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戏

搜索文档
海马云赴港IPO:云游戏实时云渲染服务 GPUaaS 提供商 面临盈利与客户集中度双重挑战
搜狐财经· 2025-07-10 06:25
公司概况 - 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云游戏实时云渲染服务 GPUaaS 提供商,2024年市场份额为17 9% [3] - 2022年至2024年收入复合年增长率达33 8%,2024年收入5 2亿元(519,532千元)[1][10] - 2024年亏损1 86亿元(185,661千元),亏损呈收窄趋势但幅度较小 [1][10] 业务结构 - 云游戏GPUaaS是核心业务,2024年收入占比88 1%(457,869千元)[4][5] - 原生内容服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8 9%波动至2024年9 0% [5] - 平台承载超过28,000款游戏,服务行业前十大参与者中的九家 [5] 客户与股东 - 客户集中度高,2024年前五大客户贡献72 7%收入 [2][7] - 咪咕文化持股13 62%,2022-2024年贡献收入占比42 5%/46 4%/35 7% [9] - 创始人及一致行动人构成单一最大股东群体,持股27 35% [12] 财务表现 - 毛利率波动:2023年26 6%降至2024年24 9% [11] - 2024年研发开支占比19 4%(100,815千元),行政开支占比15 2%(79,110千元)[11][12] - 融资成本高企,2024年达1 19亿元(118,572千元)[11][12] 融资与资金用途 - 2015-2025年完成多轮融资,包括2023年D轮系列及2025年D4轮1 1亿元 [13] - 募集资金将用于基础设施投资、核心平台研发及游戏AI开发 [13] - 截至2024年底现金及等价物仅0 26亿元 [12] 运营指标 - 云游戏GPUaaS客户数量从2022年37家增至2024年69家 [6] - 客户留存率从2022年77 8%提升至2024年88 6% [6]
海马云赴港IPO:近三年复合年增长率33.8%,同期累计亏损6.47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7-07 07:12
公司概况 - 安徽海马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和招银国际 [1] - 公司成立于2013年,与咪咕文化、中国移动、头部游戏平台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1] - 按2024年收入计算,公司在中国云游戏场景实时云渲染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17 9% [1] 业务表现 - 截至2024年年底,海马云平台承载超过2 8万款游戏,包括多款现象级3A游戏 [3] - 2022年、2023年、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 9亿元人民币、3 37亿元、5 2亿元,三年复合年增长率达33 8% [3] - 云游戏GPUaaS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85 4%降至2023年的65 4%,2024年回升至88 1% [3] - 毛利从2022年的6160万元增至2024年的1 2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4 9% [5] 财务状况 - 2022年至2024年净亏损分别达2 45亿元、2 17亿元、1 85亿元,三年累计亏损6 47亿元 [6] - 研发费用分别为1 34亿元、1 13亿元、1亿元 [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624万元,银行及其他借款1 54亿元 [8] - 亏损率从2022年的84 6%收窄至2024年的35 7% [8] 客户与市场 - 中国云游戏场景实时云渲染服务市场规模预期2029年达到116亿元,2024年至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5 4% [9] - 公司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12 5%增至2024年的17 9% [9] - 云游戏GPUaaS客户从2022年的37名增至2024年的69名,客户留存率从77 8%增至88 6% [9] - 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81 2%降至2024年的72 7%,咪咕文化为最大客户,2024年贡献营收占比35 7% [9] 新业务拓展 - 2023年推出AI创作平台RunningHub,该业务占营收9%,毛利率高达68% [11] 融资与股东结构 - 公司经历10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11 05亿元,2025年4月完成D4轮1 1亿元融资 [12] - IPO前创始人党劲峰及一致行动人持股27 35%,咪咕文化持股13 62%,巨人网络持股3 01%,优刻得持股2 26% [14] - 公司与股东签订对赌协议及回报保证协议,除田僕资产外,所有投资者的赎回权在IPO提交前失效 [15]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将用于基础设施投资、核心平台软件研发、新兴产品开发、游戏AI能力迭代及营运资金 [13]
中航资本|黑周五!A股弱势下跌,逾4100股飘绿,原因是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5-30 05:49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集体跳水,超4100只个股下跌,仅286只股票上涨,下跌个股占比高达97% [3][21] - 主力资金半日净流出近400亿元,每分钟抛售超8亿元,相当于4个中型上市公司市值蒸发 [6][7] - 全市场成交额萎缩至1.1万亿以下,较昨日减少15%,超120只个股跌停创本月最高纪录 [26][27] 行业板块 - 酿酒板块遭主力净流出42亿,茅台单日跌超3%,五粮液重挫4% [8][9] - 信息技术和券商板块分别净流出38亿和35亿,中信证券放量下跌2.7% [8][9][40] - 银行股护盘乏力,工行、建行涨幅全数回吐,仅农业银行微涨0.9% [10][40] - 云游戏、固态电池、消费电子领跌,跌幅分别达4.3%、3.9%、3.5% [40] 个股动态 - AI应用概念股集体塌方,昆仑万维、万兴科技跌超7% [23] - 固态电池龙头翔丰华20cm跌停,5天涨幅尽数回吐 [24] - 北向资金净流出超50亿,宁德时代、茅台、中际旭创分别被抛售7.2亿、5.8亿、4.1亿 [11][40] 技术指标 - 沪指失守20日均线3355点,MACD现死叉信号 [29][30] - 创业板指逼近60日均线1980点,若跌破将触发量化抛盘 [30][31] - 中证2000指数暴跌0.95%,微盘股指数跌穿60日均线 [20] 宏观因素 - 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滑8.3%,经济复苏乏力 [35] - 美联储推迟降息预期至12月,离岸人民币跌至7.21创5个月新低 [36][37] - 两融余额突破1.5万亿后滞涨,本月大股东净减持规模达280亿元 [38][39]
午评:主要股指延续调整态势 可控核聚变板块领涨 医药相关板块普跌
新华财经· 2025-05-26 04:49
市场表现 - 沪深三大股指26日普遍低开 沪指跌0.30%至3338点 深成指跌0.71%至10060点 创业板指跌1.28%至1995点 科创综指跌0.16% 北证50逆势涨0.11% [1] - 可控核聚变 超导概念板块高开高走 云游戏 操作系统 Sora概念早盘震荡上扬 医药板块全线下跌 新冠药 创新药 CRO等细分领域显著调整 [1] - 两市成交额分化 沪市成交2561亿元 深市成交3911亿元 创业板成交1726亿元 科创板块成交444亿元 北交所成交139亿元 [1] 机构观点 - 中信证券建议配置核心资产及低位板块 关注端侧AI 军工 并购重组 公募低配四大主题 强调对内循环政策及地缘政治变化的敏感性 [2] - 中国银河证券指出市场风格切换频繁 缺乏持续主线 短期维持震荡 长期关注"以我为主"的结构性机会 政策信号强化稳增长预期 [2] - 国金证券看好家电行业 内需社零高增确定性高 外需新兴市场景气拉动出口 建议布局白电红利 黑电升级 小家电反转机会 [3] 政策动态 - 商务部计划2030年前培育100家全国数智供应链领军企业 推进AI 物联网 区块链技术应用 实现供应链数字化 智能化 可视化改造 [4] - 市场监管总局起草《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 规范佣金 抽成 技术服务费等收费行为 公开征求意见以促进平台经济有序发展 [5]
全力提振内需消费的五个重点 | 封面专题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09 10:33
消费调控政策体系 - 当前我国已形成一套有效的投资需求宏观调控体系,但消费领域的调控仍缺乏理论和实践指导 [2]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需求端"提升消费能力"、供给端"增加优质供给"和政府端"改善消费环境"三方面构建消费调控新框架 [2] - 需推动消费调控政策从零散化走向系统化,聚焦难点痛点精准发力 [2] 需求端调控 -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财产性收入(股市、楼市)是影响其消费的关键因素 [4] - 提振消费需实现"两稳":稳楼市(构建"市场+保障"新模式,消化库存)和稳股市(吸引中长期资金,完善退市机制) [4] 供给端调控 - 经济形态从实物经济向服务经济、数字经济转变,线上消费占比从2015年不足13%提升至目前超30% [5][6] - 商品消费领域需聚焦绿色消费(新能源汽车)、高端消费(智能家居)和新型消费 [6] - 服务消费领域重点突破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养老托育等服务业改革 [6] - 数字消费领域需强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应用场景供给 [6] 政府端统筹 - 消费需求存在区域和城乡差异,需构建中央与地方协同政策体系 [7] - 中央政策应侧重整体规划(财税激励、重大项目布局),地方政策需因地制宜挖掘本地潜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