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边境特色村寨游 画牛摸鱼篝火打跳嗨不停
央视网· 2025-07-24 19:54
旅游发展 - 马关县腊科村凭借传统四合院和土掌房等古朴建筑风格吸引游客,村落环境与青石板古道相映成趣 [1] - 219国道沿线游客因"中国传统古村落"标识好奇到访,体验国际文化与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合 [3] - 游客反馈村落空气清新、植被茂密,参与摸鱼活动获得童年乐趣,单次活动捕获七八条鱼 [3] - 越南游客通过护照和航班便捷入境,参与当地旅游活动 [3] 区域经济 - 马关县与越南4个县接壤,边境线长91公里,跨境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中越游客 [5] - 上半年接待游客17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5亿元 [6] - 村民通过销售火腿、腊肉等特产及提供牛车服务增加收入,生活水平提升 [6] 政策与规划 - 当地政府以"山水田园"为目标,通过文化活态传承和跨境节庆活动(如民歌会、火把节)提升游客体验 [8] - 旅游产业带动千余户边民就业,实现"边民富、边关美"的愿景 [8]
优葡萄产业,打造 “甜蜜经济” ——重大学子调研武隆高山刺葡萄产业振兴实践
中国食品网· 2025-07-24 11:27
公司概况 - 公司名称重庆市武隆区梓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营高山刺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 [1] - 葡萄种植采用仿野生技术,严格遵循有机绿色标准,育苗前期仅施波尔多液,2019年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 [1] - 庄园位于重庆市武隆区桐梓镇桐梓村,为重庆市规模最大的葡萄种植庄园,核心品种为本土晚熟葡萄,果实皮厚色紫黑,富含花青素和白藜芦醇 [1] 产品与销售 - 主要产品包括鲜食葡萄及"天边红葡"干红系列葡萄酒、白兰地,年销售额超150万元 [4] - 销售渠道以线上为主,通过抖音、朋友圈精准推广,采摘旺季单视频最高播放量超2万次,物流可实现次日达重庆主城及周边 [4] - 结合旅游开发采摘体验区,国庆长假期间吸引市民近郊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融合 [4] 生产与技术 - 酿造工艺涵盖采摘、分选、压榨、发酵、陈酿、装瓶全流程,严格控温控湿以保留原始风味 [4] - 计划在种植区实现大棚覆盖,减少降雨对葡萄生长的影响以保障产量 [5] 发展战略 - 通过重庆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提升品牌认可度 [5] - 延伸葡萄酒深加工产业链,打造"休闲住宿+基地采摘+葡萄酒制作体验园"一体化酒庄,为重庆市首座庄园式刺葡萄酒庄 [4][5] - 以葡萄产业带动农旅融合,促进周边农民共同富裕 [5] 行业模式 - 武隆区桐梓镇通过绿色农业推动绿色旅游,形成"产业+生态+人才"协同的乡村振兴模式 [5] - 乡镇企业发展方向注重特色产业深加工与文旅结合,强化品牌建设与产业链延伸 [5]
铁岗红了!广东新业态首个“小红村”(铁岗村)培育计划正式启动
南方农村报· 2025-07-24 10:31
乡村振兴创新模式 - 铁岗村成为广东新业态首个"小红村"培育试点,通过"媒体+"模式激活乡村活力,打破传统乡村运营与社交媒体的壁垒 [1][6][7] - 项目采用"政府引导+央企助力+民企运营+群众参与"的创新开发模式,运用"五步法"改造农房外立面并盘活闲置资源 [14][15] - 铁岗村入选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第二批典型村,获省委书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子"高度评价 [13][17][18] 社交媒体赋能策略 - 小红书平台推出"小红村点亮计划",分阶段对铁岗村文旅、电商内容进行流量扶持,通过用户UGC内容盘活乡村文旅资产 [47][48][52] - 建立"铁岗小红村"官方账号作为品牌代言人,同步启动红薯达人"铁岗行"活动,以真实用户笔记重构乡村叙事 [41][42][43] - 平台将发挥数字能力促进乡村文旅发展,实现"内容传播—体验消费—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 [21][22][51] 产业融合发展 - 打造"古村屋顶叹咖"打卡地标和全省首家乡村屋顶咖啡项目,构建农文旅融合新业态 [15][16] - 成立"铁岗宝藏主理人学院"系统性培养本土新媒体人才,并启动主理人培育计划 [64][67][68] - 建设"小红村超市·铁岗站"线上线下平台,缩短农产品流通链条,形成"产、文、旅、销"深度融合模式 [72][73][76] 区域合作与品牌建设 - 与潮州玉瑶山庄、铁岗文旅公司及"真乡"平台达成战略合作,推动农文旅数字化转型和资源共享 [88][89][93] - 通过建IP、打品牌、重营销等系统性策略,打造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板案例 [56][57][61] - 项目获得肇庆市、高要区、金渡镇三级政府全力支持,被列为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的创新举措 [26][27][28]
(活力中国调研行)青海东部小村观“花海”走“花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7-23 10:54
核心观点 - 青海省乡村旅游通过花海观光和油菜产业链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带动 形成"农旅融合"发展模式 [1][3][4][6][7] 边麻沟花海景区运营 - 景区位于青海省大通县朔北藏族乡 海拔2700米 距离县城14公里 为多民族聚居村 [1] - 设置固定岗位近120个 临时工日均50人左右 带动本乡及周边乡镇村民就近就业 [1] - 村民月收入达4000元 景区内开设近六十家特色农家乐 餐厅 民宿 [1][3] - 2024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两万元 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 半数以上村民在县城购房 [4] 门源县油菜产业链 - 门源县为全国最大北方小油菜种植区 种植面积达50万亩 采用有机肥和机械化种植 [4][6] - 青海香满金门源公司年产菜籽油1000吨左右 采用线下实体与线上直播结合的销售模式 [7] - 公司累计带动门源县四个乡镇266户789人就业增收 形成全产业链模式 [6][7] 乡村旅游发展成效 - 大通县乡村旅游带动全县10%以上就业增长 实现从旺季游到全时全域旅游转型 [4] - 景区探索沉浸式民族风演艺和文创产品 注重提供情感价值和文化内涵 [4] - 青海"青字号"农产品流向全国 门源菜籽油成为代表性产品 [7]
“沉睡”农房变创收“法宝”! 斗门“托”起村民致富梦 | 众说百千万⑦
南方农村报· 2025-07-23 02:06
"沉睡"农房变创 收"法宝"! 斗 门"托"起村民致富 梦 | 众说百千万 ⑦_南方+_南方 plus "不仅挣一份收 入,能教会来体验 的小朋友自己心里 也特别满足。"在 珠海市斗门区斗门 镇下洲村,村民赵 凤求将细长的青皮 竹篾穿梭缠绕,不 一会儿就编织出精 巧的果篮、灯罩, 吸引游客驻足挑 选。 年逾五旬的赵凤求 种了半辈子地,如 今在家门口当起编 织馆的"掌柜",改 变源于一场共谋的 乡村实验。 0:00 (珠海斗门区创新农房托管运营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当"掌柜",时长共3分51秒) 以盘活农房为切 口,下洲村组建珠 海市斗门印迹乡村 旅游开发有限公 司,将30余栋闲置 民居改造为炸货 铺、扎染坊、米饼 店等热门休闲去 处,打造"斗门印 象小镇"。自2023 年开业至今,累计 实现营收近700万 元,带动50多个村 民就业创业。前不 久,下洲村2025年 第一期分红大会 上,37名"屋主" 、 21名经营者共计分 得22万元。 斗门印象小镇非遗编织馆里,各色手工艺品吸引游客驻足挑选。 受访者供图 一栋栋焕新的古村 老屋,正是推 进"百县千镇万村 高质量发展工 程"以来,斗门区 创新农房托管运营 模式的 ...
城乡融合绘就巴渝乡村振兴画卷
经济日报· 2025-07-22 22:05
城乡融合发展 - 重庆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14%,居中西部第一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24∶1,脱贫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0605元,同比增长6.8% [1] - 巴南区城镇化率从2021年的83.9%上升至2024年的84.7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21年的2.01缩小至2024年的1.94 [3] - 重庆中心城区外区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1.5%,主城都市区与山区库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缩小至1.66∶1 [4] 要素双向流动 - 巴南区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城乡要素流动,取得重庆首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挂牌交易、首位城市人才落户乡村、首个农村权益退出试点等成果 [3] - 重庆健全城市工商资本和科技、人才下乡有序引导机制,实施"四进三回"行动,引导城市产业、技术、信息等优质要素向乡村流动 [4] - 巴南区盘活60多亩闲置土地,引入社会资本打造智慧种植基地,村集体每年增收20万元 [2] 产业振兴 - 重庆实施千亿元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优做精特色名优农副产品 [5] - 永川区黄瓜山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21年的2.48万元提高至2024年的3.01万元,年游客接待量超过80万人次 [6] - 重庆着力发展火锅食材、粮油加工、生态畜牧三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建设10条百亿元级产业链 [7] 农业科技创新 - 重庆组建7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16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成全球最大的家蚕基因库及全国最大的榨菜和柑橘资源圃 [7] - 累计取得农业科技成果1724项、转化377项,转化率达21.86%,转化金额超12亿元 [7] - 建成国家级平台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9个 [7] 农村三产融合 - 重庆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培育规上加工企业近900家,总产值超2600亿元 [8] - 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新业态,打造8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9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000多个休闲观光体验园 [8] 乡村建设 - 重庆累计建设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3500多个 [9] - 行政村通硬化路达100%,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100%,自来水普及率超9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7.8% [10] -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100%的行政村和99%以上的自然村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75% [10] 乡村治理 - 重庆构建完善党建统领"141"基层治理体系,在1031个镇街全覆盖建成基层治理中心指挥室,在1.1万个村社设立6.5万个网格 [10] - 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6个、示范村60个 [10]
(乡村行·看振兴)三峡夷陵移民村之变:从“移居”到“宜居”
中国新闻网· 2025-07-22 13:50
核心观点 - 三峡夷陵移民村通过政策资金扶持绿色低碳产业 实现从传统农业向农旅融合转型 移民收入显著提升[1][10] 产业升级与基础设施 - 小溪口村铺设灌溉管网2万米 修轨道运输系统4000米 大幅降低柑橘管护运输成本[8] - 落佛村建设生态立体茶园1100亩 配套旅游设施和民宿改造 年产值达1500万元[2][6] - 夷陵区累计实施141个三峡后续项目 落实专项资金14.54亿元 其中136个项目已完工[10] 农业经济成效 - 柑橘产业种植面积超20万亩 坝库区人均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30%以上[8] - 杜远新家庭8亩橙园年收入30万元 并协助销售次果100万斤[7] - 农旅融合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 形成"三峡茶谷""百里茶廊"等特色线路[9] 就业与收入增长 - 许家冲村发展38家文旅企业 提供200多个岗位 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9] - 移民收入实现十年翻番 通过非遗绣坊、茶叶合作社等实现家门口就业[8][9] - 轨道运输系统使柑橘运输效率提升至5分钟/车 成本结构显著优化[7]
2025年广东省乡村旅游消费趋势报告-广东省乡村旅游协会三颗葱
搜狐财经· 2025-07-22 06:52
2024年,广东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1亿人次,占全省总旅游接待人次的58.6%;乡村旅游收入达3798.7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34.5%,增速22.5%,高于 整体旅游收入增速。2025年1-6月,游客接待总人次和消费均居全国第一,但乡村旅游人均消费745元,低于全省游客人均水平。 乡村旅游意义重大,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汕尾游客同比增长160.3%;吸引城市人才与资本,如塱头村年接待超96万人次;推动全域旅游联动、产业升 级、文化传承、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 消费呈现四大特征:空间上,以省内本地自驾游为主,珠三角城市3小时车程周边游热门,省内客源消费贡献率60.2%;时间上,1-2天短途游为主,法定长 假跨省游比例激增;面临国内外旅游目的地竞争;人群上,19-35岁青年是主力,占比64.8%,"新中年"注重品质与家庭,银发群体错峰深度游。 六大消费趋势显著:吸引物方面,温泉旅游收入全国领先,非遗民俗游、滨海旅游热度高,乡村户外运动增长;餐饮上,游客看重评分,小炒黄牛肉等菜品 热门;住宿围绕景点选择,珠海长隆等成搜索热点;休娱向沉浸式体验和社交互动转型,夜间经济、社交型活动受捧;旅居上,数字游民带动乡村旅 ...
海南新增12个五椰级、四椰级乡村旅游点
海南日报· 2025-07-22 01:59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椰级乡村旅游点316个 海南日报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惠 实习生 劳兰婷)近日,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公布 2025年海南省椰级乡村旅游点评定结果,我省新增12个五椰级、四椰级乡村旅游点。截至目前,海南共 有椰级乡村旅游点316个,其中五椰级58个、四椰级56个、三椰级126个、二椰级和一椰级76个。 新增的6个五椰级乡村旅游点,分别是五指山市南圣镇水云居(文化农场)、屯昌县坡心镇凡迪农场 (关朗村)、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黎万村云上牛岭乡村旅游点(黎万村)、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莺歌渔 梦海乐园乡村旅游点、海口市秀英区西秀镇荣山寮(荣山寮村)、文昌市潭牛镇大庙村吾乡乡村旅游点(大 庙村)。 新增的6个四椰级乡村旅游点,分别是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龙桥动漫村(昌学村)、定安县岭口镇爱 情树乡村旅游点(皇坡村)、三亚市天涯区西岛美丽渔村乡村旅游点、澄迈县永发镇博厚古村共享农庄(卜 厚村)、临高县多文镇红旗田园(敦灵村)、三亚市吉阳区亚龙共享农庄(南丁村)。 据了解,海南的乡村旅游点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一椰级、二椰级、三椰级、四椰级和五 椰级。拟申报评定的乡村旅游点由申报主体提出申请,按 ...
“赛事经济”打造乡村文旅消费新场景 人气持续攀升
生态资源与体育旅游融合 - 庐山西海风景区依托8000余座岛屿和80%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势打造水上运动基地[2] - 国家一级水质标准为帆船、桨板、艺术滑水等水上项目提供优质场地[2] - 江西省滑水运动队长期驻训形成专业运动场景与游客体验的协同效应[2] 体育赛事驱动文旅升级 - 公司通过"体育+旅游"模式建成现代化体育运动综合体,涵盖匹克球、壁球等小众项目[3] - 2023年上半年举办20余场赛事带动30万观赛旅游人次,形成"跟着赛事去旅行"新消费趋势[3] - 高端赛事落地显著提升区域关注度,专业选手与观众流量双重汇聚[3] 产业链与经济效益 - 赛事服务需求创造周边乡镇就业岗位,带动民宿、农家乐等配套产业[4] - 2023年1-6月接待游客482.86万人次,同比增长42.86%[4] - 暑期文旅专题活动持续推高旅游热度,形成季节性消费高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