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

搜索文档
企业都好起来啦?不是AAA发债都拿不出手
经济观察报· 2025-09-14 04:3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信用债市场AAA级债券占比急剧上升 2025年新发债券中AAA级金额占比超过90% 相比2016年上升近97% [5][9] - 评级虚高现象严重导致评级区分度降低 投资者转向内部评级体系进行投资决策 [9][11] - 市场结构变化是重要原因 国企发行人占比达99% 民企发债占比从2016年37%降至2025年1% [6][14] - 评级行业竞争加剧引发级别竞争 尾部机构通过价格战和级别战获取业务 [16][19] - 监管趋严对违规评级机构进行处罚 2025年8月多家机构因违规操作被警告和罚款 [24][25] 债券市场评级分布变化 - 2025年1至8月新发信用债中AAA级债券金额占比94.22% 相比2016年同期47.78%实现翻倍增长 [5] - 一般公司债中AAA级主体评级占比从2016年40%升至2025年85% 数量达1016只 [5] - 存量市场中AA-级以上发行主体占比94.71% 其中AAA级占25.49% [10] - 债项评级中AA-级以上占比97.8% AAA级独占70.09% [10] 投资者行为变化 - 机构投资者风险偏好明显下降 主要配置AAA或AA+高等级债券 [15] - 投资者普遍转向内部评级体系 某券商将内部评级细分为7档和17档两个评级库 [11] - 外部评级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出现外部评级AAA但内部评级仅第6档的案例 [11] 发行人结构变迁 - 民企发债数量急剧减少 从2016年141家降至2025年前8个月仅3家 [14] - 民企发债评级全部为AA+级以上 低评级民营主体基本从债市绝迹 [13][14] - 市场违约规模202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73% 主要集中于个别破产重整案件 [3][15] 评级行业竞争状况 - 评级机构数量达15家 其中13家可在交易所市场展业 11家可在银行间市场展业 [18] - 行业营收明显收缩 银行间市场11家机构债项评级收入从2022年15.55亿元降至2024年11.66亿元 [19] - 71.39%的存量信用债不再进行评级 行业生存空间持续收缩 [19] 监管环境变化 - 2021年五部委联合发布通知 标志着行业进入严监管时代 [23] - 2025年8月联合资信因使用两套评级标准被严重警告 [24] - 中证鹏元因发送级别提升建议方案等违规被警告并责令整改 [24][25] - 新世纪评级因承诺低收费招揽业务被罚款66.5万元 [25] 行业改进建议 - 应增加行业投入并加强人才培养 [26] - 需要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构建公信力 [26] - 完善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方法 [26] - 建议完善评级付费模式和构建适度市场竞争结构 [26]
【金融头条】企业都好起来了?不是AAA发债都拿不出手
经济观察网· 2025-09-14 03:48
评级行业竞争态势 - 评级机构面临发行人直接要求高评级的压力 新增国企客户常要求AAA评级[2][3][4]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尾部机构通过价格战和级别战获取业务 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13] - 评级机构数量增至15家 其中9家可同时在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展业 竞争趋于激烈[13] 评级分布特征 - 2025年1-8月新发行信用债中AAA级金额占比达94.22% 较2016年同期的47.78%上升97%[4][7] - 一般公司债中AAA级主体评级数量占比85% 2016年该比例仅为40%[4] - 存量市场中AAA级债项评级占比70.09% AA-级以上发行主体占比94.71%[7] 发行人结构变化 - 民营企业发债主体占比从2016年的37%骤降至2025年的1%[4] - 2025年前8个月仅有3家民企成功发债 且全部为AA+级以上 2016年有141家民企发债其中63家为AA级[9] - 债券市场发行主体向高评级国有企业集中 低评级发行人逐渐退出市场[4][9] 投资者行为演变 - 机构投资者风险偏好明显下降 普遍设置AAA或AA+级债券准入门槛[8][9] - 投资决策更多依赖内部评级体系 某券商将内部评级细分为7档和17档信评库结合使用[8] - 2025年上半年债券违约规模同比下降73% 主要集中于个别破产重整案件[10] 评级有效性挑战 - 评级符号集中在AA至AAA级 区分度降低导致参考价值大打折扣[6][7] - 国际通行的违约率核心评级检验体系在中国缺乏应用基础[9] - 某地方国企外部评级为AAA 但某机构内部评级仅为第6档并放弃投资[8] 监管环境变化 - 2025年8月以来监管部门对评级机构多次处罚 联合资信被严重警告 中证鹏元被警告整改[17] - 新世纪评级因承诺低收费招揽业务被处以66.5万元罚款[17] - 2021年五部委联合发布通知推动行业进入严监管时代[17] 行业发展建议 - 需要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构建公信力 完善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方法[18] - 应当增加投入培养人才 监管需对大小机构一视同仁[18] - 建议完善评级付费模式 构建适度市场竞争结构 强化声誉约束机制[18]
法国:惠誉9月12日下调其主权信用评级
搜狐财经· 2025-09-13 08:15
评级调整 - 惠誉于9月12日下调法国主权信用评级 从AA级降至AA-级 [1] 下调原因 - 法国缺乏由多数派支持的可信财政整顿方案 [1] - 评级下调主要受政治与财政双重危机背景影响 [1]
法国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3 01:38
在政治与财政双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当地时间9月12日宣布下调法国主权信用评 级,从AA-(高质量)下调至A+(中上质量)。 根据惠誉的评估,法国缺乏一个由多数派支持的、可信的财政整顿方案,而这正是此次评级下调的主要 原因。 目前,法国的国债利率已高于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仅略低于意大利。按照财政部预测,法国的债务 利息支出今年预计为670亿欧元,到2030年前可能突破1000亿欧元,成为公共财政的沉重负担。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经济学家埃里克·多尔评论称,此次下调"合乎逻辑",因为法国目前并没有可持续的财政整顿路径。 有专家指出,此次降级可能对法国的融资环境带来双重影响。部分分析认为,市场早已预期法国评级下 调,因此对利率的影响有限;但也有观点警告,此次评级下调可能触发部分大型基金的投资限制,引发 法国国债的抛售压力,从而推高融资成本。 2024年法国财政赤字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4%;公共债务总额相当于GDP的114%;政治局 势持续不稳,使2026年预算的通过充满不确定性。 ...
惠誉下调法国评级,预计债务占GDP比重到2027年将超过120%
华尔街见闻· 2025-09-13 01:29
评级下调核心原因 - 惠誉将法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 评级低于英国 与比利时持平[1] - 债务占GDP比重预计从2024年113.2%升至2027年121% 缺乏明确债务稳定路径[1] - 债务水平在A级和AA级主权国家中排名第三 2024年债务比率是A级国家中位数两倍 较2019年高出15个百分点[1] 政治与财政挑战 - 政治不稳定增加财政整顿难度 2024年中立法选举后已更换三届政府 国内政治分化加剧[1] - 政治僵局可能延续至2027年总统选举后 限制近期财政整顿空间[1] - 过去20年仅三年将财政赤字控制在GDP3%以下 自2001年以来从未实现基本财政盈余[3] 结构性限制因素 - 税收与GDP之比达45.6% 为欧盟最高 限制增税空间[2] - 社会支出占GDP32% 远高于欧盟26%的平均水平[2] - 结构性改革成效有限且遭遇政治社会阻力[2] 财政赤字预测 - 2025年预算包含对大公司和高净值个人征收特别税等临时增收措施[3] - 预计2025年赤字率保持5.5%高位 2026-2027年维持在5.0%以上[3] 评级支撑因素 - A+评级仍获庞大多元化高收入经济体支撑 包括健全银行体系和卓越融资渠道[4] - 强大制度质量和欧元区成员国身份提供支持 经常账户预计保持接近平衡[4] 经济增长前景 - 预计2025年实际GDP增长率0.6% 2026年0.9% 2027年1.2%[5] - 美国对欧盟加征15%关税产生间接压力 但高家庭储蓄率和强健企业资产负债表支持国内需求[5] 评级展望与潜在变化 - 评级展望定为稳定 表明短期内不会有进一步评级行动[5] - 若中期政府债务与GDP之比进入下降通道 可能上调评级[5] - 若债务持续增加或经济增长前景显著恶化 可能面临负面评级行动[5]
财政、政治陷双重危机,惠誉下调法国主权信用评级
搜狐财经· 2025-09-12 23:28
有专家指出,此次降级可能对法国的融资环境带来双重影响。部分分析认为,市场早已预期法国评级下 调,因此对利率的影响有限;但也有观点警告,此次评级下调可能触发部分大型基金的投资限制,引发 法国国债的抛售压力,从而推高融资成本。 目前,法国的国债利率已高于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仅略低于意大利。按照财政部预测,法国的债务 利息支出今年预计为670亿欧元,到2030年前可能突破1000亿欧元,成为公共财政的沉重负担。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政治与财政双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当地时间9月12日宣布下调法国主权信用评 级,从AA-(高质量)下调至A+(中上质量)。 根据惠誉的评估,法国缺乏一个由多数派支持的、可信的财政整顿方案,而这正是此次评级下调的主要 原因。 2024年法国财政赤字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4%;公共债务总额相当于GDP的114%;政治局 势持续不稳,使2026年预算的通过充满不确定性。 经济学家埃里克·多尔评论称,此次下调"合乎逻辑",因为法国目前并没有可持续的财政整顿路径。 作者: 马瑾瑾 ...
财政、政治陷双重危机 惠誉下调法国主权信用评级
央视新闻· 2025-09-12 23:20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在政治与财政双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当地时间9月12日宣布下调法国主权信用评 级,从AA-(高质量)下调至A+(中上质量)。 有专家指出,此次降级可能对法国的融资环境带来双重影响。部分分析认为,市场早已预期法国评级下 调,因此对利率的影响有限;但也有观点警告,此次评级下调可能触发部分大型基金的投资限制,引发 法国国债的抛售压力,从而推高融资成本。 根据惠誉的评估,法国缺乏一个由多数派支持的、可信的财政整顿方案,而这正是此次评级下调的主要 原因。 目前,法国的国债利率已高于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仅略低于意大利。按照财政部预测,法国的债务 利息支出今年预计为670亿欧元,到2030年前可能突破1000亿欧元,成为公共财政的沉重负担。 2024年法国财政赤字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4%;公共债务总额相当于GDP的114%;政治局 势持续不稳,使2026年预算的通过充满不确定性。 经济学家埃里克·多尔评论称,此次下调"合乎逻辑",因为法国目前并没有可持续的财政整顿路径。 ...
葡萄牙主权信用评级调整至A+
商务部网站· 2025-09-06 03:15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P)近日将葡萄牙的主权信用评级上调至 A+,同时将前景 展望由"积极"调整为"稳定"。此次评级结果出乎市场分析师意料,因为今年2月S&P已 提升过葡萄牙评级。S&P在报告中指出,尽管全球商业环境和地缘政治形势高度不确 定,葡萄牙仍有望维持经常账户的温和顺差,并持续改善对外金融指标,体现出经济 去杠杆化的显著成效。该机构强调,即便在国防开支增加及国内政治不确定性上升的 背景下,葡萄牙稳健的财政路径依然确保了公共债务处于坚实的下降轨道,因此决定 上调其主权信用评级。 (原标题:葡萄牙主权信用评级调整至A+) ...
建筑业AAA级信用企业:慧办好小程序一站式办理!
搜狐财经· 2025-09-03 09:20
二、哪里办了?线上还是线下? 一、AAA信用企业,到底是什么来头? 简单来说,就像咱们平时用"芝麻信用分"一样——分数越高,别人越愿意给你优惠、借钱给你甚至免押 金。而"建筑业AAA信用企业"就是国家认可的企业信用"最高分",代表你的公司信誉好、经营稳、靠谱 的程度。举个例子:两家公司竞标同一个项目,一家有AAA认证,一家没有。甲方可能会更倾向于选 择有AAA的那家,为什么?因为信用背书啊!就像你网购,肯定优先选"品牌旗舰店"而不是无名小 店。 寻找央行或商务部认可的评级机构,准备相关材料,这些材料需加盖电子签章。然后,进行线上申请, 通过官网提交材料并缴纳相应费用,费用区间在1000至3000人民币之间。随后,等待评级机构的评审, 过程通常需要2-5个工作日,评级机构可能会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如果评审通过,企业将获得电子或 纸质版的信用等级证书,该证书的有用期为三年。 所以啊,当我们在城市中穿行,仰望那些勾勒天际线的建筑时,请记得,它们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 晶,更是一份厚重信用的有形见证。AAA级信用企业正是以这份一诺千金的赤诚,像大树深扎根系 般,默默夯实着我们社会的信任基础,蓬勃生长,熠熠生辉。 1、合 ...
看好市场前景 外资持续“做多”中国资产
搜狐财经· 2025-08-31 07:59
外资机构看好中国市场前景 - 高盛维持对中国股票增持立场 渣打银行维持超配评级[1] - 渣打银行认为外部因素是中国较好应对贸易紧张局势 国内因素是有更多稳定经济增长政策包括新生儿补贴[1] - 标普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 展望稳定[3] 外资持续增持中国资产 - 对冲基金以7周来最快速度净买入中国股票 中国是8月全球对冲基金净买入量最大市场[3] - 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 5月和6月净增持规模增加至188亿美元[3] - 外资机构持有A股市值约2.5万亿元 较去年年底2.31万亿元增长8%[3] - 上周北向资金整体净流入 主动外资自去年10月以来首度流入A股近2000万美元 被动外资加速流入 整体流入A股外资达9.6亿美元[7] 外资聚焦产业升级领域 - QFII二季度新进374只个股 增持157只个股 行业集中在化工、医药生物、机械设备、电力设备[4] - 外资关注高端制造、科技创新与消费等贴合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主线领域[4] - 科技创新是外资研报高频词 重点关注AI算力国产替代、创新药、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等领域[6][7] - 汇丰银行持续看好消费板块机会 认为新消费赛道将随Z世代消费力提升展现结构性增长机会[6] 外资加大A股调研力度 - 年内680家外资机构累计完成A股公司调研超5620次 多家机构调研频次突破100次[7] - 调研呈现高频次、深交流、长跟踪特征 多家外资机构对重点标的调研周期长达一至两年[8] - 调研重点关注AI国产算力替代、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企业出海和新消费模式转型[7] - 被外资重点调研的公司后续出现在外资重仓股名单中[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