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育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筑牢体育强国群众根基
经济日报· 2025-09-14 22:39
全民健身发展 - 全国健身服务体系覆盖城乡且便捷可及 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1] - 2025年全民健身日期间举办超2.2万场赛事活动 直接参与人次超1100万 [1] - 全运会设置覆盖各年龄段及特殊需求项目 连续3年举办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推动云端健身新潮流 [1] 体育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67万亿元 年均增速10.3% [1] - 体育服务业占比从2020年68.7%提升至2023年72.7% 以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为龙头 [2] - 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3811亿元增至2024年9700亿元 实现冷资源向热经济转化 [2] 政策与法律支持 - 新《体育法》首次增设体育产业专章 从法律层面夯实发展基础 [1] - 相继出台激发冰雪经济、促进户外运动、强化金融支持等系列政策文件 [1] - 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 较2022年底数量翻番 [2] 平台载体与资源开发 - 推出81个国庆春节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9条户外运动精品线路及26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 [1] - 通过体育用品博览会、体育文化博览会和体育旅游博览会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1] - 促进区域内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与协同发展 [1]
深圳设立体育产业基金主打“前沿科技牌”
新浪财经· 2025-09-14 14:31
基金设立 - 深圳市科技体育产业基金正式设立 由青岛英派斯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担保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深圳市光明科学城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约设立[1] - 基金旨在整合体育产业链优质企业 重点投向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 高端智能运动装备 元宇宙与虚拟赛事 数字文化娱乐等前沿领域[1] 行业定位 - 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蓝海 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突破 政策引导与消费升级的三轮驱动[1]
发挥优势打造世界级体育湾区
经济日报· 2025-09-13 22:11
赛事品牌与产业协同升级 - 体育产业从"单项赛事驱动"转向"赛事品牌—制度协同—要素融合"的系统升级 [1] - 粤港澳联合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为跨制度、跨关税区协同办赛提供压力测试场 [1] - 港澳通过承办全运会提升国际传播力与资源配置能力 [1] 赛事IP与承载基础 - 香港拥有国际七人橄榄球赛、赛马等成熟体育IP形成稳定受众与商业网络 [1] - 澳门依托旅游会展的城市活动组织能力突出 [1] - 珠三角城市群完善场馆为粤港澳赛事品牌提供承载空间 [1] 规则衔接与机制创新 - 三地在规则衔接、市场开发与传播组织方面积累协同经验 [1] - 推动竞赛规则、裁判标准、医务与反兴奋剂的互认与协同执法 [2] - 完善"一站式"跨境办赛机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2] 赛事体系与价值链升级 - 以跨城联赛与年度积分体系形成周月季年的连续赛事供给 [2] - 稳定赞助、票务、经纪等要素跨境流动 [2] - 引入国际单项组织与商业赛事公司设立功能中心促进品牌治理专业化 [2] 产业标准化与数字化建设 - 联手推出"湾区标准"和"湾区认证"构建统一市场 [3] - 依托数字技术建设产业融合平台推进数据开发与要素跨境流动 [3] - 建立赛事碳足迹核算与绿色办赛指南打造绿色体育湾区 [3] 产业链协同发展 - 围绕总部经济培育链主企业吸引国际化体育机构落地 [3] - 以"链主—平台—中小企业"协同模式提升供应链韧性 [3] - 建设体育数据平台推动数据能力在多元场景的常态化运用 [5] 人才体系建设 - 香港具有职业联赛运营与赛事组织国际化经验 [4] - 澳门在会展文旅与葡语国家交流方面具独特优势 [4] - 广东在竞技训练与群众体育方面形成规模体系 [4]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 通过资格互认、课程共建与跨境实训形成教赛研用闭环 [4] - 联合开设赛事运营、体育科技、运动康复等跨学科项目 [5] - 依托大型赛事设置跨境实训与轮岗培养复合型人才 [4][5] 文化资源与国际传播 - 岭南文化中的武术、龙舟、醒狮等项目提升地区识别度 [1] - 多元体育生态为青年认同与社会信任奠定基础 [4] - 通过国际认证与多语种平台强化全球市场规则理解能力 [4]
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证券日报· 2025-09-13 14:06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是银行打通体育消费"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传统金融服务在适配体育消费场景时,往 往存在灵活性不足、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银行需跳出传统思维,结合体育消费的场景化、碎片化特 点,创新服务形态。一方面,可探索"体育+信用"的授信模式,将消费者的体育消费记录、运动打卡数 据等纳入信用评价体系,为信用良好的用户提升信贷额度、降低贷款利率,激发消费意愿;另一方面, 加强与赛事运营方的合作,开发"金融+体育"联名产品。同时,推广线上服务,依托手机银行、小程序 等平台,开设"体育消费专区",整合体育消费贷款申请、运动权益兑换、赛事门票预订等功能,让消费 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一站式金融服务,提升消费便捷度。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意见》为体育消费市场注入了强劲的政策动力,也为体育产业与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指 明了方向。 体育消费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其潜力释放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而银行作为金融体 系的核心力量,在对接体育消费需求、助力体育产业提质增效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望成为提 振体育消费的"助推器"。 银行需精准 ...
聊城市首部综合性体育法规获批,将于10月1日起施行
齐鲁晚报网· 2025-09-13 09:25
立法背景与进程 - 《聊城市体育发展条例》被列为2024年政府重点立法项目 由市教育和体育局起草[1] - 条例于2025年6月30日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 2025年7月31日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1] - 2025年9月12日召开地方性法规公布施行新闻发布会 宣传介绍条例相关内容[1] 条例结构与立法特点 - 条例共八章47条 从全民健身 青少年体育 竞技体育 体育产业融合等方面引导体育事业发展[3] - 立法过程体现科学立法 民主立法 依法立法基本原则 符合立法程序[6] - 审查过程中公开征集意见208条 采纳83条 提出审查建议135条 对草案进行逐条修改完善[5] 全民健身保障措施 - 推动构建多层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实现城镇社区"十五分钟健身圈"设施全覆盖[3] - 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市运动会 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 鼓励基层开展特色体育活动[3] - 深化体卫融合 支持医疗机构设立运动医学门诊 将运动健身纳入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工作[3] 青少年体育发展 - 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通过体育课程 课外活动 课后服务等措施实现[4] - 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 建立健康档案 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4] - 支持足球 篮球 排球等竞技体育项目职业化发展 建立后备人才梯队[4] 体育产业发展支持 - 强化资金多元供给 政府加大财政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体育产业金融产品 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投资[4] - 深化科技赋能 鼓励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与产业创新融合[4] - 培育本土赛事品牌 以"龙舟公开赛""环湖马拉松赛"等拓宽自主品牌赛事发展路径[4] 体育设施建设管理 - 明确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标准 强化应急避险功能 规定管理主体和责任[5] - 体育宣传周期间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开放并延长开放时间[5] - 推动符合条件的公办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 强化居民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整改[5] 地方特色与文化传承 - 推广查拳 肘捶 潭腿等本地传统体育项目[4] - 利用黄河 京杭大运河 徒骇河 东昌湖等水资源优势 开发体育旅游线路 建设体育公园和健身步道[4] - 条例总结聊城市体育事业发展经验 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可操作性[6]
2024年北京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1%
北京商报· 2025-09-13 05:07
北京市体育消费数据 - 2024年北京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4330.7元 较2023年3834.9元增加495.8元 同比增长12.9% [1] - 2024年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人均体育消费4572.8元 同比增长12% 3-17岁青少年人均3614.5元 同比增长21.2% [1] - 2024年北京市居民体育消费总量达945.4亿元 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7% 占人均可支配收入5.1% [1] 历史消费对比 - 2023年北京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3834.9元 较2022年增加873.8元 增长率达29.5% [1] - 2023年居民体育消费总量837.6亿元 占人均消费支出8.1% 占人均可支配收入4.7% [1] 政策支持方向 - 国家鼓励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改造体育运动空间 挖掘城市"金角银边"空间建设健身设施 [2] - 推动商业综合体/景区/商圈引入体育业态 支持体育场馆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 促进体育与数字技术融合 [2] - 鼓励延长体育设施开放时间促进夜间消费 搭建适老体育活动平台 推动体育产业与老龄产业融合发展 [2]
2025服贸会|2024年北京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1%
北京商报· 2025-09-13 05:03
北京市居民体育消费数据 - 2024年北京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4330.7元 较2023年3834.9元增加495.8元 同比增长12.9% [1] - 2024年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人均体育消费4572.8元 同比增长12% 3-17岁青少年人均3614.5元 同比增长21.2% [1] - 2024年北京市居民体育消费总量达945.4亿元 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7% 占人均可支配收入5.1% [1] 体育消费历史对比 - 2023年北京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3834.9元 较2022年增加873.8元 增长率达29.5% [1] - 2023年北京市居民体育消费总量837.6亿元 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1% 占人均可支配收入4.7% [1] 国家体育产业政策导向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提出拓展体育消费场景 [2] - 鼓励利用工业厂房 商业用房 仓储用房等改造为体育运动空间 挖掘城市"金角银边"空间建设全民健身设施 [2] - 支持商业综合体 景区 商圈引入体育健身业态 在体育场馆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 推动数字技术与体育消费融合 [2] - 培育智能化 定制化 体验式体育消费新模式 延长体育设施开放时间促进夜间消费 搭建适老体育活动平台 [2]
体育产业七万亿元目标如何实现
经济日报· 2025-09-12 22:02
行业政策目标 - 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目标超过7万亿元 [1] 消费趋势驱动因素 - 人均GDP稳步增长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推动消费升级 [1] - 需求从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型升级 [1] 行业发展痛点 - 体育消费活动多停留在体验层面 未能形成持续消费习惯 [1] - 供给结构不均衡 高端供给过剩与大众化供给不足并存 [1] - 部分运动项目参与门槛较高制约大众参与热情 [1] - 消费环境不完善 场馆预约难和健身服务退转难影响体验 [1] 政策解决方案 - 挖掘城市金角银边空间配建小而美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2] - 鼓励发放体育消费券和推动场馆优惠开放降低参与门槛 [2] - 支持发展智能健身 科学指导和运动康复等新业态 [2] 产业协同要求 - 政府需做好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 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业 [3] - 企业需深耕用户需求 提升服务质量和创新消费场景 [3] - 社会组织与社区平台需搭建活动载体和营造运动氛围 [3]
以深度融合发展为引擎 驱动体育消费升级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9-12 04:52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以融合为关键路径推动体育产业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 实现协同赋能和共同发展 通过业态融合 数实融合 产城融合三大路径突破体育消费增长边界 激发产业新动能 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基础[1] 业态融合 - 构建"体育+文商旅展"深度融合生态体系 打造"赛事观赏+旅游观光+文化体验+购物消费"复合消费场景 实现"一次抵达 多元满足"和"一次赛事 全域消费"乘数效应[3] - 推动"体育+科技"催生智能装备 虚拟体育 智慧场馆新业态 "体育+养老"搭建适老体育活动平台 "体育+农林"发展乡村户外运动与生态体育旅游 延伸产业链条[3] - 明确发挥进博会 服贸会 体博会等平台作用 促进"赛 展 节 游"一体谋划 为体育企业拓展内销渠道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3] 数实融合 - 首次提出推进"数据要素X体育"行动 破解数据"供不出 流不动 用不好"痛点 推动运动表现 赛事运营 媒体传播等海量数据深度嵌入全产业链[6] - 支持大数据 人工智能技术在体育领域深度应用 鼓励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催生数字体育新业态与发展新动能[6] - 完善体育数据产权归属认定 市场交易 权益分配等规则 破解数据权属模糊 流通壁垒和价值兑现难等堵点[6] 产城融合 - 打造体育产业集聚区作为空间载体 具备产业孵化 研发创新 赛事举办等复合功能 形成"以产促城 以城兴产"良性循环[9] - 支持盘活工业厂房 商业用房等存量空间打造体育运动空间 高效利用闲置资产赋予老旧城区运动休闲新功能[9] - 升级体育场馆 体育公园等沉浸式消费场景 推动功能由单一赛事型向"赛事演艺+商业休闲+健康服务+社群活动"综合体转型[9] - 持续开展"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 促进体育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深度融合 让全民健身触手可及[9]
权威解读|消费新引擎澎湃产业发展新动能——国办出台意见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 2025-09-12 01:47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 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表示,体育消费作为重要的改善型消费,在落实促消费、扩内需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今年以 来,在体育消费领域,各类新场景、新模式、新产品层出不穷,有效带动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6月29日,球迷乘坐C9701次球迷专列到达江苏泰州站后合影。新华社发(汤德宏 摄) 9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新华社发(刘健 摄) "《意见》从供需两头发力,深入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亮点和突破很多",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静9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 8月23日,观众在观看首届"村超"全国赛总决赛。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速超10%。2025年上半年,京东、淘宝、天猫、抖音等四家电商平台体育用品零售额达到 2181.6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856.78亿元增长17.5%,远高于2025年上半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