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普

搜索文档
网红医生公信力崩塌!国家卫健委:都是敛财行为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7 07:35
互联网医疗科普行业现状 - 医疗科普已成为中国各大网络平台上备受关注的内容 尤其在短视频平台成为热门话题 [1] - 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和短视频传播健康科普知识 [1] 行业乱象 - 部分"网红医生"将医疗科普作为牟利工具 滥用专业权威进行自我背书 [3] - 存在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及高价开药等行为 [3] - 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 [3] 监管措施 - 国家卫健委将与相关部门联合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力度 [1][4] - 强调患者需在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完成首诊后 才能通过合规互联网医院复诊 [4] - 明确医疗质量安全是底线 将重点维护民众健康权益 [4] 行业社群发展 - GLP-1俱乐部已构建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专家库 拥有数百位专业人士 [7] - 社群提供专题讲座、资源链接、学术推广及咨询服务等多元功能 [8] - 目前拥有3W+粉丝基础 定位为减重降糖领域的专业交流平台 [9]
“频繁洗头致脱发”“伤口须用酒精消毒”是真是假?健康解读来了
新华网· 2025-07-06 05:12
健康误区解读 水垢与肾结石关系 - 水垢由钙离子、镁离子与碳酸氢盐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沉淀 硬度高于200mg/L的硬水烧水易产生水垢 [2] - 水垢进入人体后部分可被分解 未被分解成分通过代谢排出 健康人群饮用硬水不会直接导致肾结石 [2] - 饮水量不足导致尿液浓缩才是泌尿系统结石风险增加的主因 [2] 洗头与脱发关联 - 勤洗头不会导致脱发 头皮清洁对维护头发健康至关重要 [3] - 正常人脱发主因是毛囊进入休止期的自然脱落 与免疫、遗传、激素等因素相比洗头影响极小 [3] - 适度洗头可清除头皮多余皮脂、灰尘和死亡细胞 保持头皮健康 [4] 伤口消毒方式 - 医用酒精适用于无破损皮肤消毒 如术前消毒 伤口消毒建议选用不含酒精的碘伏 [5] - 75%酒精浓度消毒效果最佳 但会破坏伤口健康组织细胞 影响愈合甚至导致瘢痕 [5] 抗过敏药依赖性 - 抗组胺类药通过阻断组胺与H1受体结合缓解症状 不会产生生理或精神依赖 [6] - 停药后症状反复可能因过敏未有效控制 而非药物依赖 [6] - 合理用药是控制过敏和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盲目停药可能加重病情 [9] 动物油与植物油热量对比 - 等重量动物油与植物油能量含量几乎一致 不存在哪种油更易致胖的本质差异 [10] - 动物油因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和风味浓郁易引发过量进食 摄入量才是肥胖关键 [10] - 植物油过度摄入同样会因能量蓄积导致肥胖 需注意用量控制 [11]
国家卫健委:将加大整治力度!“网红医生”带货要小心了→
第一财经· 2025-07-05 10:08
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 - 国家卫健委将联合多部门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力度 重点打击"网红医生"利用专业权威牟利行为 包括违规导医导诊 直播带货 高价开药 夸大疗效 虚构病例等 [1] - 医疗科普已成为短视频平台热门内容 但存在滥用专业背书 假借科普名义进行商业变现的现象 [1] 上海负面清单制度创新 - 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互联网健康科普禁止性行为清单》 明确9类禁止性规定 包括禁止误导性诊疗建议 夸大疗效宣传 变相发布医疗广告等 [3] - 清单要求健康科普内容必须真实准确 禁止个人未经机构批准擅自开设科普账号 禁止账号认证弄虚作假 [3] - 新规实施后已有"网红医生"因纪律要求拒绝外部平台合作邀请 [4] 行业违规行为现状 - 保健品和医美行业成为违规科普重灾区 企业通过线下活动 肖像授权 科普视频等形式变相寻求"网红医生"背书 [6] - 医美领域存在夸大疗效现象 部分社会机构"网红医生"制造患者焦虑 导致过度医美偏离医疗本质 [6] 行业规范与专家观点 - 上海建立健康科普全链条监管机制 在各级医疗机构健全管理制度 明确禁止变相商业行为 [3][7] - 专家指出合理科普有助于医患沟通和医院品牌建设 但需防范假借科普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7] - 国家卫健委强调互联网诊疗需遵守法律法规 患者必须线下首诊后才能进行互联网复诊 [7]
国家卫健委整治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网红医生”带货要小心了
第一财经· 2025-07-05 08:54
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 - 国家卫健委将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力度 重点打击"网红医生"滥用专业权威进行违规导医导诊 线上问诊 线下引流 直播带货及高价开药等行为 [1] - 部分"网红医生"通过夸大治疗效果 虚构病例 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并敛财牟利 [1] - 医疗科普已成为短视频平台热门话题 但存在被商业化利用的风险 [1] 上海负面清单制度 - 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互联网健康科普禁止性行为清单》 包含9类禁止性规定 [2] - 清单明确禁止误导性诊疗建议 夸大疗效宣传等行为 并禁止以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医疗产品广告或进行直播带货 [3] - 要求个人开设健康科普自媒体账号需向所在医疗机构申报并获同意 [3] - 新规实施后已有"网红医生"因纪律要求拒绝外部平台合作邀请 [3] 行业违规操作模式 - 企业通过变相科普活动形式与医生合作 包括线下活动付费参与 肖像授权及录制科普视频用于企业宣传 [3][4] - 保健品和医美行业成为违规科普重灾区 部分机构"网红医生"通过制造患者焦虑或夸大疗效获利 [3][4] - 专业医生指出部分社会机构"网红医生"存在过度承诺治疗效果问题 [4] 行业影响与规范 - 合理科普有助于医生个人品牌建设和医院学科传播 但需避免商业化倾向 [5] - 上海市新规旨在禁止不合理科普行为及变相商业活动 维护消费者权益 [5] - 国家卫健委强调互联网诊疗需遵守法律法规 患者应在线下完成首诊后再进行互联网复诊 [5]
对话|流量面前,医疗科普短视频的“热”与“乱”
新浪财经· 2025-06-14 23:29
医疗科普短视频行业现状 - 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92.1%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健康科普内容,63%养成定期关注健康科普账号的习惯 [3] - 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新增认证医疗专业创作者1.3万人,累计发布健康科普视频370万条 [3] - 研究分析社交媒体平台15余万个科普短视频,涉及14706个账户,其中22.4%账号粉丝超10万,3.9%超100万 [5] 医生科普内容特点 - 外科内容占比最高达31.4%,公共卫生、护理领域较少 [5] - 主任医师占比41.0%,教授职称占比66.2%,科室主任占比78.9% [5] - 传播形式从单向讲解转向多模态表达,包括医患对话、动作示范、卡通等 [5] - 内容从疾病知识传递转向启发个人健康决策 [5] 热门内容领域 - 肺结节、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流量中心",与肺癌在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首位相关 [6] 现存问题 - 内容同质化与模版化,反复聚焦相同病种,缺乏差异化解读 [7] - 中医术语如"风寒入体""气虚"等存在理解壁垒 [7] - 部分账号通过性暗示、猎奇内容博取流量,涉及两性话题、生理敏感词等 [7] - AI技术导致"恐怖谷效应",虚拟形象存在唇形错位,部分账号制造虚假医生身份或血腥病例内容 [8] 发展建议 - 构建"老中青协同、专科全覆盖"的创作矩阵,中医术语应转化为症状描述(如"肺虚燥咳"转译为"干咳、少痰") [9] - 平台需建立健康科普议题管理机制,动态制定《重点疾病科普资源配置清单》,调控过度饱和议题流量 [11] - 建立性健康内容分级审核标准,实施"关键词过滤+画面识别+人工复核"多层机制,惩戒"擦边球"内容 [11] AI技术影响 - AI打破传统健康科普主体格局,引发内容普及与专业权威的冲突,需从行业标准、技术研发、协同治理等维度应对 [10]
以科普助力伤痛防治 2025人民好医生伤痛健康科普行动启动
人民网· 2025-06-12 03:21
行业健康科普行动 - 公众对伤痛健康知识认知不足,运动损伤、慢性疼痛等问题多发,缺乏科学指导导致处理不当 [1] -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国家创伤医学中心指导发起"2025人民好医生伤痛健康科普行动" [1] - 海南尚霖阳光医学发展基金会、云南白药集团、国康中健(北京)科技等公司参与支持 [1] 科普行动内容 - 面向创伤科、疼痛科医务人员征集用药知识、运动损伤、中医调理、术后康复、慢性病管理等维度的科普作品 [1] - 作品需为原创,采取科普图文、短视频形式,内容需科学准确且具通俗性、趣味性 [1] - 行动时间为2025年6月13日至11月30日,通过人民好医生客户端线上征集 [2] 行动支持机制 - 人民好医生客户端将邀请创伤领域专家组成科普专家委员会,提供专业指导与创作能力提升服务 [2]
2025人民好医生心血管健康科普行动在沪启动
人民网· 2025-06-05 01:22
心血管健康科普行动 - 2025人民好医生心血管健康科普行动于6月1日在上海启动,由人民好医生客户端发起,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指导,昆药集团"777"品牌公益支持 [1] - 行动旨在发挥科普在心血管防治领域的积极作用,凝聚全社会力量,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关口前移 [1] - 行动将覆盖全国千余所医疗机构,组建由葛均波、霍勇等9位心血管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开展科普作品评审指导工作 [4] 心血管疾病现状 -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仍居高位,是全社会面临的公共健康挑战之一 [1] 科普工作重点 - 科普是连接专业医学知识和广大群众的桥梁,需要发挥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的专业作用,普及"早"的概念和方法 [1] - 医务工作者应做"会科普"的医生,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1] - 医务工作者应做"爱科普"的医生,在诊疗工作中见缝插针进行健康教育 [1] - 医务工作者应做"精科普"的医生,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创新科普方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