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育种

搜索文档
5项成果入选“山东好成果”,31家院士工作站落地!泰安科技发展再提速
齐鲁晚报网· 2025-09-22 15:02
9月22日,泰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科技局党组书记、一级调研员李卫国介绍第三届"百名 专家泰安行"暨科技合作对接交流活动相关情况,市科技局相关负责同志回答记者提问。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三级调研员何青回答: 近年来,市科技局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系统开展科技赋能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强化企业创新 主体地位、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打造科技招才引智高地、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等五个方面的工 作,拉高标杆,勇挑大梁,努力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科技担当、作出科技贡献。一是科技 创新持续加力。山农大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重组省重点实验室15家,居全省第4 位;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总数达到3家。泰山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存证平台"等16个模块上线运行。首科 医谷泰安智慧康养医学概念验证中心落地运营,形成概念验证成果29项。上半年全市科技成果转化贷款 授信12.74亿元,备案10.36亿元,居全省第8位,同比增长74%,已实现连续8年增长。二是科技成果不 断涌现。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双十工程",立项51个项目,开发69个新产品,新建62条生产线。全市5项 成果入选"山东好成果"面向全省推广,居 ...
细节里的“和合与共”
新华网· 2025-08-25 02:13
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概况 - 上海合作组织已成为全球覆盖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合作组织[1] - 2024年途经上合组织国家的中欧班列达1.9万列 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货运量稳步上升[7] - 2024年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贸易额达8900亿美元 占中国外贸总额14.4%[13]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各类投资存量超1400亿美元 承包工程累计新签合同额超1万亿美元[13] 天津与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合作 - 2024年天津与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总额达895亿元 同比增长21.9%[14] - 截至2024年底天津累计对上合组织国家投资24.3亿美元[14] - 天津港集装箱航线总数超140条 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个港口保持航运贸易往来[5] - 2013年以来天津累计开行中欧班列7300余列 联通欧亚25个国家和地区[4] - 2024年上半年天津关区发运中欧班列365列 同比增长18.4%[4] 交通基础设施联通 - 天津港成为中欧班列重要始发站和连接上合组织国家与全球市场的重要枢纽[4] - 中吉乌铁路项目正式启动 多条交通走廊打通中亚国家出海通道[7] - 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承接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轻轨项目 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8] - 天津港深入开发中亚地区粮食、矿产品等特色货类 为班列提供回程货源[5] 能源与科技合作 - 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州建设500兆瓦光伏电站 一期已并网发电[10] - 项目全面建成后将每年提供超10亿度绿色电力 助力乌兹别克斯坦实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40%目标[11] - 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自2021年启动以来孵化百余家创新企业 推动20余个跨国项目落地 完成技术交易额超200亿元[21] - 卡西姆港燃煤电站运行7年多 为数百万巴基斯坦家庭供电 编制执行超百项技术管理标准[21] 农业技术合作 -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向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出口菜花种子 2024年预计出口量达11吨[19] - 团队培育的"津品66"成为多个国家主要引进品种 为当地农户提供增产增收解决方案[19] - 专业技术人员驻扎海外进行种植技术指导 与巴基斯坦多所大学开展远程教学合作[19] 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 - 天津在亚非欧23个国家建成24个鲁班工坊 累计开展学历教育2.7万人次 实施技能培训11万人次[27] - 巴基斯坦鲁班工坊为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输送本土化人才[24] - 天津医科大学与俄罗斯共建中俄恶性肿瘤骨转移癌联合研究中心 促进医学教育合作[29] 医疗健康合作 -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开展"防癌健康上合行"国际公益行动 为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700多位民众开展癌症筛查[30] - 常态化开设肿瘤临床国际培训班 前往哈萨克斯坦开展放疗技术培训[30] 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 天津博物馆展出哈萨克斯坦185件文物和复制品 展示丝绸之路文化遗存[34] - 天津外国语大学设立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 推动多国合拍动画作品和图书出版项目[36] - "上合之约·丝路津彩"文化市集促进青年学生文化交流 通过京剧、书法、茶道等展示中国文化[36]
11个“硬科技”项目同台竞技角逐大奖,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圆满收官
长江日报· 2025-08-23 02:30
大赛概况 - 2025年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于8月22日在武昌洪山礼堂举行 共有11个硬科技项目参赛 [1] - 大赛主题为"博聚楚天 共建支点" 由中共湖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 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 [2] - 赛事覆盖机器人与高端装备制造 预设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 新材料与石油化工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七大前沿领域 [2] 参赛规模与质量 - 大赛自4月启动以来共吸引1751名博士博士后参与 10位院士亲自带队参赛 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响应 [2] - 从全省412个高水平项目中选拔出11支团队晋级总决赛 [2] - 总决赛采用"路演+答辩"形式进行 院士专家评审团及创投机构代表参与严格评审 [4] 获奖项目与技术创新 - 华中科技大学团队的大型复杂构件吸附式移动加工装备项目获得特等奖 已开发出吸附式机器人 实现在超大型复杂构件曲面上钻孔打磨 核心指标超越国际同类产品 [2][4] - 华中农业大学团队的无肌间刺淡水鱼项目获得金奖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武昌鱼 草鱼 鲫鱼等无刺新品系 蛋白质 微量元素及鲜味氨基酸含量与普通多刺淡水鱼基本一致 [2][4] - 武汉工程大学团队的高端立体曲面电子器件共形微纳装联设备及工艺解决方案项目获得金奖 [4] - 另有8个项目获得银奖 包括新型腺病毒载体HPV治疗性疫苗的开发及临床转化应用等项目 [4] 产业合作与影响 - 华中农业大学团队已与广东海大集团达成亿元技术合作 预计带动产业增值超百亿 [2] - 获奖项目将代表湖北省参加2025年10月在福建晋江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1][4] - 大赛评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表示项目质量高 产学研融合深 将对湖北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支点建设科创引领战略产生长远深刻影响 [4] 人才支持政策 - 湖北省人社厅将从政策出台 项目对接 创业扶持等方面持续完善博士后支持服务保障体系 强化"博聚楚天"人才品牌建设 [4]
抗日根据地·今昔巨变 | 焕新颜 展笑颜 革命堡垒变身开放新引擎
央视网· 2025-08-21 04:07
历史贡献与战略意义 - 琼崖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打击日寇、保存力量的核心堡垒 依托地理和群众优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1][5] - 根据地有力阻止日军"南进"计划 牵制超过2万名日军兵力 支援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 [7] - 对日伪作战2200多次 击毙日军3500多人 击伤日军1900多人 占全岛总面积三分之一 [7][9] 农业科技转型 - 梅山抗日根据地曾开垦800多亩荒地种植经济作物 现转型为南繁科研育种基地 [9] - 全国70%以上农作物新品种诞生于此 成为农作物品种研发战略平台 [9][11] - 三亚崖州累计培育40多个大豆新品种 "中黄301"在黄淮海地区实现连续八年亩产300公斤高产纪录 [11] 现代经济发展 - 海口江东新区作为自贸港重点园区 累计招引451家重点企业 推出24项制度创新举措 [15] - 13个重点园区聚焦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 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 [17] - 五指山水满乡发展生态茶园650亩 依托热带雨林资源推动茶产业国际化 [19] 区域协同与生态建设 - 抗日根据地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同频共振 从革命堡垒转型为开放前沿 [1][13] - 汇聚全球要素与人才 优化跨境贸易便利度和营商环境 [15][17] -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 茶产业带动村民收入增长和旅游业发展 [19]
海南首单农业育种项目研发中断保险落地三亚
海南日报· 2025-08-14 01:02
保险产品创新 - 海南省首单农业育种项目研发中断保险落地三亚 由中国人保财险海南省分公司三亚市崖州科技支公司签发[1][2] - 保险金额为10万元 为广东省科学院海南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南繁育种项目提供研发中断风险保障[2] - 保障范围包括育种材料意外损毁 关键科研设备突发故障 核心科研数据丢失等风险事故导致的研发工作中断损失[2] 行业意义与影响 - 标志着海南在种业关键核心技术保险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2] - 与此前推出的"崖科共享保"形成"设备共享保障+研发过程保障"的本地化服务体系[3] - 人保财险首次将保障范围扩展到植物育种领域 为南繁硅谷科研活动提供全新保障路径[3] 市场反应与后续计划 - 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及南繁科研圈层产生积极反响 多家科研机构已积极咨询相关保险产品[2] - 计划推动此类创新型险种纳入政策支持或补贴范围 以降低投保成本并扩大覆盖面[3] - 将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种业研发中断保险"操作指引 持续深化科技保险创新[3] 科研机构反馈 - 投保机构认为该保险有效分担了科研项目的连续性风险 解决了潜心攻关的后顾之忧[2]
【新华社】帮助作物“优生优育”!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来了
新华社· 2025-08-12 00:53
全球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 - 全球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登上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杂志,标志着农业育种从"经验农业"走向"精准工业" [2] - 该机器人实现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开辟"生物技术筑基+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劳作"的智能育种模式 [3] - 研究团队率先完成智能机器人育种闭环技术体系构建,展现AI for science在生物育种领域的应用前景 [3] 技术创新与突破 - 运用从头驯化、育种加速器等新一代育种技术,实现优异品种快速定制 [3] - 在大豆育种中首次实现结构型大豆雄性不育系快速创制,有望突破杂交育种瓶颈 [3] - 通过基因编辑重塑作物花型,为机器人定制"接口",结合AI视觉识别和定位技术提高育种效率 [5] 行业应用与效益 - 解决番茄等作物因花型闭合导致的人工杂交授粉难题,人工成本占番茄总育种成本25%以上 [5] - 有望应用于花型闭合作物如大豆的杂交育种,突破因成本过高无法利用杂种优势的限制 [5] - 未来可拓展至月球/火星温室育种和濒危野生作物种质资源抢救等场景 [8] 学术与行业评价 - 《细胞》杂志审稿人高度评价该研究为"令人振奋的创新性突破",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4] - 该技术继承自袁隆平院士杂交育种技术路线,代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 [6] - 智能育种新模式将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结合,激发未来农业发展无限可能 [6][8]
帮助作物“优生优育” 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来了
新华社· 2025-08-11 15:42
全球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 - 全球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登上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杂志,标志着我国在农业智能育种创新中率先实现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1] - "吉儿"可以运用从头驯化、育种加速器等新一代育种技术,实现优异品种的快速定制,例如在大豆育种中首次实现结构型大豆雄性不育系快速创制,有望突破大豆杂交育种的瓶颈,大幅提高单产 [1] - 该研究开辟了"生物技术筑基+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劳作"的智能育种模式,标志着我国率先完成智能机器人育种闭环技术体系构建 [1] 智能育种技术突破 - 杂交育种如同让作物"优生优育",通过将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聚合,后代可产生各取所长、超越双亲的"杂种优势" [3] - 传统杂交育种和制种依赖人工操作,耗时耗力,例如番茄杂交育种和制种完全依赖人工进行杂交授粉,人力成本占番茄总育种成本的25%以上,人工去雄一项占番茄杂交授粉成本的40% [3] - 通过基因编辑重塑作物花型,使雄蕊自然开裂败育、柱头外露,同时结合人工智能视觉识别和先进定位技术,提高机器人育种效率 [3] 未来应用前景 - 智能育种新模式有望应用于更多场景和空间,例如在月球甚至火星上建造温室提供育种方案,为在太空中发展农业奠定基础 [5] - 快速驯化技术和智能育种新模式有望成为种质资源抢救的新方案,面对可能灭绝的野生作物提供解决方案 [5] - 智能育种机器人将推动育种从"经验农业"走向"精准工业",通过创新引领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5]
帮作物“优生优育” 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来了
新浪财经· 2025-08-11 15:02
行业技术突破 - 全球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登上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杂志 [1] - 农业育种从"经验农业"走向"精准工业" [1] - 我国在农业智能育种创新中率先实现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1]
科学与健康丨帮助作物“优生优育”!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来了
新华社· 2025-08-11 14:57
全球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 - 全球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登上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杂志 标志着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在农业育种领域的深度融合 [1] - 该机器人可实现精准识别花朵 通过机械臂完成杂交授粉等全流程育种工作 使农业育种从"经验农业"走向"精准工业" [1] - 研究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 构建了智能机器人育种闭环技术体系 [1][4] 技术创新与突破 - 运用从头驯化 育种加速器等新一代育种技术 实现优异品种快速定制 例如在大豆育种中首次实现结构型雄性不育系快速创制 [1] - 通过基因编辑重塑作物花型(如雄蕊自然败育 柱头外露) 为机器人操作提供标准化"接口" [3] - 结合人工智能视觉识别和先进定位技术 显著提高杂交育种效率 尤其适用于花型闭合作物(如番茄 大豆) [3] 应用场景与经济效益 - 在番茄育种中 人工杂交授粉成本占总育种成本25%以上 其中人工去雄单项占比达40% 智能机器人可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3] - 解决大豆等作物因杂交制种成本过高而无法利用杂种优势的行业难题 有望提高单产 [1][3] - 未来可拓展至太空农业(如月球/火星温室)和濒危野生作物种质资源抢救等场景 [4] 行业影响与评价 - 《细胞》杂志审稿人评价该研究为"令人振奋的创新性突破" 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 - 开创"生物技术筑基+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劳作"的智能育种新模式 是水稻"三系配套"技术路线后的重大突破 [1][4] - 技术突破使杂交育种从依赖人工窗口期操作转变为标准化工业流程 提升育种精准度与可重复性 [3][4]
高纬度特短生育期油菜育种获突破
人民日报· 2025-08-10 19:26
育种技术突破 -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王汉中院士团队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协同培育出"北亚油1号"等5个高纬度特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 [1] - 新品种采用首创的"Bt(生物技术)+Eb(生态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 开创高纬度寒地油料作物育种新模式 [1][1] - 全生育期仅需100天 完全适应北亚地区特殊气候条件 [1] 产量表现 - "北亚油1号"理论测产亩产达284.75公斤 较当地主栽品种平均单产提高93% [1] - 品种具备优异耐寒性 苗期可抵御-5℃低温 [1] 资源开发潜力 - 我国高纬度地区盐碱地等后备耕地资源十分丰富 适合发展短生育期春油菜生产 [1] - 新品种突破为高纬度地区油料作物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