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竞争

搜索文档
企业都好起来啦?不是AAA发债都拿不出手
经济观察报· 2025-09-14 04:3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信用债市场AAA级债券占比急剧上升 2025年新发债券中AAA级金额占比超过90% 相比2016年上升近97% [5][9] - 评级虚高现象严重导致评级区分度降低 投资者转向内部评级体系进行投资决策 [9][11] - 市场结构变化是重要原因 国企发行人占比达99% 民企发债占比从2016年37%降至2025年1% [6][14] - 评级行业竞争加剧引发级别竞争 尾部机构通过价格战和级别战获取业务 [16][19] - 监管趋严对违规评级机构进行处罚 2025年8月多家机构因违规操作被警告和罚款 [24][25] 债券市场评级分布变化 - 2025年1至8月新发信用债中AAA级债券金额占比94.22% 相比2016年同期47.78%实现翻倍增长 [5] - 一般公司债中AAA级主体评级占比从2016年40%升至2025年85% 数量达1016只 [5] - 存量市场中AA-级以上发行主体占比94.71% 其中AAA级占25.49% [10] - 债项评级中AA-级以上占比97.8% AAA级独占70.09% [10] 投资者行为变化 - 机构投资者风险偏好明显下降 主要配置AAA或AA+高等级债券 [15] - 投资者普遍转向内部评级体系 某券商将内部评级细分为7档和17档两个评级库 [11] - 外部评级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出现外部评级AAA但内部评级仅第6档的案例 [11] 发行人结构变迁 - 民企发债数量急剧减少 从2016年141家降至2025年前8个月仅3家 [14] - 民企发债评级全部为AA+级以上 低评级民营主体基本从债市绝迹 [13][14] - 市场违约规模202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73% 主要集中于个别破产重整案件 [3][15] 评级行业竞争状况 - 评级机构数量达15家 其中13家可在交易所市场展业 11家可在银行间市场展业 [18] - 行业营收明显收缩 银行间市场11家机构债项评级收入从2022年15.55亿元降至2024年11.66亿元 [19] - 71.39%的存量信用债不再进行评级 行业生存空间持续收缩 [19] 监管环境变化 - 2021年五部委联合发布通知 标志着行业进入严监管时代 [23] - 2025年8月联合资信因使用两套评级标准被严重警告 [24] - 中证鹏元因发送级别提升建议方案等违规被警告并责令整改 [24][25] - 新世纪评级因承诺低收费招揽业务被罚款66.5万元 [25] 行业改进建议 - 应增加行业投入并加强人才培养 [26] - 需要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构建公信力 [26] - 完善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方法 [26] - 建议完善评级付费模式和构建适度市场竞争结构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