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城市更新如何传承与再生
经济日报· 2025-08-18 00:23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政策导向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城市更新为抓手 要求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行动[1] - 《意见》明确8项主要任务 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是核心任务之一[1] - 建立多层级多要素保护传承体系 实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时间全贯通[2] 历史文化保护现状与成果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3座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2个 名村487个[2] - 划定历史文化街区1289片 认定历史建筑6.89万处[2] - 青岛市四方路街区完成9.5万平方米建筑保护修缮 涉及106栋历史风貌建筑[4] - 湖州市小西街保护修缮建筑700余处 历史街巷20余条 河道驳岸近1公里[4] 保护实施机制与要求 - 落实"老城不能再拆"要求 划定最严格保护范围[3] - 建立健全"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保护前置机制[3] - 禁止拆真建假 加强老旧房屋拆除管理[3] - 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 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路径[3] 活化利用与经济效益 - 重庆开埠遗址公园改造后实现100%招租 吸引游客200万人次[5] - 提供研学运动艺术活动等公共服务约3000余次 助力社区低收入人群就业[5] - 南京颐和路街区国际高端品牌占比达22% 江苏首店品牌占比达83%[6] - 永庆坊一期创造就业岗位约150个 间接带动经济产值约50亿元[7] - 吉安永新古城2024年接待游客36万人次 旅游收入3800万元 文创收入超1800万元[8] 资金机制与运营模式 - 恩宁路项目构建"政府主导 企业运作 多方参与 利益共享"机制[7] - 永庆坊二期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300个 月均流量约20万人次[7] - 永新古城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 国企与社会资本合资成立运营公司[8] - 通过租金减免政策激发商户积极性 保留提升"夜市经济"[8] 专家观点与理论支撑 -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竞争力源泉 保护根本出路在于适度利用[5] - 必须摆正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 反对过度开发和过度商业化[6] -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是守护民族精神根脉的千秋大计[9]
好评中国|城市更新,如何写下“津”彩答卷
中国经济网· 2025-08-11 07:40
城市更新政策导向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 突出强调其在城市工作中的重要作用[2] - 当前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阶段[2] - 人民群众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体现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2] 天津城市更新项目进展 - 天津之心津塔观光厅于6月22日对外开放 位于环球金融中心79层[2] - 天美艺术街区核心区于7月9日开门迎宾[2] - 民园1920街区于8月6日正式挂牌 属于五大道文化旅游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2] 历史文化保护措施 - 民园1920街区改造采用文物修缮标准修复方式 对文物建筑和风貌建筑实施修复[3] - 采用脱漆工艺去除外檐墙面数十年涂料层 通过勾缝 涂刷憎水剂恢复清水砖墙原貌[3] - 修缮中发现百年老砖 瓦片及井盖被嵌入公共空间展示[3] 文化空间重塑与业态创新 - 天津之心设置四大主题展览 包含32个地标风采与8段天津主题故事[3] - 天美艺术街区以主题文创市集延伸消费链条 联动特色商户推出限定文创产品[4] - 引入降噪工厂酒吧等多元业态 丰富商业形态并延长营业时长[4] 城市更新发展模式 - 通过小规模 渐进式微改造保持传统格局风貌 补足设施短板改善居民环境[3] - 依托城市更新挖掘本地历史文脉和人文特色 避免千城一面现象[2] - 让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 实现城市有里有面和百姓生活有滋有味[4]
找遗产、保本体、推典型、强宣传,山东这样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齐鲁晚报· 2025-06-17 05:03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 - 山东省将加快历史建筑低碳改造、安全运维监测、数字测绘和3D建模等先进技术的全省应用 [1] - 山东省目前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座、省历史文化名城10座、历史文化街区60片、历史建筑2199处 [3] - 通过微更新、微改造方法保护修缮历史文化街区与建筑 典型案例包括济南明府城、青岛中山路、烟台所城里等 这些案例既保护了文化资源 又拉动了文旅消费 [3] 历史文化保护四大方向 找遗产 - 深入调查近现代、建党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风貌片区 挖掘时代价值 具备条件的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 [4] - 支持各市县普查认定历史建筑 丰富保护名录清单 完成挂牌保护和测绘建档 [4] 保本体 - 加大保护投入 补齐街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短板 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4] - 制定历史建筑保护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 精细维护传统风貌和价值要素 促进历史与现代融合 [4] 推典型 - 推进青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国家试点 推广低碳改造、安全监测、数字测绘和3D建模技术 [4] - 支持各地挖掘特色 梳理保护老街区、培育新业态、创造新就业的优秀案例 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4] 强宣传 - 开展全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知识竞赛 提升从业人员技能和全民参与热情 [5] - 配合拍摄纪录片《文脉春秋》泰安篇、潍坊篇和聊城篇 讲好山东历史文化故事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