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搜索文档
从“靠山吃山”到“绿富同兴” 句容青山村绘就生态宜居新图景
镇江日报· 2025-08-03 23:29
生态治理转型 - 青山村从采矿导致的生态破坏成功转型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和"全国文明村镇",修复矿坑为千亩樱花林和景观林 [1][3] - 关停矿山企业并复绿采石宕口,将矿坑改造为2600亩樱花园与300亩景观林,积水低洼地变为小水库 [3] - 铺设6公里污水管网,完成800户家庭改厕,安装300盏路灯,设置76座垃圾房实现动态保洁 [3] 乡村治理模式 - 推行"文化共建积分制",成立8支志愿服务队年均开展活动150余次,文明家庭占比超80% [2] - 通过村民议事会(如千年银杏树下会议)推动民主决策,例如垃圾分类投放点选址 [2] - 建设法治长廊、防诈课堂,实施移风易俗新规,提升乡村文明水平 [2] 文旅产业发展 - 打造"研学+民宿+农旅"产业链,运营6家农家乐和3处精品民宿,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 [4] - 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2万元 [4] - 依托非遗"西岗酒药"和古戏台等文化设施,年均举办传统节庆、民俗展演250余场次 [2][4] 生态农业经济 - 稻鸭共作生态农场产出有机大米售价24元/公斤,供不应求 [3] - 利用鱼化石等资源吸引长三角研学团,激活沉睡文化资源 [3] - 投资250万元修复"青山八古"(如古戏台、古井),强化农耕文化展示 [4]
焦点访谈|世界屋脊上的民生答卷
央视网· 2025-08-03 13:20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发展成就 -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 [1] - 2019年底西藏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4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2.5%以上 [12] - 2024年西藏城镇新增就业5.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 嘎拉村乡村振兴案例 - 嘎拉村通过278亩野生桃树发展桃花节旅游,成为村集体最大收入来源 [3] - 2015年广东援藏队投入资金超千万元建设小康示范村,2017年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5] - 2024年嘎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2万元,全村总收入140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700万元 [9] - 村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包括桃花经济、采摘园、土地流转、种养殖和运输队等 [5] 四季吉祥村民生改善 - 2024年建成幸福驿站提供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65家日间照料中心覆盖西藏 [14] - 援藏产业园提供就业机会,村民扎西罗布从收银员晋升为后勤负责人 [16] - 政府提供创业资金扶持,扎西罗布爱人在镇上开设店铺经营多种业务 [18] 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升级 - 318国道带动嘎拉村旅游发展,形成"西藏桃花第一村"品牌 [3] - 运输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达瓦坚参通过村运输队获得稳定运输订单 [7] - 政府购买服务、公建民营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养老服务 [14]
行进中国丨乡村振兴看“湘”村
人民网· 2025-08-02 11:09
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 圣峰果业基地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综合营收突破2000万元,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和"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4] - 莲花镇三个千亩种植基地(爱格花卉、圣峰果业、龙洞园林)全年总产值超3000万元,带动就业超200人,近三年累计产量达8000公斤[4] - 茶亭镇2025年油菜花季吸引68万人次游客,带动农旅综合收入超4000万元,通过"花海+艺术+农创"模式成为长株潭都市圈"微度假"首选地[4][5] - 茶亭镇红薯粉加工非遗体验工坊年产值近千万元,推出"花田音乐会""汉服巡游"等沉浸式活动[5] 农业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 - 浏阳市葛家镇蔬菜基地采用"三层膜保温技术"使早春蔬菜上市提前一个月,智能灌溉系统实现102亩基地仅需5名工人管理[11] - 李世武合作社每年向长沙供应超100万公斤蔬菜,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通过互联网思维打造"小李蔬菜"品牌[11] - 望城区乔口镇蓝塘寺村乡村CEO杨海亮策划中秋灯塔游园会,2天活动吸引游客6万人次,为村民增收约40万元,获得1000万次播放流量[11][12] 基层治理创新 - 长沙县综治中心通过县、镇、村三级多元解纷模式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劳动纠纷调处成功率提升70%,时间缩短三分之二[7][9] - 夏铎铺镇通过"屋场恳谈会""民情分析会"分级议事制度解决村民用水问题,两个月内完成自来水工程[7] 青年人才返乡创业 - 00后李世武放弃城市高薪返乡接手合作社,引入现代营销与超市、电商平台合作[11] - 80后杨海亮利用文旅行业经验为蓝塘寺村设计"798"产品体系(7个核心产品、8个爆品、9条线路),计划打造康养生活社区[11][12]
行进中国|乡村振兴看“湘”村
人民网· 2025-08-02 04:27
农业产业化发展 - 圣峰果业基地引入"果园+旅游"模式,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综合营收突破2000万元,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和"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4] - 莲花镇发展林果花木种植业,培育特色品牌,三个千亩种植基地全年总产值超3000万元,带动就业超200人,近三年累计产量达8000公斤[5] - 茶亭镇油菜花海2025年吸引68万人次游客,带动农旅综合收入超4000万元,通过"花海+艺术+农创"模式成为长株潭都市圈"微度假"首选地[6] 乡村旅游创新模式 - 圣峰果业打造观光步道、亲子研学基地、特色民宿"风吟谷",形成综合旅游体验[4] - 茶亭镇推出"花田音乐会""汉服巡游"等活动,将红薯粉加工升级为非遗体验工坊,年产值近千万元[6] - 蓝塘寺村乡村CEO杨海亮策划中秋灯塔游园会,2天活动吸引游客6万人次,为村民增收约40万元,获得1000万次播放流量[17] 现代农业技术应用 - 浏阳葛家镇蔬菜大棚采用智能灌溉系统,技术员轻点屏幕即可完成5个片区的灌溉任务[1] - 00后创业者李世武采用"三层膜保温技术"使早春蔬菜提前一个月上市,引入智能灌溉系统使102亩基地仅需5名工人管理[15] 农产品品牌建设 - 莲花镇培育莲花甜桃、莲旺葡萄等特色品牌[5] - 李世武打造"小李蔬菜"品牌,与超市、电商平台、连锁餐厅建立合作关系,每年向长沙供应超100万公斤蔬菜[16] - 杨海亮提出打造"望城星乡村、灯塔蓝塘寺"品牌计划,对闲置农房进行改造,规划康养生活社区[17] 乡村治理创新 - 长沙县构建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多元解纷模式,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11] - 夏铎铺镇建立分级议事制度,通过"屋场恳谈会""民情碰头会""民情分析会"解决村民问题[10]
“雪域桃源”走出生态致富路
中国青年报· 2025-08-02 02:55
嘎拉村发展概况 - 嘎拉村位于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因春季上千株野桃花盛开成为"桃花村",是林芝市最佳赏花地及重要旅游景点 [1] -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嘎拉村,4年来该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民族团结上取得实效 [1] -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村民保护好自然美景,擦亮"桃花村"品牌 [1] 旅游产业发展 - 嘎拉村常住人口仅149人,年接待游客超11万人次,今年桃花节旅游收入达370万元 [1] - 2002年首届林芝桃花节在嘎拉村举办,2014年广东省援藏工作队投资4800万元打造"嘎拉桃花源"3A级景区 [2] - 村民以土地入股旅游合作社,政府投资1200万元硬化道路等基础设施 [2] - 桃花节升级为市级品牌,嘎拉村成为"桃花第一村" [2] 经济收入变化 - 过去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以伐木、放牧、种青稞为生 [2] - 2024年村经济总收入140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4.12万元,集体经济收入700余万元 [2] - 去年村民户均分红10多万元 [1]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 过去村民砍伐野桃树导致生态破坏,后依托1200多棵古桃树发展生态旅游 [2] - 设立"绿色银行"积分兑换超市,村民参与垃圾分类可兑换生活用品或享受金融服务优惠 [3] - 计划推动"桃花经济"向"四季经济"延伸,发展水果采摘园、冬季花田等 [2][3] 基础设施改善 - 林芝市实施农网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 [3] - 村道整洁,溪流清澈,藏式民居掩映苍翠群山间 [3] - 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景合一打造品牌 [2][3]
我省发布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可推广经验清单
新华日报· 2025-08-01 21:57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经验 -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第三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可推广经验清单 包含26项在产业发展 长效管护 文化保护 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经验 [1] -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聚焦打造特色产业 特色生态 特色文化 塑造田园风光 田园建筑 田园生活 推动乡村综合振兴 [1] 产业发展与富民增收 - 盐城市盐都区三湾村依托桃花缘家庭农场规模化种植黄桃 水蜜桃218亩 打造"桃醉湾"绿色品牌并推进有机认证 产值突破200万元 [1] - 沛县宋庄村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打造集红色教育 健康休闲 田园体验于一体的新都市田园综合体 村庄旅游总收入从2019年6.8万元增至2024年38.5万元 [1] - 昆山市红星村小泾依托黄桃特色产业 改造村集体闲置空房 建设黄桃展示馆 制作工作室 文玩集市等 提供乡村慢生活体验空间 [2] - 溧阳市前六村钟家以"葫芦文化"为特色 葫芦种植面积达300亩 发展创意农业 农产品加工及乡村旅游产业 带动50多人就业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024年4.2万元 [2] 闲置资源盘活与三产融合 - 南京市浦口区九华村山滕翻新改造闲置老旧农房 打造17个"莱斯共享小院" 重点发展特色民宿 农家餐饮 实践基地等三产融合项目 [2] 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 - 常州市新北区东桥村史陈家设立非遗工坊 举办节庆活动 传承非遗剪纸 堆花糕团等民间传统习俗技艺 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村庄旅游总收入从2020年零提升至2024年45万元 [2]
十部门发布实施方案 拓展农产品消费新空间(政策解读)
人民日报· 2025-07-31 21:57
农产品消费升级趋势 - 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转向品质化、个性化、功能化 新式茶饮、低脂奶酪、谷物能量棒等新兴品类崛起 [1] - 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 提出9方面23项具体举措 [1] 农产品供给优化 - 2024年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7.9% [2] - "十四五"期间新认证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3.6万个 较"十三五"末增长70% [2] - 2024年绿色食品销售额达6097.8亿元 年供应量超2亿吨 [2] - 工信部首批遴选哈尔滨红肠、郫县豆瓣等39个地方特色食品产业 推动精深加工转化 [2] 农产品流通体系 - 2024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5.8% [3] - 中国生鲜农产品年消费规模达10亿吨 冷链物流支撑"从产地到餐桌" [3] - "十四五"新增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库容9800万立方米 较"十三五"末翻倍 [3] - 农业农村部规划"十五五"期间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及预冷设施 [4] 消费场景创新 - 2024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近9000亿元 成为旅游业创新最活跃领域 [4] - 中国农民丰收节2024年举办3000多场活动 带动消费300多亿元 [4] - 2024年金秋消费季将开展"百名主播+千个乡村+万种产品"助农活动 [5]
花样避暑乡村版
河南日报· 2025-07-30 23:30
7月28日,林州市石板岩镇的太行大峡谷漂流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 记者 王铮 摄 7月23日,修武县西村乡金岭坡村云上院子民宿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 记者 王铮 摄 嵩县以陆浑湖为核心,构建起"一湖三环三组团"格局,全域旅游激活乡村振兴。 王铮 李卫超 摄 夏日炎炎,城市里热浪蒸腾,自带"天然空调房"的山乡却成了避暑胜地。栾川县高喊"21℃夏天·旅居在栾 川",焦作云台山溪降项目前排起蜿蜒长龙,登封市大金店镇袁桥村暑期民宿早被预订一空…… 当高温席卷城市,乡村里的"凉资源"正加速转化为"热经济",向游客敞开清凉怀抱,为夏日消费注入强劲动 力,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 本质 城乡需求的精准对接 乡村"凉经济"的爆发,本质是一场"城市需求"与"乡村供给"的精准对接。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显示,2025 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强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将较常年偏高0.5℃—1℃,高温日数明显增多,而乡村 拥有的山林、溪流等"天然降温系统",以及低密度的居住环境,恰好击中了城市居民的避暑痛点,"逃离城市 热岛"成为不少市民的选择。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设计",河南乡村将"凉资源"转化为核心吸引力,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
文旅融合焕新乡村图景
经济日报· 2025-07-30 22:17
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7.07亿,同比增长8.9%;总收入4120 亿元,同比增长5.6%。增势背后,是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带来的变化。农文旅深度融合正成为 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重要转化通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发展动能。 多年来,我国农文旅融合发展呈现量质齐升态势。我国目前已建成159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超 6万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全国15个乡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数量居全球 首位。上海市建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位874个,2024年接待游客2532.4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9.31 亿元,形成桃花节、菜花节等特色IP;甘肃省的迭部扎尕那村,完整紧密、自给自足、半农半牧、优势 互补的农林牧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粮经 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 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不过,一些问题依旧不容忽视 ...
山东兰陵:“乡创共同体”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30 12:23
这两个鲜活场景,正是兰陵县以"乡创共同体"模式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兰陵县立足资源 禀赋,积极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新途径,成功打造了全省首创的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共同体——乡创共同 体。这一创新模式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和沉睡资源,推动"三农"与人文、科技、生态等要素集成创 新,实现城乡资源有机融合和强镇兴村富民。 乡村振兴,关键在让农民受益。兰陵县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各类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农户 建立订单式、股份式、托管式合作关系,带动群众从事特色高效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电商、生 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在大仲村镇的文化产业园,周边村民不仅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收 入,还能在园区内从事非遗手工制作、旅游服务等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长城镇的"种养加"生态循环 和统筹"产供销"一体推进,则让群众直接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增收渠道持续拓宽。 兰陵县的"乡创共同体"建设不仅立足本地,更跳出县域谋发展。在上海市五角市场,由县供销社、驻沪 流动党员党委等多部门协同建设的兰陵(上海)乡创中心,仅用一个月时间便落地生根。展厅内,来自 山东16市的200余种优质农产品整齐陈列,成为兰陵与上海市场对接的重要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