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户外用品
icon
搜索文档
北欧品牌还在批量来华,中国户外的钱真那么好赚?
36氪· 2025-08-04 09:37
北欧高端户外品牌进军中国市场 - 丹麦户外品牌Nordisk宣布与韩国K2集团、中国黑蚁资本成立合资公司,全面布局中国市场,首批专卖店预计年内开业[1] - 瑞典品牌Haglöfs被李宁家族控制的莱恩资本收购,已进驻天猫并筹备线下门店[1] - 挪威品牌Norrøna与滔搏合作二度入华,冰岛品牌66°North正与中国零售商谈判进入计划[1] - 已入华品牌如Fjällräven、Helly Hansen等持续加大投入[1] - 北欧品牌共同特点:高端定位、自然/科技/专业性能产品、谨慎营销和渠道扩张[1] 北欧品牌的产品策略 - 产品强调"性能为王",围绕专业、时尚、环保三大关键词[4] - 专业性体现在防风防水、保暖锁温技术,如Norrøna的自研抗撕裂技术适应8000米极端环境[4] - 轻便设计是标配,Nordisk推出全球最轻帐篷、睡袋和羽绒服[5] - 设计突出北欧元素:自然风格(Nordisk)、潮流配色(Norrøna)、极简主义(Haglöfs)[7][9] - 环保理念贯穿产品,使用回收材料并推广循环利用,如66°North提供免费维修服务[11] 北欧品牌的营销策略 - 维持"高冷人设",较少使用明星代言,侧重社交媒体营销和线下活动[14] - Helly Hansen签约王一博后小红书互动量环比增长2078.81%,品牌贡献度达72.96%[15] - 通过赞助极限赛事和专业运动队巩固形象,如66°North为冰岛国家救援队提供装备[17] - 营销注重历史传承故事,如Haglöfs保留创始人首批背包和工作间[17] 北欧品牌的渠道策略 - 依赖本土头部代理商如滔搏、三夫户外、宝胜国际进行扩张[19] - 三夫户外代理多个北欧品牌,与klattermusen成立合资公司后2023年上半年中国市场销售同比大涨近300%[19] - 不同品牌获得代理资源差异:Norrøna获滔搏"一条龙"服务,soar等品牌以线上为主[24] - 三夫户外侧重渠道服务,品牌方主导营销和用户运营[25] 北欧品牌的集团优势与挑战 - 形成"北欧品牌=高端户外"的消费者心智,单个品牌声量有限但组团效应显著[23] - 挑战包括:代理资源分散风险、产品同质化加剧、本土品牌崛起[24][26][27] - 本土品牌如探路者、骆驼产品均价涨幅达25%-65%,安踏收购狼爪增强竞争力[27] - 中国户外运动市场持续增长,但竞争环境日趋复杂,北欧品牌先发优势面临考验[29]
户外品牌“围攻”珠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4 02:48
行业概况 - 2024年全球户外装备市场规模达260亿美元,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5.83% [2] - 2024年中国户外用品行业市场规模达2150亿元,2026年预计增长至2700亿元 [2] - 2024年1-4月户外鞋服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近50%,户外运动爱好者年均消费在2000-5000元区间 [10] - 徒步相关搜索量同比增幅近100%,笔记攻略数增幅超190%,"徒步一日游"等关键词增幅超400% [10] 品牌营销策略 - 珠峰成为户外品牌关键赛场,通过登顶验证装备可靠性和技术壁垒,建立专业度强认知 [1][5] - 骆驼、凯乐石、拓路者、波司登等品牌通过赞助登山队或运动员登顶珠峰进行营销植入 [5] - 国际高端户外品牌如猛犸象、巴塔哥尼亚、攀山鼠加速进入中国市场,滔搏与挪威Norrøna达成战略合作 [6] 产品与市场趋势 - 行业呈现"专业户外"向"轻户外"转型趋势,城市户外服装逐渐成为通勤标配 [9] - 奥索卡等品牌从专业登山装备转向开发城市性户外和郊游性户外产品,瞄准泛户外市场 [8][10] - 近九成户外运动爱好者每月参与活动,每周运动3-6小时人群占比最高,显示户外运动生活化趋势 [9] 行业竞争与挑战 - 珠峰营销同质化现象严重,专家建议品牌需明确定位和客群,避免盲目跟风 [6] - 国际品牌凭借多年沉淀拥有稳定用户圈层,国内品牌需通过差异化发展建立长期竞争力 [10] - 专业户外与轻户外之间存在技术共享机会,品牌可通过硬核认证赋能全品类产品线 [9]
1.4亿钓鱼佬,每年狂烧500亿!谁在赚“情绪税”?
新消费智库· 2025-08-01 13:03
钓鱼行业趋势 - 中国活跃钓鱼人群达1.4亿人,年均垂钓4次以上[5] - 钓鱼装备市场规模从2018年234亿元增长至2024年338亿元,复合增长率7.3%[21] - 25-44岁中青年占比达46%,成为钓鱼主力人群[39] 消费行为转变 - 钓鱼从传统休闲活动转变为年轻人情绪解压方式,装备购买成为"情绪充值"行为[4] - 社交平台推动钓鱼内容爆发,形成"装备讨论-经验分享-商品销售"完整闭环[7][14] - 消费者更注重装备性能与场景适配性,单次垂钓需准备10件以上装备[26] 乐欣户外业务分析 - 全球市场份额达23.1%,中国市场份额28.4%,高端市场领先[23] - 产品覆盖9000个SKU,能满足10件必备装备中的80%[26][38] - 代工业务占比超90%,客户包括迪卡侬、Rapala等国际品牌[23][40] 产品研发策略 - 针对不同场景开发专用装备:淡水钓注重舒适性,海钓强调防腐蚀,冰钓需防冻性能[26][32] - 推出"绝代宗师·大漆"系列融入传统元素,满足年轻群体时尚需求[38] - 产品设计强调人体工学和便携性,如可调节钓鱼椅、快速组装支架等[26][32] 品牌发展路径 - 2017年收购英国品牌Solar Tackle,2024年销售额达4060万元,较2018年增长3倍[41] - 计划通过上市募资加强品牌推广,开发亚太市场新品牌[42] - 已入驻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通过行业展会接触国内消费者[43][47] 市场机会洞察 - 装备消费呈现"性能需求+情绪价值"双驱动特征[22][49] - 短视频平台成为钓具营销主阵地,网红同款带动销售[51] - 行业未来竞争核心在于对用户情绪的精准把握[52]
“动”察系列3之户外:运动场景的融合,户外行业的兴起
长江证券· 2025-08-01 09:12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看好丨维持 [11] 核心观点 - 中国户外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早期阶段,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双位数 [4] - 行业呈现高端品牌与性价比品牌共舞格局,始祖鸟等中高端品牌占据头部地位,同时电商渠道崛起骆驼等性价比品牌 [9] - 运动场景融合化趋势明显,休闲户外成为主要增长点 [9] - 中国户外渗透率(28%)显著低于发达国家(48-70%),成长空间广阔 [44]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经济水平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和休闲时间增加是户外运动发展的三大核心驱动力 [7] - 中国户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0.16%)远低于美国(1.76%),具备巨大发展潜力 [34] - 2020年后疫情催化户外行业再次起势,冬奥会进一步推动热度 [3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户外服装市场规模2024年达416亿元,近五年CAGR为23% [51] - 预计2024-2029年户外运动市场规模CAGR将保持16% [51] - 美国户外运动服市场规模2024年为89亿美元(约637亿人民币),日本为1731亿日元(约82亿人民币) [51] 竞争格局 - 中国户外服装CR5集中度达39.2%,显著高于女装(7.6%)等品类 [63] - 始祖鸟中国区年流水达65亿元,迪桑特约70亿元,可隆约30亿元 [73] - 骆驼冲锋衣2023年全网销量第一,天猫双十一连续两年位居户外品牌榜首 [95] 产品趋势 - 专业户外品牌向休闲场景延伸,始祖鸟通过商务系列实现客群破圈 [79] - 电商品牌注重时尚设计+性价比,骆驼冲锋衣平均售价仅496元,显著低于国际品牌 [100] - 线上消费者66%购买冲锋衣用于日常穿搭,仅16%用于硬核户外运动 [107]
火了就涨价的国产平替,膨胀起来了
投中网· 2025-08-01 06:38
户外行业资本动态 - 专业户外品牌SURPINE松野湃完成数千万级Pre-A轮融资 由杭州解百消费基金领投 该品牌以运动体感科技为核心 从滑雪贴身层切入市场[5] - 本土户外品牌Pelliot伯希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拟以"中国高性能户外第一股"身份上市 腾讯持股10.7%为其IPO估值28亿元背书[5] - 2022-2024年Pelliot伯希和营收从3.79亿飙升至17.66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115.86% 冲锋衣累计销量380万件 贡献超80%收入[5] 行业格局与品牌梯队 - 安踏系年营收破千亿(安踏708.26亿+亚玛芬体育372.6亿) 通过收购始祖鸟 萨洛蒙 可隆 迪桑特等专业户外品牌实现扩张[6] - 始祖鸟全球销售额21.9亿美元(约156.82亿人币) 中国区营收同比增长53% 萨洛蒙鞋类产品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 整体收入超13亿美元(约93亿人币)[6] - 品牌梯队划分:始祖鸟/萨洛蒙/北面为第一梯队 伯希和/凯乐石/探路者/蕉下等本土技术品牌为第二梯队 骆驼/迪卡侬等国民品牌为第三梯队[6] 市场环境与增长驱动 - 2021年底中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达4亿人 登山/攀岩等细分领域参与人次约4.5亿[7] - 2022年中国户外运动市场规模2480亿元 同比增长15.8% 预计2025年突破4000亿元[7] - 户外运动突破专业圈层 成为大众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 精致露营/城市骑行/登山徒步等场景迅速普及[7] 本土品牌技术亮点 - 凯乐石:FILTERTEC®防水膜 钛防晒UPF100+技术[11] - 伯希和:整合POLARTEC/eVent等国际技术 DERMIZAX防水面料[11] - 探路者:北斗卫星定位救生衣(精度±3米) TiEF PRO极地防护膜[11] - 牧高笛:光伏帐篷+储能系统(日发电量2kW·h)[11] - 黑冰:中国首个IDFB认证鹅绒品牌 拒水鸭绒技术[11] 营销与成本压力 - 伯希和广告及推广费用从2022年6871万元飙升至2024年3.59亿元 占营收比例超20%[15] - 蕉下2019-2021年营销开支从1.25亿元激增至11.04亿元 占营收比例从32%升至46% 三年间两度分别亏损0.23亿/54.73亿元[15] - 一线明星代言费用约1500万元 配套媒介宣传预算需1亿元左右[14] 本土品牌发展策略 - TOP30国产品牌近一年均价同比上涨25%-65% 通过提价摆脱平替标签[19] - 骆驼自建50万平米产研中心 自产冲锋衣可降低10%成本[23] - 中国式户外走向轻量化和可玩性高的发展路径 强调设计风格与时尚创新[23] - 行业渗透率仅2%(美国55% 欧洲62%) 市场留有足够想象空间[21]
探路者:合作研发下肢外骨骼产品主要应用于高强度户外运动及特殊人群辅助
北京商报· 2025-07-31 13:19
产品研发进展 - 公司合作研发的下肢外骨骼产品基于人因工效学设计 集成多模态传感器与智能算法 [1] - 产品能自动识别用户运动状态并切换助力模式 提供安全舒适的助力体验 [1] - 产品主要应用于高强度户外运动及特殊人群辅助场景 [1] 技术发展策略 - 公司将不断探索和集成更先进的安全科技 [1] - 公司致力于为户外爱好者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1]
探路者:合作研发的下肢外骨骼产品主要应用于高强度户外运动及特殊人群辅助
证券日报· 2025-07-31 10:40
产品研发进展 - 公司合作研发的下肢外骨骼产品基于人因功效学设计 集成多模态传感器与智能算法 [2] - 产品可自动识别用户运动状态并切换助力模式 提供安全舒适的助力体验 [2] - 产品主要应用于高强度户外运动及特殊人群辅助场景 [2] 技术发展路径 - 公司将不断探索和集成更先进的安全科技 [2] - 致力于为户外爱好者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2]
太力科技:暂未与雅江集团建立户外用品合作
证券日报· 2025-07-31 10:40
公司业务动态 - 公司暂未与雅江集团建立户外用品合作关系 [2] - 公司户外产品自2022年起陆续推出 包括无骨充气帐篷 充气沙发 充气床垫 户外桌椅 天幕等品类 [2] - 产品应用场景多元 公司将持续关注市场机会并扩大市场份额 [2] 产品线布局 - 户外产品线涵盖充气类装备及户外家具 品类丰富 [2] - 充气类产品包括帐篷 沙发 床垫 非充气类包括桌椅及天幕 [2]
太力科技(301595.SZ):暂未与雅江集团建立户外用品合作
格隆汇· 2025-07-31 07:19
公司业务动态 - 公司明确表示暂未与雅江集团建立户外用品合作关系 [1] - 公司户外产品线自2022年起陆续推出 涵盖无骨充气帐篷、充气沙发、充气床垫、户外桌椅及天幕等多品类 [1] - 户外产品应用场景呈现多元化特征 公司将持续关注市场机会以扩大市场份额 [1]
中产“三宝”,集体退潮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7-31 04:49
核心观点 - 中产消费偏好快速轮换导致户外运动行业从繁荣到降温的周期性变化 [4][12][19] - 行业供需失衡引发价格战和库存压力,部分企业面临倒闭或转型 [14][15][21] - 消费降级趋势下,高单价户外运动被性价比更高的活动替代 [22][26] 行业趋势分析 户外运动消费变迁 - 2023年千元以上自行车产量同比增长15.1%,但二手市场价格腰斩 [5][14] - 2023年11月滑雪门票订单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209%,2024年元旦冰雪旅游热度环比上涨216% [6] - 预计2025年户外运动营地核心市场规模超2900亿元,较2019年增长超13倍 [19] 企业经营现状 - 自行车企业数量达348.2万家,2023年新增148万家(+110.6%),崔克部分车型降价50% [14] - 滑雪品牌销量下滑30%-50%,部分开始清仓 [15] - 露营营地获客成本飙升,直播销售额从50万降至5000-3万 [21] 典型案例 滑雪产业 - 崇礼雪场从4家增至8家,但2023-2024雪季部分雪具店日营业额仅60元 [15] - 日本北海道中文教练日薪从8万日元降至3万日元 [18] - 广州融创计划建设21个室内滑雪场 [8] 品牌表现 - 始祖鸟限定冲锋衣价格从2万元回落至8500元 [12] - Lululemon入驻奥莱并打5-7折,股价创五年新低 [12] - 新晋运动品牌萨洛蒙/昂跑/Hoka替代传统中产三宝 [10] 消费行为转变 - 滑雪装备更新频率从每年更换变为滞销 [26] - 徒步登山等低成本活动替代高消费运动 [25][28] - 平台优惠券使用率显著提升 [23] 行业深层问题 - 文旅行业经营天数受限(如武汉露营仅100天/年有效经营) [27] - 非标准化服务导致内容更新压力大(需每季度创新) [28] - 土地性质等合规风险被忽视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