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

搜索文档
铭普光磁拟购深圳ABB电动交通60%股权 出海渠道互补推进国际化进程
证券时报网· 2025-08-03 12:41
收购交易 - 公司拟以1.18亿元收购深圳ABB电动交通60%股权 交易完成后将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1] - 深圳ABB电动交通业务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 提供充电解决方案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 2024年近三分之二收入来自海外 [1] - 截至2025年3月31日 深圳ABB电动交通总资产7.23亿元 净资产2.69亿元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5422.77万元 净利润1712.46万元 [1] 战略协同 - 充电桩市场受政策、技术和需求驱动将高速扩张 公司与深圳ABB电动交通在供应链和渠道方面有协同效应 [2] - 充电桩需配置多组磁性元器件 市场规模与充电桩增量直接挂钩 公司核心业务为磁性元器件研发制造 [2] - 深圳ABB电动交通的海外渠道与公司出海战略互补 未来将在欧洲、东南亚等核心海外市场持续深耕 [2] 公司业绩 - 公司2025年上半年预计亏损6500万至8000万元 主要因行业需求波动和市场竞争加剧 [3] - 公司优化定价策略巩固市场份额 新布局产品线处于产能爬坡期 上半年行业淡季规模效益未释放 [3] - 公司正推进从To B向"To B+To C"战略转型 To C业务处于品牌建设和市场培育的关键投入期 [3]
铭普光磁拟购深圳ABB电动交通60%股权,作价1.18亿元
北京商报· 2025-08-03 10:19
收购交易概述 - 铭普光磁拟以约1.18亿元收购深圳ABB电动交通60%股权 交易完成后将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1] - 标的公司为ABB电动交通全球交流充电和中国直流充电业务主体 具备研发 生产 销售全链条能力 [1] - 标的公司客户覆盖70多个国家 提供硬件 软件及服务一体化充电解决方案 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近三分之二 [1] 业务协同性分析 - 充电桩单桩需配置多组磁性元器件 与铭普光磁核心业务磁性元器件研发制造形成直接产业协同 [2] - 标的公司海外渠道与铭普光磁出海战略互补 将共同拓展欧洲 东南亚等核心海外市场 [2] - 通过整合供应链与渠道资源 公司有望获取充电桩行业增量红利 [2] 国际化战略推进 - 本次收购符合公司国际化进程规划 通过标的公司现有海外网络加速全球化布局 [1][2] - 标的公司已服务ABB等国际客户 海外收入占比达66% 为铭普光磁提供成熟海外业务基础 [1]
机构:充电桩行业转向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07-31 03:49
充电基础设施增量数据 - 2025年1—6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28.2万个,同比上升99.2% [1] - 公共充电设施增量为51.7万个,同比增长30.6% [1] - 私人充电设施增量为276.5万个,同比上升120.8% [1] 充电桩市场发展趋势 - 充电桩市场由追求速度与规模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1] - 截至2025年5月,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中超过一半是交流桩,但其充电慢、体验差,难以适应公共充电需求 [1] 大功率超充发展前景 - 大功率超充推广应用有望加速,核心器件与整桩设备迎来升级 [1] - 大功率意味着高电压和大电流结合,对充电桩及其核心器件技术要求显著提高 [1] - 行业政策聚焦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政策驱动下大功率超充有望加速推广 [1]
特锐德:特来电平台目前接入的充电站主要是自主投建或者对外销售的充电设备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30 12:15
充电桩兼容性与平台接入策略 - 充电行业存在少数车企自建充电桩通用性差且兼容能力一般的问题 导致无法与其他品牌车企共用 [1] - 公司平台目前接入的充电站主要基于自主投建或对外销售的充电设备 [1] - 公司正在拓展接入第三方充电设备 但会经过谨慎且严格的筛选流程 [1]
盛弘股份(300693.SZ):目前在西藏墨脱县暂无已投入运营的充电桩项目
格隆汇· 2025-07-30 08:51
公司业务动态 - 盛弘股份目前在西藏墨脱县暂无已投入运营的充电桩项目 [1] - 西藏地区整体充电需求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 [1]
盛弘股份(300693.SZ):目前暂未涉足数据中心温控方面
格隆汇· 2025-07-30 08:45
液冷技术应用领域 - 液冷技术主要应用于储能系统散热及充电桩领域 [1] - 通过高效热管理方案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 [1] 储能领域应用 - 相关产品适配交直流一体系统 [1] - 可优化大型储能电站能效 [1] 充电领域应用 - 液冷技术有助于实现大功率超充场景下的快速补能需求 [1] 未涉足领域 - 目前暂未涉足数据中心温控方面 [1]
盛弘股份(300693.SZ):液冷技术主要应用于储能系统散热及充电桩领域
格隆汇· 2025-07-30 08:45
液冷技术应用领域 - 液冷技术主要应用于储能系统散热及充电桩领域 [1] - 通过高效热管理方案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 [1] 储能领域应用 - 相关产品适配交直流一体化系统 [1] - 可优化大型储能电站能效 [1] 充电领域应用 - 液冷技术有助于实现大功率超充场景下的快速补能需求 [1] 技术布局范围 - 目前暂未涉足数据中心温控方面 [1]
“疯狂”的赴港RWA
经济观察报· 2025-07-29 14:27
RWA概念与市场背景 - RWA指现实世界资产上链开展代币化融资交易,核心是将实体资产收益权以数字代币形式在区块链网络实现募资、交易与流转 [3] - 香港《稳定币条例草案》生效后,稳定币与RWA结合为内地资产赴港上链融资创造发展空间,民生证券报告指出该闭环生态或成Web3时代重要突破口 [4] - 协鑫能科、朗新集团已试水新能源RWA融资,近期文旅潮玩、房地产、光伏新能源、充电桩等领域企业也积极探讨赴港RWA可行性 [5][6] 行业应用与资产类型 - 房地产企业对RWA热情高涨,希望通过成熟商业地产项目租金收益上链融资以偿还贷款及降低债务压力 [7] - 赴港RWA资产集中于三类领域:存量类资产(如商业地产租金、基础设施使用权)、供应链金融资产(如央企国企应收账款)、绿色资产(如碳排放配额) [7] - 不同行业诉求差异明显:房地产/充电桩/光伏企业侧重改善现金流,文旅潮玩/消费品企业则希望通过RWA提升品牌年轻客群粘性 [11] 操作门槛与中介乱象 - 内地资产需满足规模超2亿元人民币、年收益分红超5%等条件才适合RWA,否则发行成本过高或缺乏投资者吸引力 [12] - 中介机构夸大RWA便利性,回避跨境合规、信息披露等核心问题,导致企业误判操作难度,前期辅导费可达百万元(含尽调30万、技术开发30万等) [14][15][16] - 部分中介缺乏实操经验,仅以"赚快钱"为目的,专业团队需在资产建模、法律适配、链上治理等环节提供实质性支持 [15] 合规挑战与解决方案 - 跨境资产结构需符合两地监管标准,避免"名义外迁、实质不合规",香港市场对信息披露透明度要求极高(如估值、兑付路径等) [17] - 企业需系统性评估法律结构、运营能力与技术支撑,重点解决KYC/AML监管差异、资产上链真实性验证、智能合约与法律执行衔接等问题 [21] - 专业机构建议企业建立独立RWA逻辑判断力,40%咨询工作聚焦合规操作建议,逐步引导企业理性看待可行性 [21][22]
“充电桩一哥”挚达科技三闯港交所 资产负债率超90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8 14:21
IPO申请与财务表现 - 公司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独家保荐人为申万宏源香港 [1] - 拟发行不超过约2062.71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 [1] - 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累计亏损3.36亿元 [1][3] - 报告期营收分别为6.97亿元、6.71亿元、5.93亿元和2.17亿元 [3] - 净亏损分别为2514.7万元、5811.6万元、2.36亿元和1707.8万元 [3] 市场地位与业务构成 - 按2022年~2024年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销量计,公司位居全球首位 [2] - 按同期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销售额计,公司位列全球第四 [2] - 在中国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销量及销售额均排名第一 [2] - 2025年一季度销售产品营收占比约2/3,服务营收占比约1/3 [3] - 建立了中国最大充电桩服务网络,覆盖全国超360个城市 [2] 客户与供应商结构 - 前五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从65.8%降至53.5% [3] - 最大单一客户贡献占比从38.3%降至17.0% [3] - 六家供应商同时是公司客户,购买充电桩用于售后用途 [4] 股东结构与融资情况 - 创始人黄志明及控股股东集团合计持股48.03% [5] - 中鼎股份持股7.72%,比亚迪持股3.55% [5] - E轮融资后上市前估值约29.5亿元 [5] - 比亚迪2022年入股后迅速成为第一大客户 [6] 财务指标与经营压力 - 毛利率从2022年20.4%降至2024年14.9% [3] - 平均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最长达到248天 [7]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 [7] - 资产负债率从82.2%升至900.3% [7] 海外扩张与募资用途 - 国内营收占比从98.1%降至87.9%,海外占比提升至12.1% [3] - 募投资金将用于海外扩张、研发、并购及营运资金 [8]
充电桩进社区 谁来负责安全问题?
北京商报· 2025-07-28 03:02
充电桩社区建设现状 - 国家发改委发文要求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 重点关注社区充电桩建设 [1] - 充电桩社区建设面临车位供给 安全保障 电力扩容 审批流程等问题 推高建桩成本 [1] 充电桩供需矛盾 -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充电桩总量168.1万根 较2019年增长37.9% [2] - 2020年车桩比约为3:1 呈现供不应求状态 [2] - 公共类充电桩80.7万根 其中35.94%被燃油车占用 20.65%出现故障 [3] - 新建居住社区要求100%固定车位预留充电桩建设安装条件 [2] 车位资源限制 - 小区车位紧张导致新能源车主面临"停车难"叠加"充电难"问题 [2] - 物业要求必须拥有车位所有权才能申请安装充电桩 [2] - 北京三环以内富余电容量少 老城区增容难度大 [6] 安全问题制约 - 新能源汽车火灾问题时有发生 成为物业和居民反对建桩原因 [4] - 老旧小区安装充电桩需签署火灾隐患责任书 居民多持反对态度 [5] - 热失控通常在满电状态发生 充电状态下加大热失控可能性 [5] 企业运营挑战 - 北京投建成本高于其他城市 高压投资较高 报装流程周期长 [6] - 增容费用高导致投资成本过大 [6] - 大部分充电采用"无序充电"方式 造成电网高峰负荷加剧 [6] 解决方案探索 - "有序充电"可通过主站控制策略调整充电时序或自动降功率 [6] - 通过有序充电解决容量问题 无场地小区可建共享大功率直流充电机 [7] - 建议电网公司统一配件标准 由充电桩运营商集中管理 [7] - 特来电推出"烧车险" 承诺充电过程中车辆烧毁赔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