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本市场
icon
搜索文档
21现场|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成立!与会专家:建立国际级交流平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7 13:50
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成立 - 中国资本市场学会于7月26日在上海成立 标志着资本市场拥有官方顶级"思想库"和"智囊团" [2] - 学会由证监会 民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揭牌 主要负责人包括证监会主席吴清担任会长 副主席李超任执行副会长 [3] - 挂牌仪式在中国证券博物馆举行 现场反响热烈 [4] 直接融资发展现状与作用 - 截至2022年直接融资规模超100万亿元人民币 占社会融资比例超30% [5] - 资本市场将在国家经济大局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5] - 直接融资可打通资本 科技与实体经济的链条 解决科技创新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5] 学会定位与职能 - 定位为全国性非营利社团组织 凝聚金融机构 上市公司 高校及监管机构研究力量 [6] - 核心职能包括加强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学术研究 为决策建言献策 [6] - 促进学术界 业界与政策制定者交流 搭建国内外资本市场沟通平台 [6][7] 监管层政策导向 - 证监会主席吴清强调资本市场研究重要性 将创办学术期刊《资本市场研究》 [8][9] - 研究重点包括人工智能在资本市场的应用 提升监管效能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9] - 特别强调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 坚持"零容忍"监管原则 [9]
重磅会议召开!事关资本市场
证券时报· 2025-07-27 02:52
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成立大会 - 中国资本市场学会于7月26日在上海成立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当选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副主席李超当选执行副会长 [1] - 会议表决通过《中国资本市场学会章程》 设立7个专业委员会包括宏观与产业 市场稳定与风险防控 创新发展等 [1] - 学会成立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关键举措 旨在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 [1] 学会职能与目标 - 学会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 资本市场前沿领域和监管问题 打造高水平研究阵地 [2] - 计划建设数字化交流平台 创办学术刊物 构建专家库 建立重点研究基地以凝聚行业共识 [2] - 发挥会员专业优势 联合高校与行业力量 建设咨政建言权威平台 [2] - 推动国际金融治理标准制定 为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提供支撑 [2] 会员工作要求 - 会员需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 打通"最后一公里" [2] - 要求会员协作交流 坚持"开门办学会" 增强与中小投资者互动 提升资本市场叙事影响力 [2] - 会员需遵守章程 履行义务 维护学会及资本市场声誉 [2] 会议其他安排 - 举行学会挂牌仪式和专业委员会主任 副主任委员聘任仪式 [3]
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圆满召开
证监会发布· 2025-07-27 02:21
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成立 - 中国资本市场学会于2025年7月26日在上海成立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当选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副主席李超当选执行副会长 [2] - 会议表决通过《中国资本市场学会章程》 设立7个专业委员会包括宏观与产业 市场稳定与风险防控 创新发展等 [2] - 成立学会是落实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部署的关键举措 旨在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2] 学会职能与目标 - 学会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 资本市场前沿领域和监管问题 打造研究阵地 [3] - 计划建设数字化研究平台 创办学术刊物 举办年会 构建专家库和重点研究基地 [3] - 发挥会员专业优势 联合高校与行业专家 建设咨政建言权威平台 [3] - 在国际金融治理中提供中国智慧 支持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3] 会员工作要求 - 会员需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 打通"最后一公里" [3] - 强调团结协作 坚持"开门办学会" 增强与中小投资者互动 [3] - 要求会员遵守章程 履行义务 维护学会和资本市场声誉 [3] 会议其他安排 - 举行学会挂牌仪式和专业委员会主任 副主任委员聘任仪式 [4]
全力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 精准防控重点领域风险
上海证券报· 2025-07-25 18:29
资本市场改革与监管 - 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落实"并购六条"和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严防利益输送和财务造假 [1] - 培育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畅通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循环 [1] - 提升监管执法效能,打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突出打大、打恶、打重点,强化监管协同和科技监管能力 [1] 风险防控与开放 - 统筹化解房企债券违约风险,支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和市场化转型 [1] - 打击私募违法违规和非法证券期货活动 [1] - 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完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布局,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协同发展,拓展跨境合作 [1] 监管机构自身建设 -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巩固中央巡视整改成效,强化政治意识和担当 [2] - 深化作风建设,整治重点问题,完善"过紧日子"制度,改进监管服务,纠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2] - 推进反腐败工作,深化证券发行审核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堵塞漏洞,加强公权力监督 [2] -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激励担当作为,锻造"三个过硬"监管铁军 [2]
深圳:预计年内将有包括“在港上市的大湾区企业回深交所上市”等一系列改革成果落地
快讯· 2025-07-22 06:26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进展 - 深圳相关部门与中央部委加强沟通 全面梳理粤港澳大湾区上市企业情况并了解企业诉求 [1] - 主管部门与中国证监会相关司局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 支持深圳综合改革 [1] - 预计年内将有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政策规定回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1] - 后续将积极调研收集企业诉求 培育优质上市后备资源 深化资本市场协同合作 [1] 资本市场改革成果 - 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有望年内回归深交所上市 [1]
行业ETF风向标丨互联网龙头持续反弹,中概互联网ETF半日成交达23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7-16 05:36
中概互联网ETF市场表现 - 中概互联网相关ETF半日涨幅显著,4只ETF涨幅超2%,其中中概互联网ETF(513050)半日成交23.23亿元[1] - 中概互联网ETF(159607)涨幅2.46%,现价1.084元;中概互联ETF(159605)涨幅2.26%,现价1.087元,规模42.56亿份,半日成交4.78亿元[2] - 中概互联网ETF(513050)涨幅2.38%,现价1.42元,规模249.68亿份,半日成交23.23亿元[5] - 中概互联ETF(513220)涨幅2.1%,现价1.264元,规模2.27亿份,半日成交9114.04万元[7] 行业增长驱动因素 - 中国互联网行业处于数字化转型深化期,AI、云计算、智能汽车等新技术驱动增长,如腾讯云AI收入同比快速增长,阿里通义大模型落地电商与制造领域,小米智能汽车成为新增长点[2] - 消费复苏和全球化布局进一步打开行业市场空间[2] 指数构成与权重股 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 - 选取30家海外上市中国互联网企业,反映知名企业投资机会[3] - 权重股:腾讯控股(14.99%)、阿里巴巴-W(14.04%)、小米集团-W(12.58%)、美团-W(8.93%)、拼多多(8.28%)[4] 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 - 选取50只海外上市中国互联网公司证券,反映整体表现[5] - 权重股:腾讯控股(30.26%)、阿里巴巴-W(20.57%)、小米集团-W(10.58%)、美团-W(7.51%)、拼多多(6.96%)[6] 中证全球中国互联网指数 - 聚焦全球上市中国互联网龙头公司,体现"强者恒强"趋势,成份股集中度高且基本面良好[7] - 权重股:腾讯控股(14.95%)、小米集团-W(14.02%)、阿里巴巴-W(14.00%)、美团-W(9.95%)、拼多多(9.23%)[8]
江小涓最新演讲全文:科技和金融“双向赋能”正当时
贝壳财经· 2025-07-14 01:04
金融与科技双向赋能 - CVC在科技创新领域扮演关键角色 大平台凭借数据优势 产业生态和投资能力成为科创投资重要生力军 [2] - 腾讯 阿里等平台对新创企业投资额已超过部分头部VC 在人工智能投资中CVC占据主导地位 [10] - 企业创投注重战略协同和产业链强化 与财务投资者不同 对资本市场依赖性较小 [11] 中国科技产业实力 - 中国研发投入按PPP计算已接近美国水平 且以企业为主导 科技创新底子厚实力强 [7] - 前沿大模型领域企业成为创新主力军 因需海量投入数据 算力和人才 [8] - 数字经济和AI产业全球影响力增强 吸引国际投资者 海外上市意愿提升 [13][16] 政府引导基金发展 - 政府引导基金总规模超1.5万亿元 全国设立超2000只 国有资金占比超75% [2][18] - 建议国资创投通过AI赋能提升技术和商业洞察力 并关注跟随市场化基金方向 [20] - 需平衡创新激励与风险约束 避免纵容不负责任的创新行为 [21] 资本市场竞争 - 全球交易所积极争取中国优质企业上市 国内资本市场需增强吸引力留住企业 [15][17] - 资本市场开放背景下 国内企业可有效引进国外资本并拓展海外投融资渠道 [14]
资本市场改革显效 各路资金投下信任票丨2025年中经济观察
证券时报· 2025-07-14 00:26
资本市场改革进展 - A股市场总市值突破百万亿元,常态化稳市机制不断健全,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明显提升 [1] - 深化科创板"1+6"改革、"并购六条"等政策落地,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市场体系和产品服务矩阵 [1] - 投资端改革发力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养老金、保险资金扩大投资范围,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 [3] 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 - 市值超千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中科技企业占比达27%,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领域形成集聚效应 [2] - 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超140单,是去年同期的2倍,产业并购积极性提高 [2] - 科创债市场规模已过万亿元,"债股联动"机制为科创企业拓宽融资来源 [2] 外资参与与对外开放 - 外资通过QFII、沪深股通持有A股流通市值稳定在3万亿元左右,外资机构密集调研A股上市公司 [4] - 中国科技行业突围、政策环境稳定和资本市场生态改善增强外资信心 [4] - 资本市场持续优化跨境投融资渠道,未来中国资产对外资吸引力将进一步提升 [4]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要素向潜力领域高效集聚,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需求 [2] - 上市公司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实现业绩高速增长 [2] - 资本市场改革推动市场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 未来改革方向 - 以"两创板"改革为抓手推进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优化制度安排 [4] - 统筹推进投融资综合改革和投资者权益保护,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4] - 系统性、协同性改革将为实体经济输送更多养分,推动资本市场发展更强劲稳健 [5]
杨涛:做好科技金融要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新京报· 2025-07-12 07:19
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创新 - 当前科技金融发展重点不仅是增加产品规模,更需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实现突破 [1] - 创投行业作为科技金融主力军,虽积累多年经验但仍存在规模质量功能不足等问题,需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2] - 银行业需打造专营机构以探索适应科技金融需求的组织体系,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2] 银行业支持科创企业的痛点 - 科创企业生命周期不确定性高,不同阶段融资需求差异大,银行业需跨越周期建立全生命周期合作机制 [3] - 银行业需具备组织能力、人才能力、产品能力等六大能力,其中耐心能力和生态能力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 [3] - 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创需重新定位功能与重点,避免一哄而上 [3] 科技金融需求侧改革 - 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管理能力、金融资源运用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制约金融机构支持效率 [4] - 缺乏成熟标准的方法评估科技企业信用状况,全国范围内共识基础不足 [4] - 需通过保险、担保等外部风险分散机制增强科技企业有效金融需求 [4][5] 科技金融开放共赢生态 - 需优化区域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推动试验区经验互通和政策资源集中攻关 [6] - 在金融制度型开放背景下,跨境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源配置将带来合作红利并对冲技术脱钩风险 [6] - 需提高宏观和具体领域政策的协同性与一致性 [6] 未来科技金融发展趋势 - 中小科技企业普惠贷款、大中型科技企业并购融资、科创债券、AIC股权投资四大领域将快速发展 [7] - 金融支持科技需平衡风险容忍度,科技创新成功可能仅为小概率事件 [8] - 需从技术内在逻辑出发分析科技企业所需金融资源的类型、规模等特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