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设备国产替代

搜索文档
国产高端红外光学仪器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仪器信息网· 2025-09-23 03:58
摘要 : 凌光红外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融资将用于扩大电性失效分析仪器量产规模和热导率设备研发及海外销售体 系建设。 特别提示 微信机制调整,点击顶部"仪器信息网" → 右上方"…" → 设为 ★ 星标,否则很可能无法看到我们的推送。 近 日 , 安 徽 凌 光 红 外 科 技 有 限 公 司 ( 简 称 " 凌 光 红 外 " ) 完 成 数 千 万 元 人 民 币 A++ 轮 融 资 , 由 IDG 和 启 高 联 合 领 投。据悉,本轮融资将用于 扩大电性失效分析仪器量产规模和热导率设备研发及海外销售体系建设 。 L u x e t T h e r m o 5 0 非 制 冷 锁 相 红 外 显 微 系 统 关于凌光红外 凌光红外成立于2021年12月,公司始终坚持正向研发,专注于高端实验室检测仪器的国产化,解决高精设备迫在眉睫 的卡脖子问题。自2022年12月以来,在半导体电性失效分析领域,公司先后推出了制冷型锁相红外显微镜(Thermo 100)、非制冷型锁相红外显微镜(Thermo 50)、微光显微镜(InGaAs 100)等检测设备,在多个应用方向(终 端、晶圆、功率器件、专业三方 ...
专注高端检测仪器国产替代,复旦团队创业拿下数千万A++轮融资|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9-20 02:49
以下文章来源于硬氪 ,作者吴若瑜 硬氪 . 专注全球化、硬科技报道。36kr旗下官方账号。 文 | 吴若瑜 编辑 | 袁斯来 业务覆盖近红外、 中红外及可见光的弱光显微成像仪器。 来源| 硬氪(ID:south_36kr) 封面来源 | 企业供图 硬氪获悉,近日 安徽 凌光红外 科技 有限公司 ( 简称"凌光红外" ) 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 A++ 轮融资,由 IDG和启高联合领 投。本轮融资将用于 扩大电性 失效分析仪器 量产规模 和热导率设备研发及海外销售体系建设。 一直以来,电性失效分析行业被 美国赛默飞、日本滨 松 等巨头 把控, 形成垄断长达 30余年 。 国内 客户 只能高价进口,或 退 而求其次 选择 进口 二线品牌, 这导致了检测环节 成本高、时效差、 产品 保密难 度大等问题。 2019年,"凌光红外"首席科学家 侯达之 从日本回国加入中科大后,由于其科研需要的锁相红外设备遭海外厂商 禁运 , 其 研究 被迫停滞 一年 。 侯达之 下定决心自研,耗时半年研发出原型机, 随后 联合 两位 复旦校友于 2021年正式创立公司。 "凌光红外"的客户包括闳康科技、广州赛宝、季丰电子等第三方实验室 , ...
盘中必读|算力硬件板块延续强势,博杰股份等多股涨停
新浪财经· 2025-09-18 05:32
算力硬件板块市场表现 - 算力硬件概念股持续走高 中科曙光和利和兴盘中创新高 海鸥股份2连板创新高 博杰股份 远东股份 大元泵业 亨通光电涨停 [1] - 博杰股份涨停价达69.78元/股 市盈率276.99 总市值111.9亿 [1] 行业增长驱动因素 - 华为报告指出到2035年全社会算力总量将增长10万倍 [2] - A股算力硬件板块延续近期强势表现 多只核心标的股价大幅上扬 [2] 博杰股份业务布局 - 公司为英伟达提供板卡检测服务 针对芯片制程问题进行精准测试 [2] - 设立英伟达专用实验室 在自动驾驶DRIVE平台和边缘AI Jetson平台布局专业驱动 画质调优及测试团队 [2] - AI服务器检测业务占比达20% 为微软 谷歌等国际科技巨头提供GPU模组检测服务 [4] - 通过收购广浩捷切入车载摄像头模组领域 2024年汽车电子营收占比提升至15%-20% [4] - 半导体领域推出高速分选系统 MEMS测试刺激系统等多款产品 覆盖超过50%价值量的MLCC核心制程设备 [4]
豪迈科技(002595):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27%,铸件及机床业务实现较好增长
国信证券· 2025-09-01 11:50
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1][4][7] 核心观点 - 公司上半年收入52.65亿元,同比增长27.25%,归母净利润11.97亿元,同比增长24.65%[1] - 单二季度收入29.86亿元,同比增长25.90%,归母净利润6.77亿元,同比增长20.87%[1] - 形成模具稳健、铸件高增、机床放量的多元业务格局,产能扩张支撑中期业绩释放[4] - 受益风电行业景气度向好、汽车/半导体对高端机床需求释放,业绩有望持续增长[4] 业务表现 - 轮胎模具收入26.28亿元,同比增长18.56%,毛利率40.21%(同比下滑1个百分点)[2] - 大型零部件收入19.47亿元,同比增长32.94%,毛利率24.30%(同比提升0.22个百分点)[2] - 机床收入5.06亿元,同比增长145.08%,受益直驱转台、五轴加工中心等产品推广[2] 产能与研发 - 在建工程余额3.95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近3.2亿元),用于机床产业园、泰国及墨西哥项目[3] - 研发费用2.85亿元,同比增长43.7%,重点投入机床等新技术[3]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58/27.57/31.79亿元[4] - 对应PE 20/17/15倍[4]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105.82/125.39/146.39亿元,同比增长20.1%/18.5%/16.7%[6] 盈利能力 - 上半年毛利率34.48%(同比-0.74个百分点),净利率22.73%(同比-0.51个百分点)[1] - 预计2025年ROE 20.5%,EBIT Margin 2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