化采集 169个洞窟全景漫游制作 212个洞窟三维扫描 [24] - 同步完成4万多张底片扫描 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 45身彩塑三维重建 [24] 监测预警体系 - 敦煌研究院对6处石窟寺开展气候环境/洞窟微环境/文物本体/载体日常监测 [19] - 设置相对湿度阈值62%预警 67%报警并关闭洞窟 维持稳定保存环境 [21] - 通过环境监测设备/航拍/卫星影像/三维扫描技术实现预防性保护 [19]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 云冈石窟暑期客流如织 游客通过观赏拍照感受历史震撼 [4] - 全球开放敦煌数字资源库 提供洞窟高清影像浏览及VR沉浸式体验 [23] - 数字化手段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数据基础并开辟活化新思路 [15][23]
上海藏着六座经典古代园林,欣赏园林和逛公园有何不同?
第一财经· 2025-08-19 08:38
书籍出版 -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与同济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上海古园林》 系"文物视角中的江南"丛书第二册 此前已出版《上海古镇》[2][11] - 书籍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 图文并茂展现上海六处江南古园林 包括秋霞圃 豫园 古漪园 醉白池 曲水园和课植园[1] - 书籍为口袋本形式 方便随身携带 书中收录202张风貌图片 附园林分布图 参观指南 游览路线及英文翻译[1][8] 园林历史发展 - 上海古园林萌芽于唐代之前 宋元时期蔚起 明代中晚期营造浪潮中逐渐兴盛 清初持续发展 清代中晚期渐趋衰落 清末民国时期随近代公共花园兴起出现海派园林潮涌[4] - 园林兴衰历程与江南园林发展演变相互呼应 并与上海地区社会 经济 文化变迁紧密相关 例如秋霞圃始建于明代 经明清更迭 民国演变及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更迭 于1987年10月1日开放[4] 园林艺术特征 - 体验园林核心在于延长游览时间 沉浸于精妙局部 需通过局部视角穿越而非上帝视角全览[1][5] - 园林营造关键是以小见大 造景石头是重要元素 如豫园黄石大假山 中国园林有掇山十字诀(12字)描述石头组合程式化方法[7] - 造园需处理山石 水系 建筑和植物四大要素关系 古代还包括动物 并设计游线引导行走节奏与视线方向[7] 文化价值与保护 - 六处园林均被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外开放 书籍通过历史 文化 空间等多维度展现园林艺术之美[8] - 江南园林是传统文化与艺术精华 也是传统文人生活空间集中代表 书籍出版旨在传承江南文化 挖掘文物价值 促进文旅融合[9] -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隶属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文物局 是上海市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重要机构之一[9]
建为历保拟上市:董事长郭伟民曾是工程局施工员、读过两个EMBA
搜狐财经· 2025-08-18 10:24
公司基本情况 [2] - 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披露IPO辅导进展报告第十一期 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2] - 公司成立于2009年 注册资本8626.8万元 2015年挂牌新三板并于2019年摘牌[2] - 公司旗下拥有5家全资子公司 涵盖古建筑工程 信息科技 文旅发展 环保科技及文化传播领域[2] 业务与行业定位 [2] - 公司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全生命周期的保护与利用 提供文物影响力评估 修缮 预防性保护 数字化及展览展陈服务[2] - 业务为文旅融合 城市更新 乡村振兴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2] 核心管理层 [3][5] - 董事长兼总经理郭伟民持股51% 1975年出生 拥有硕士学位及高级工程师职称[3] - 郭伟民曾就读同济大学经管学院EMBA及国家会计学院EMBA[3] - 职业经历包括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施工员 金桥瑞和装饰工程市场部经理 安济建筑工程总经理及东江建筑装饰副总经理[5] - 现任建为建筑工程执行董事 建为环保科技董事长 上建物业管理董事长及建为历保董事长兼总经理[5]
城市更新如何传承与再生
经济日报· 2025-08-18 00:23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政策导向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城市更新为抓手 要求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行动[1] - 《意见》明确8项主要任务 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是核心任务之一[1] - 建立多层级多要素保护传承体系 实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时间全贯通[2] 历史文化保护现状与成果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3座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2个 名村487个[2] - 划定历史文化街区1289片 认定历史建筑6.89万处[2] - 青岛市四方路街区完成9.5万平方米建筑保护修缮 涉及106栋历史风貌建筑[4] - 湖州市小西街保护修缮建筑700余处 历史街巷20余条 河道驳岸近1公里[4] 保护实施机制与要求 - 落实"老城不能再拆"要求 划定最严格保护范围[3] - 建立健全"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保护前置机制[3] - 禁止拆真建假 加强老旧房屋拆除管理[3] - 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 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路径[3] 活化利用与经济效益 - 重庆开埠遗址公园改造后实现100%招租 吸引游客200万人次[5] - 提供研学运动艺术活动等公共服务约3000余次 助力社区低收入人群就业[5] - 南京颐和路街区国际高端品牌占比达22% 江苏首店品牌占比达83%[6] - 永庆坊一期创造就业岗位约150个 间接带动经济产值约50亿元[7] - 吉安永新古城2024年接待游客36万人次 旅游收入3800万元 文创收入超1800万元[8] 资金机制与运营模式 - 恩宁路项目构建"政府主导 企业运作 多方参与 利益共享"机制[7] - 永庆坊二期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300个 月均流量约20万人次[7] - 永新古城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 国企与社会资本合资成立运营公司[8] - 通过租金减免政策激发商户积极性 保留提升"夜市经济"[8] 专家观点与理论支撑 -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竞争力源泉 保护根本出路在于适度利用[5] - 必须摆正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 反对过度开发和过度商业化[6] -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是守护民族精神根脉的千秋大计[9]
统筹保护发展 建设人民城市 苏州市政府专题会议审议研究相关事项
苏州日报· 2025-08-08 23:27
常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常熟是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拥有山 水 城融为一体的独特格局和空间形态 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2] - 《规划》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要求 基于"续 多 新"的核心内涵 系统梳理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发展 利用 弘扬等工作 构建"见文见景 产城融合"的实施框架 [2] - 会议强调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关系 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 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对历史城区进行更新利用 保留城市温度 延续文明根脉 [2] - 会议要求坚持规划引领 优化空间布局 功能分区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2] - 规划提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深入挖掘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精神内涵 保护好"七溪流水皆通海 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总体格局 [2] - 会议强调要系统排查整治地质灾害 城市内涝 消防安全等隐患风险 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 [2] 会议参与情况 - 市委副书记 市长吴庆文主持会议 [1] - 副市长施嘉泓 市政府党组成员徐本等参加会议 [4]
查纠问题 压实责任 靶向发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8-07 00:01
文化遗产保护监督机制 - 福建省武夷山市纪检监察机关对张山头红军墓群保护提升项目开展监督检查,重点关注责任划定和代建服务费核减情况 [1] -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文化遗产保护列为监督重点,通过监督检查、案件查办等方式排查薄弱环节,确保精准执纪 [1] - 山西省纪委监委将全省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监督范围,聚焦责任落实、资金使用和风险隐患三大关键环节 [1] - 甘肃省纪委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班子成员年度调研课题,结合调研成果制定专项监督意见 [1] 文化遗产保护现存问题 - 福建省发现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专业能力不足和监管缺位问题,具体表现为文物专家库建设滞后导致评审拖延,甲级资质企业稀缺引发围标串标风险 [2] - 陕西省纪委监委督促文旅厅完善主体责任清单,协调解决非遗保护资金拨付不及时问题 [2] - 山西省纪委监委梳理十八大以来文化遗产领域信访举报和案件线索,从严核查部门监管和属地管理责任 [2] - 福建省建立线索移送、协作联动、提级查办三项机制,抽查核查项目资金超8亿元 [2] 监督整改与长效机制建设 - 甘肃省酒泉市、武威市纪委监委对项目审批、资金使用和验收环节开展检查,通过提示函推动整改 [3] - 福建省推动职能部门出台文化遗产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甘肃省建立数字化平台实现非遗项目动态监测 [3] - 山西省出台《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甘肃省针对省图书馆原馆长案件制定58项整改措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