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产业

搜索文档
2025年全国生态日四川主场活动举行 四川首次发布省级生态产品目录
四川日报· 2025-08-16 01:16
生态产品目录发布 - 四川发布首份《四川省级生态产品目录(2025年版)》,首次全面摸排和展示生态"家底" [1] - 目录旨在识别、评价和利用生态产品,促进生态产品商品化,为经营开发、保护补偿提供依据 [1] - 目录涵盖物质供给类(林菌、牧草)、调节服务类(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文化服务类(生态旅游、教育科研)生态产品 [1] 工业绿色化实践 - 四川多地推动工业品"绿色化",宜宾"以竹代塑"是典型案例 [1] - 竹材料应用从传统竹浆造纸、工艺品扩展到建筑、工业领域,出现定制板材、汽车隔音材料等多功能产品 [1]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四川发布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工作重要成果,包括"碳达峰十大行动"进展、美丽四川建设、幸福河湖建设成果 [1] - 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PM2.5浓度降至29.8微克/立方米,首次低于30微克/立方米 [2] - 六大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90% [2] 生态治理机制 - 四川生态治理、产业转型势头良好,生态保护可持续机制不断完善 [2] - 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河湖长制、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网调度",打通跨部门协作机制 [2]
“两山”20年山东实践丨“南竹北移”70多种,万里黄河绿生金
齐鲁晚报· 2025-08-15 00:47
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山东聊城通过"南竹北移"工程实现盐碱地生态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 形成可复制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模式 [1][3][12] 生态治理技术突破 - 聊城东昌湖西岸300亩百竹园原为土壤含盐量高达20‰的盐碱涝洼地 通过"冬灌保温 春灌压碱"技术实现竹子引种 [4][7] - 采用黄河水洗盐作业将表层0.8%盐分压至地下2米以下 通过密植形成小气候 2017年首次实现所有竹种在盐碱地引种并耐受-15℃低温 [7] - 建立"引种—驯化—推广"三步法 通过极端天气筛选变异株 累计培育70余个适应北方的竹品种 远超专家预测的20余种 [8] 种植规模与生态效益 - 全市竹子种植面积从2011年不足百亩扩展至2025年3000余亩 建立5处竹种质资源圃总面积700余亩 [9] - 竹林使局部区域负氧离子浓度提升30% 夏季气温比林外低3℃-5℃ 黄河故道风沙显著减少 [9] - 技术推广至黄土高原延安地区 河北京津等地绿化工程中"聊竹"占比逐年提升 [13] 产业链发展规模 - 设施农业领域130余万亩拱棚竹竿年消耗量形成48.1亿元市场规模 替代南方竹材供应 [10] - 临清竹竿巷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莘县张鲁镇菜园村扫帚合作社带动80余户村民年增收300余万元 [10] - 临沂沂南县竹泉村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门票收入达千万元 [9] 文旅融合与文化赋能 - 百竹园日高峰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 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增收 [11] - 高唐县尺八文化研学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 东昌湖民宿通过竹制文创实现单店年均增收3万-5万元 [11] - 2023年开设中国南竹北移展示馆 推广"以竹代塑"绿色理念 [11] 学术价值与推广模式 - 2024年6月第三届中国"南竹北移"学术经验交流会定址聊城 形成"会议引导定方向 科技支撑破难题 市场运作促长效"可复制经验 [12] - 竹林固碳能力达普通树木1.5倍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12] - 计划建设北方最大竹苗输出基地 推动"东竹西移"战略 [13]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这座竹乡小城走向世界|中国城·何以世界
中国新闻网· 2025-08-14 09:21
绿色发展理念 - 浙江省安吉县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有二十年历史 [2] - 该地区拥有约100万亩竹林资源 被官方授予"中国竹乡"称号 [2] 产业创新探索 - 当地正深度开发竹资源应用场景 探索"一根竹子"的多元化价值 [2] - 国际专家包括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及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实地考察后高度认可其绿色发展模式 [2] 经济转型成果 - 竹产业已形成完整绿色经济链条 成为区域经济支柱 [2] - 发展模式被作为中国生态智慧案例向全球输出 [2]
四水映绿 豫见两山丨一条河与万亩竹林的情缘
河南日报· 2025-08-10 23:45
丹河竹林生态经济 - 丹河沿岸形成黄河以北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竹林区 面积达万余亩 历史超两千年 品种达90余种 成为北方最大竹子基因库[2][5] - 竹林经济年产值超千万元 主要产业包括竹竿供应(蔬菜大棚用)、竹编工艺品、园林建筑小品等[5] - 笋用竹林发展至5000-6000亩 每亩年收入超千元[6] 文旅融合发展 - 三渡湾景区高峰期日客流量达1万人次 带动民宿、农家乐发展 可同时接待百余人住宿 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1.5万元[8] - 西张赶村2024年集体收入30余万元 较2022年增长300% 村民人均年收入2.8万元 增长75% 旅游业带动80人就业[11] - 废弃石屋改造特色民宿 吸引游客及投资 促进村民返乡创业[8] 生态治理成效 - 丹河水质从2005年Ⅳ-Ⅴ类提升至2025年普遍Ⅲ类[12] - 取缔两岸400余家煤场 保留1个废水全回用煤炭园区 规范化整治沿河养殖场[11] - 流域生态恢复 现存100余种动物和200余种植物 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12] 产业协同机制 - 豫晋两省联合划定引水量红线 上游分水口安装监控 实现丹河全年复流[11] - 建立专业竹林养护体系 2005年起定期技术指导 使竹林质量显著提升[11] - 形成"竹泉游"特色IP 吸引影视取景 推动文旅品牌升级[11]
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点绿成金”走出生态富民路
人民网· 2025-08-06 05:19
福建林业资源与金融支持 - 福建森林覆盖率连续40余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12月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 挖掘培育"森林粮库"的实施方案》,推动笋竹食品、林下经济、木本粮油、食药花卉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1] - 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加强金融创新,破解森林食品全产业链融资难题,助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1] 国有林场转型升级 - 福建南平邵武市山口国有林场通过农行南平分行"林果贷"融资方案,以2700亩生长中杉木作为活体抵押物获800万元授信,用于发展林下经济(金线莲、铁皮石斛、黄精等)并带动百余户农户就业 [2] 油茶产业与生态治理 - 龙岩市长汀县从水土流失严重区转型为生态改善区,农户丘佳梅获农行28万元生产经营贷款发展600亩油茶基地,带动40多户村民致富 [3] - 农行龙岩长汀支行通过"惠农e贷""乡村振兴人才贷"等产品,截至2025年6月末授信支持农户超1万户 [4] 竹产业链金融赋能 - 福建竹林面积1873万亩(占全国17 5%),农行三明永安支行推出"竹农贷"满足笋农季节性资金需求,竹农邓诗华年收入达20万元 [5] - 台厝(福建)科技公司在农行信贷支持下引进全自动生产线,开发竹笋深加工产品,年产值近4000万元,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7] - 农行三明永安支行累计授信1 6亿元支持笋竹全产业链,推动"永安闽笋干"品牌发展 [7] 金融支持成效 - 截至2025年6月末,福建全省涉林贷款余额1662 32亿元,同比增长15 3%,惠及林业经营主体44 4万户 [7]
竹林欢歌里藏着乡村振兴的“财富密码”
杭州日报· 2025-08-05 02:58
一产提质增效 - 2022年实施800亩毛竹低产林改造试点 2023年完成755亩竹林质量提升项目 [1] - 打造100亩春笋冬出示范基地 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 [1] - 科学精细管护竹林 为全产业链发展奠定资源基础 [1] 二产延链补链 - 杭州千岛湖森拓竹木有限公司大墅分厂投产 日加工毛竹100吨 日产初级产品价值近6万元 [1] - 新建厂房即将竣工 计划拓展竹家具 竹纤维制品等终端领域 [1] - 对接两家精深加工企业 构建全品类加工体系 预计带动超200人就业 [2] 三产融合发展 - 开发竹海观光 竹文化体验项目 游客可参与竹编 品尝笋宴 [2] - 竹编成功申报县级非遗 竹制品文创开发推进中 [2] - 2023年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35% 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万元 [2] 产业协同效应 - 形成一产稳固 二产壮大 三产繁荣的良性循环 [3] - 三产融合为大下姜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3] -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推动生态与经济共赢 [3]
“小竹子”发挥“大作用” “以竹代塑”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央视网· 2025-07-29 06:46
政策规划与产业体系 - 2023年我国出台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在2025年初步建立产业体系 [1] - 国家林草局、发改委印发《"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2025年版)》,产品小类从17项增至25项,拓展农林业领域替代应用 [5] - 2024年9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专项标准体系,涵盖基础通用、工程建筑等九大类共140项标准 [15] 产品创新与技术突破 - 浙江安吉竹业科技公司实现竹制牙刷全流程工业化生产,各环节井然有序 [1] - 江西赣州开发竹管琴创新产品,融合传统结构与竹材特性,保留音质同时体现竹材音色 [3] - 浙江国家竹产业研究院研发"竹钢"材料,比强度达碳素钢5倍,已应用于高速公路护栏 [13] - "竹钢"生产过程中每吨产品可实现负43公斤碳排放,属于负碳材料 [15] 产业链延伸与资源利用 - 竹产品覆盖日用品、工业制品、建筑建材等多元领域 [5] - 福建邵武市企业建立竹刨花板生产线,年消耗20万吨竹材边角料,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9][11] - 江西资溪竹科技产业园通过创新工艺将竹筒转化为平整竹板,保留天然纹理用于高端制品 [7] 成本优化与市场推广 - 浙江安吉采用智能拖竹机、山地运输车等设备,使竹材运输效率提升10倍以上,单日运力达15-20吨 [16] - 通过集中收储模式将竹材下山成本控制在160元/吨 [18] - 云南大关县开发筇竹产业,打造竹旅IP和文旅新业态 [20] - 计划通过消费展会、政企对话和特色地区引领行动推广"以竹代塑"产品 [22]
夏日里,听一首乡村振兴“奋进曲”
新华社· 2025-07-26 01:18
在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现代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这家年产竹浆36万吨的企业,每年可消化130万吨竹原 料,带动了70余家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相关产品还走向全球市场。 走进贵州省赤水市,满目苍翠的竹林随风摇曳。作为全国首批十大竹乡之一,这里132.8万亩的竹林不仅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更孕育 出一条生机勃勃的竹产业链。近年来,赤水市抢抓国家"以竹代塑"政策机遇,让这片竹海真正变成了富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随着"以竹代塑"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赤水市的竹产业迎来持续性增长。通过精准招商,一批优质企业相继落地。从福建引资到赤水成立的贵 州兴常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规模化生产竹筷、餐盒等"以竹代塑"产品,同时将竹屑竹渣"变废为宝"制成竹炭,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在政策年复一年的浇灌以及当地茶农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下,如今湄潭县的茶园已连缀成60万亩浩瀚绿海,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 展动能。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的故事,因一位"95后"村党支部书记的返乡足迹而生动精彩。她叫张桂芳,是村民口中的"娃娃书记"。 如果说规模化种植是筋骨,那么精深加工便是湄潭茶产业跳动的心脏。位于湄潭县的贵州阳 ...
中欧建交50周年:以竹为媒 共绘可持续发展新蓝图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19 08:13
中欧竹产业合作论坛 论坛背景与核心议题 - 论坛主题为"中欧关系50周年:携手共建可持续未来",聚焦绿色发展与创新合作,纪念中欧建交50周年 [1][5] - 中欧政界、商界、文化界代表及专家学者参与,重点讨论竹产业作为绿色低碳材料的合作潜力 [1][5][6] 竹产业经济数据与区域发展 - 中国福建南平市作为"中国竹乡",2024年竹产业链产值达528亿元人民币,拥有完整产业链 [5] - "武夷竹立方"作为全国首个竹产区区域公共品牌,集成新质生产力,定位为竹产业国际化平台 [1][5] 具体合作项目与成果 - 福建邵武竹立方运营公司与欧盟亚洲中心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覆盖竹产业推广、人文交流、资源协同领域 [5] - 南平市推动"以竹代塑""竹空间·茶世界"等创新场景,目标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化布局 [5] 行业趋势与战略意义 - 竹子被中欧嘉宾视为连接东西方的绿色桥梁,其低碳属性契合全球可持续发展需求 [6] - 论坛共识认为需持续拓展合作空间,深化绿色理念,推动竹产业成为中欧绿色合作的实际路径 [5][6]
“武夷竹立方”亮相斯德哥尔摩推动中欧绿色合作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19 08:13
活动背景与主题 - 活动为庆祝中瑞建交75周年,主题为"武夷竹韵,绿动瑞典——中国·南平'武夷竹立方'推介会",聚焦竹产业发展、绿色创新与文化交流 [1][4] - 活动由南平市人民政府、邵武市人民政府、欧盟亚洲中心联合主办,福建"武夷竹立方"作为全国首个竹产区区域公共品牌亮相 [4] 竹产业与可持续发展 - 论坛以"以竹为媒"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展现竹业在生态保护与循环经济中的潜力 [4] - 南平市副市长何明星推介"以竹代塑"理念,强调南平作为"中国竹乡"的资源优势及产业布局 [4] - 邵武市市长郭绯红介绍"武夷竹立方"品牌在科技、设计、市场等方面的创新成效,提出加强国际合作的倡议 [4] 国际合作与绿色金融 - 欧盟亚洲中心主席埃里克·索尔海姆呼吁中欧加强绿色发展协作,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4] - 专家学者认为竹产业是推动可持续发展与中欧合作的重要抓手,涉及循环经济、设计创新与绿色金融 [5] - 中瑞企业代表、设计师与研究机构就竹产业国际化合作、生态材料推广达成多项合作共识 [5] 文化交流与品牌推广 - 丹尼尔·奥斯特竹艺展以艺术语言诠释"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拉开活动序幕 [4] - 中瑞艺术家以传统乐器演绎中西合璧之美,强化文化纽带 [5] - 欧盟亚洲中心秘书长颜瑞强调竹子是文化桥梁,连接中国可持续生活理念与瑞典气候行动精神 [4] 活动成果与未来展望 - 活动为中瑞绿色领域搭建对话平台,推动竹文化、竹产业、竹科技全球化 [6] - 与会人士倡议以活动为起点,构建更可持续、包容的未来合作格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