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

搜索文档
添加生物炭可精准修复砷污染土壤
科技日报· 2025-07-23 08:27
研究核心发现 - 虾壳生物炭在好氧条件下对酸性和碱性土壤中砷迁移转化存在双向调控机制 [1][2] - 酸性土壤中显著活化砷迁移 碱性土壤中强力促进砷固定 [1][2] - 研究为精准治理砷污染土壤提供新路径 兼具环保性与经济性 [1][2] 酸性土壤作用机制 - 通过增强土壤溶解性有机质腐殖化程度促进砷释放 [1] - 激活土壤微生物膜运输和信号运输功能 显著提升砷还原基因和外排基因丰度 [1] - 形成生物活化链式反应 使砷迁移率提升21%至31% [1][2] 碱性土壤作用机制 - 通过提供丰富结合位点将砷牢固钝化于土壤固相 [2] - 有效阻断砷迁移路径 使砷钝化率提高19%至24% [2] 研究价值与应用意义 - 首次阐明生物炭介导的土壤砷转化微生物分子机制 [2] - 破解环境条件制约修复效果的共性难题 颠覆生物炭单一修复功能传统认知 [2] - 需严格依据土壤酸碱属性差异化精准应用 酸性土壤需审慎评估使用 碱性土壤可发挥稳定化优势 [2]
土壤修复项目总是批不下来,为什么?怎么办?
中国环境报· 2025-06-09 23:12
政府工作报告与国债发行 - 2025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其中8000亿元用于支持"两重"项目(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1] - 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被纳入重点支持领域,土壤污染治理是重点方向[1] - 土壤修复项目申报窗口期缩短,前期手续要求严格,绩效目标量化标准提高[1] 土壤修复项目申报问题 - 前期谋划不足,缺乏动态更新的土壤修复项目库,导致申报时关键信息掌握不清[2] - 地块筛选缺乏精准性,偏离国家政策导向,存在"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现象[2] - 前期手续滞后,部分项目立项、用地、环评等关键手续不全,试图用政府承诺函替代[2] - 申报材料质量不高,绩效目标设定缺乏量化指标,投资测算忽视长期监测管护费用[3] - 长效机制考虑不足,修复后长期监测和管护方案不明确,存在"一修了之"风险[3] - 部门协调不畅,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多部门信息不通、步调不一[3] 提高申报质量的建议 - 强化前期谋划,建立土壤修复项目储备库,提前一年开始储备项目[4] - 项目选择紧扣政策导向,优先粮食主产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关键区域[4] - 加快手续办理,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推行并联审批模式[5] - 提升材料质量,建立科学量化指标体系,投资测算体现全生命周期理念[5] - 综合效益论证要充分,量化环境、经济、社会和战略价值[6] - 构建长效机制,设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基金,明确10年—30年资金需求[6] - 强化组织保障,成立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申报工作领导小组[6] - 加强专业支撑,组建专家顾问团队,技术薄弱地区可聘请专业咨询机构[7]
*ST京蓝涉嫌信披违规被立案
中国经营报· 2025-06-03 14:57
公司信披违规事件 - 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这是短期内第二次因信披问题被立案 [2] - 2023年11月黑龙江证监局认定公司存在多项信披违规:2021-2022年报未按规定披露商誉减值信息、少计提商誉减值损失和坏账准备,被处以300万元罚款 [2] - 公司曾承诺将吸取教训强化内部治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2] 财务表现分析 - 2021-2023年营业收入持续下滑:7.38亿元→1.95亿元→1.49亿元(同比下降23.69%) [3] - 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53.69%至3.78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亏损1.1亿元(同比减少110.41%),扣非净利润-1.19亿元 [3]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26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1295万元 [4] 业务发展状况 - 主营业务为工业及城市固废处置、耕地土壤治理等环保领域 [3] - 2024年亏损主因:并购项目处于整合期(9月起才产生收入)、原有土壤修复业务新接订单少(营收从1.42亿元大幅下降) [3] - 一季度亏损解释:春节停产导致固废资源化利用行业利润减少,叠加年度检修费用影响 [4] 行业背景 - 环保行业在政策驱动下前景广阔 [3] - 含锌铟固危废资源化利用行业存在季节性特征,一季度常处于微亏状态 [4]
3家A股公司,突发!一家实控人被刑事立案,两家被证监会立案
证券时报· 2025-05-30 15:04
*ST天喻事件 - 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闫春雨等人因涉嫌挪用资金案被武汉市公安局刑事立案 [1][2] - 闫春雨未担任公司董事、监事或高管职务 目前事件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无重大影响 [4] - 公司为数据安全领域领先企业 中国智能卡行业龙头企业 [5] *ST天喻经营与治理风险 - 2024年1月因违规担保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4月申请撤销未获批准 2025年4月因内控审计否定意见被叠加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5] - 2024年营收8.47亿元(同比-50.20%) 归母净亏损3.64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971万元) 2025年Q1营收4537万元(同比-86.50%) 归母净亏损4019万元(上年同期盈利474万元) [7] - 5月内多名高管辞职 包括董事长杨海涛、董事艾迪、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张艳菊、副总经理兼董秘万骏 [6][8] 其他被立案公司情况 *ST京蓝 - 因涉嫌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 2024年营收3.78亿元(同比+153.69%) 归母净亏损1.1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0.56亿元) 2025年Q1营收1.26亿元(同比+1977.26%) 归母净亏损1295万元(上年同期亏损1329万元) [10][12] - 主营业务为土壤修复、耕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 [12] ST东时 - 因涉嫌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 2024年营收8.07亿元(同比-22.55%) 归母净亏损9.03亿元(上年同期亏损3.62亿元) 2025年Q1营收1.38亿元(同比-26.31%) 归母净亏损4802万元(上年同期亏损3511万元) [12][14]
浙江卓锦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披露联合体项目中标的公告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5-05-21 00:07
中标项目概况 - 公司作为牵头人与联合体中标合肥合燃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原制气厂南区地块污染土壤修复项目,中标金额为6,768万元(含税)[2] - 根据联合体协议,公司合同工作量占比约88.5%,预计最终所占金额约5,989.68万元[2][4] - 项目工期为900日历天,最终以合同签订为准[2] 招标单位信息 - 招标单位为合肥合燃华润燃气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涵盖燃气生产销售、市政工程设计与建设等[2] - 公司与招标单位无关联关系,本次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2] 联合体成员情况 - 联合体成员包括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注册资本40,138.09万元)及合肥和合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4] - 两家成员分别主营工程勘察设计、环保工程施工等业务,与公司无关联关系[4] 项目执行安排 - 公司作为联合体牵头人负责合同订立及实施阶段的组织协调工作,联合体成员按协议分担责任与风险[4] - 项目收入将根据履约进度逐步确认,对2025年业绩的具体影响存在不确定性[5] 业务影响分析 - 项目属于公司日常经营行为,顺利实施将对业务发展及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5] - 公司业务独立性不受影响,不会因合同履行形成对交易方的依赖[5]
大数据技术如何助力土壤修复更加绿色低碳?
中国环境报· 2025-04-21 00:54
行业转型趋势 - 土壤修复行业正从传统粗放式治理向低碳精准治理模式转变 [1] -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推动行业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新阶段 [1] - 建立天—空—地—井一体化立体监测体系结合智能决策系统改造关键技术环节 [1] 大数据技术应用突破 - 污染识别模式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 通过多维数据融合提升识别精度至89% [2] - 物联网电化学传感器阵列实现厘米级污染边界定位 调查成本降低40% [2] - 历史数据挖掘整合30年排污记录与水文数据 污染源追溯准确率提升至76% [2] 修复过程智能化升级 - 深度强化学习系统使过硫酸盐使用量减少22% 尾气处理能耗降低18% [3] - 实时分析热脱附尾气动态优化参数 天然气消耗量下降15% [3] - 数字孪生技术评估碳足迹影响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减少31% [3] 效果评估体系升级 - 区块链溯源平台记录全周期碳足迹 不同来源膨润土隐含碳排放差异达43% [3] - LCA系统结合机器学习动态计算碳强度 优化方案减少碳排放2.6吨/亩 [3] 国内技术应用特点 - 技术集成创新:数字孪生与量子遗传算法优化井位布置 修复周期缩短28% 碳排放从820吨降至312吨 [4] - 实际应用效率提升:数据驱动避免主观判断 实现风险快速预测与方案优化 [4] - 绿色低碳实践:余热回收与光伏补能系统实现能源循环利用 修复后地块改造生态公园 [5] 国外技术应用特点 - 跨学科整合:高光谱遥感使水稻镉超标率从34%降至8% 减少化肥碳排放0.8吨/亩 [6] - 活性传感器网络优化菌群营养 修复周期从18个月缩至11个月 柴油降解率提升至98% [6] - 多尺度协同治理:整合30年跨行政区数据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 [6] - 政策法规保障:欧盟要求构建流域级大数据平台 云计算平台促进跨境数据共享 [6] 发展建议 - 整合多源数据构建统一土壤环境大数据平台 实现量化管理与协同治理 [7] - 突破污染物数字指纹技术 开发检出限达十亿分之一级的快速识别系统 [7] - 强化修复材料智能设计 借助生成对抗网络筛选低环境负荷材料 [7] - 完善碳汇补偿算法 某棕地再生项目通过碳交易获83万元收益 [7] 人才培养与行业前景 - 推动环境科学/信息技术/工程管理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8] - 开展国际合作汲取发达国家技术方法与数据管理经验 [8] - 技术推动行业从污染清除迈向生态增值 创造碳资产价值 [8]
建工修复中标珠海项目
快讯· 2025-04-18 09:49
公司动态 - 建工修复成功中标珠海市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土壤修复服务采购项目 中标金额3898 25万元[1] - 该项目是公司在珠海落地的首个修复项目[1] - 标志着公司在大湾区的市场拓展迈出新步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