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物数字化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遗产保护用上黑科技 在峨眉山解锁文旅新体验
央视新闻· 2025-09-11 12:24
核心观点 - 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地通过生态文旅创新、科技赋能保护及产业绿色转型 实现旅游人次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1][7][30] 生态文旅创新 - 推出"探寻峨眉的生命"生态游项目 由科研人员带队讲解珍稀动植物 吸引大量亲子游客 [2][4] - 开发20公里徒步路线覆盖生物多样性密集区 藏猕猴、珙桐等国家保护动植物资源成为核心吸引力 [6] - 2024年1-8月徒步登山游客达36万人次 同比增长40% 生态游带动冷线客流提升 [7] - 暑期文创品牌"峨眉记忆"销量增长超20% 利用自然奇观开发文创产品成效显著 [7] 科技赋能遗产保护 - 乐山大佛采用毫米级精度无人机巡检 效率较人工提升一倍以上 可识别微观裂隙 [8] - 使用红砂岩材料3D打印1:1石窟模型 还原透气性等物理特性 为修复实验提供支持 [12][14] - 通过微痕提取技术处理近4万张照片 算法矩阵叠加呈现风化文物清晰影像 [14] - 设立33个典型植被监测区 对空气温湿度、负氧离子、PM2.5及地表径流等指标实施动态监控 [16] 生态保护成果 - 完成峨眉山拟单性木兰(极度濒危植物)野外回归800余株 实施藏酋猴种群承载能力评估 [18] - 2024年1-9月峨眉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80万人次 同比增长4.9% [7] 产业绿色转型 - 水泥企业投资9000万元进行氮氧化物治理 年排放量削减约1500吨 [26]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清洁能源使用率达95% 202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3% [26] - 高耗能产业加速退出 重点发展食品饮料、茶产业等"轻净"产业 [26] 文旅经济带动效应 - 乐山市2024年1-8月接待国内游客8580万人次(同比+20%) 入境游客21.93万人次(同比+35.25%) [30] - 下半年规划近30场赛事演艺活动 覆盖文创、赛演、美食、康养四大特色产业 [28] - 推动文旅消费从景区向城市空间延伸 形成"景区游+城市游+民俗游"多元体验模式 [28]
云冈石窟45个主要洞窟 80%完成全数字化采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8 02:24
石窟资源概况 - 山西石窟分布广、数量多、形制类型丰富、造像风格多样,年代序列较完整,承袭关系比较清楚,在全国石窟寺中占有重要地位 [1] 文物保护工作 - 云冈石窟第五窟研究员正进行日常保养,开展表面清洁与病害排查,为后续针对性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1] - 云冈研究院同步推进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借助文物保护领域的尖端技术,为文物长期保护与研究搭建数字化平台 [1] - 目前45个主要洞窟及5.9万多尊造像中,已有80%完成全数字化采集,推动石窟保护工作不断迈向精细化、科学化 [1] 旅游市场表现 - 暑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客流如织,游客们在洞窟前驻足参观,于造像旁拍照留念 [1]
探元计划洛阳站|超精建模解千年纹饰,助力石窟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腾讯研究院· 2025-07-21 08:43
龙门石窟数字化保护项目 - 活动聚焦龙门石窟浅浮雕高精度建模与数字化纹饰提取,围绕技术创新、文化焕活、持续运营三大核心方向推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实景落地[1] - 项目针对2345个窟龛、11万尊造像、2800余品碑刻题记的超大规模石刻艺术宝库进行数字化保护,解决浅浮雕刻痕深度小于0.1mm的高精度采集难题[3] - 创新采用"基于精细光度立体的浅浮雕高精度三维重建方法"和"拓扑感知的局部-整体融合建模"策略,突破非接触建模技术瓶颈[4] 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化 - 设备成本从传统激光扫描仪的30-80万元降至数万元级别,降幅达90%[20] - 采集效率显著提升,光度立体技术无需接触文物且支持GPU工作站后处理,相比传统方法避免贴标志点损伤文物[21] - 应用腾讯混元大模型实现纹饰图案数据库的全自动信息聚合与多模检索,为二次创作提供技术支持[4][19] 核心成果展示 - 构建四大数字化成果:浅浮雕高精度三维数据集、纹饰图案数据集、三维模型浏览工具及纹饰数据管理系统[18] - 现场演示实现指尖触控还原整窟浅浮雕,纹饰数据库支持交互式查看图幅、图层及精准定位[25] - 形成"技术验证-内容重构-传播共创"完整闭环,建立可复制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范式[26] 行业专家观点 - 数字化使文化遗产从"不可移动"到"数字可触",从"专家可解"到"大众可感",推动文化价值再表达[11] - 项目解决浅浮雕采集、整窟数据融合、纹饰智能解析三大技术挑战,被喻为"数字时代的龙门三关"[13] - 探索出"场景驱动、技术共建、公众连接"的平台型路径,为行业提供智慧连接与数实融合的示范案例[10][26]
数字技术赋能 让文物焕发时代生机
四川日报· 2025-06-17 00:32
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 四川省文物局推出《千年蜀刻 蔚为大观——四川石窟线上展》,运用数字孪生、三维建模、亿像素超高清图像等技术实现全省重要石窟的数字化展示 [5] - 安岳石窟数字化项目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捕捉微米级细节,形成3D地图辅助修复工作,修复精度提升至"按数据修" [8] - 乐山大佛研究院融合三维激光扫描与微痕数据提取技术,将石刻纹饰辨识度提高60%-80% [10] - 仁寿冒水村摩崖造像项目实现亿级像素、720度无死角采集,影像还原度达100% [10] 数字展示与公众体验创新 - 三星堆博物馆《寻觅三星堆》项目通过MR眼镜实现古蜀国虚拟穿越,1:1复原6个数字孪生场景 [12] - 自贡恐龙博物馆运用AR、VR、3D Mapping技术演绎小行星撞击场景,开发"孵化恐龙"互动装置 [13] - 金沙遗址博物馆推出"再现金沙"VR和"创意金沙"AR项目,增强观众沉浸式体验 [13] -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采用全息投影和"时光回溯"体感系统,实现千年石刻的动态展示 [17]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与国际合作 - 四川石窟线上展支持毫米级精度细节欣赏和360度旋转查看,覆盖全省石窟资源 [16] - "邂逅三星堆"全球巡展采用12K微距拍摄、AI导览和VR体验,已在秘鲁、希腊等地展出 [18] - 广元市计划建设石窟数字展示中心,配备4K宽银幕和8K球幕影院传播文化 [17] - 数字化成果为考古学、历史学等研究提供多维度数据支持,未来可实现虚拟现实展示 [10] 技术赋能文物保护修复 - AI数字化修复技术完成青铜骑兽顶尊人像等文物的研究性复原,提升匹配效率 [14] - 三星堆2号青铜神树借助AI技术进行病害分析与修复 [14] - 数字技术可非接触探测文物内部结构缺陷,避免传统修复导致的信息丢失 [7] - 广元皇泽寺项目建立石窟管理系统,整合影像、病害等分项模块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