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协电价

搜索文档
粤电力A(000539) - 000539粤电力A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22
2025-09-22 09:54
新能源项目与政策应对 - 新疆光伏项目将根据政策审慎推进 积极控制成本并优化市场交易策略以争取良好效益 [2] - 项目经营效益受市场环境及政策综合影响 [2] 火电业务与经营状况 - 2025年上半年上网电价同比大幅下降导致发电业务毛利及盈利显著下降 [2] - 下半年将优化燃料采购策略严控成本 把握电力市场机遇扩大营收 [2] - 推进先进机组建设培育新盈利增长点 [2] - 资产减值事宜将严格按《企业会计准则》核算 [2] - 在建煤电装机800万千瓦 在建气电装机约294.2万千瓦 [3] - 2025年内预计投产煤电机组300-500万千瓦 [3] 电力市场与长协机制 - 长协电价受宏观经济/电力供需/燃料价格/市场营销等多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3] - 公司正筹备下一年度长协签约 加强市场营销为明年业绩提供稳定支撑 [3]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背景下煤电机组收益需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及企业运营能力综合判断 [3] 战略规划与转型 - 综合平衡传统火电与新能源发展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3] - 围绕国家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部署开展投资 [3]
136号文,26年长协电价,储能盈利测算
2025-09-15 01:4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及配套储能行业 涉及山东、内蒙古蒙西、江苏、浙江、甘肃、广东、山西等多个省份的电力市场[1][2][3][4][5][8][9][10][11][17][20][21][22][24] **核心观点与论据** **光伏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与电价压力** * 山东省136号文规定光伏电价为225元/兆瓦时 反映产能过剩问题[2] * 山东光伏装机容量约9000万千瓦 为全国最大 但现货市场电价普遍不理想[1][2] * 产能过剩背景下 需通过储能技术优化能源利用 存储过剩产能并在高峰时释放[1][2] **储能行业政策驱动与长期目标明确** * 取消强制配储要求短期内对市场预期产生负面影响[3][4] *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提出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规模达到1.8亿千瓦的明确目标[1][4][5] * 装机规模快速增长 2021年新增400万千瓦 2022年新增800万千瓦 2023年新增3000万千瓦 2024年新增超7000万千瓦 2024年上半年达9500万千瓦 预计2024年底达1.1-1.2亿千瓦[4] * 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容量电价(如甘肃330元/千瓦/年)和充放电量补贴等政策推动发展[1][5] **储能收益机制与地区差异显著** * 用户侧储能收益依赖峰谷价差政策 如浙江两充两放下可实现每度电1.6元价差 收益率超15% 但受场地和用电时段限制[3][8] * 电网侧和电源侧储能需依赖容量补贴和额外电量补贴提升经济性 充电按低谷电价、放电按燃煤基准价(约每度0.3元)难以覆盖成本[3][8][21] * 内蒙古蒙西地区电价为1.5元 另有每度电0.35元容量电费补贴 2024年现货价差约0.4元 预计2025年储能厂商收益率可达20%-30%[3][10][11] * 以50兆瓦/100兆瓦时项目测算 年收入约2000万元 成本约1.2亿元 预计内部收益率(IRR)达10%-20%[11] * 各省储能日均充放次数差异大 甘肃1.7次 广东/山东/蒙西1.5次 山西1.2次 光伏大省多仅能实现一日一充放[9] **电力市场机制与长协合约影响深远** * 各省政府强制要求售电公司签订高比例(如90%)中长期合约 未达标将面临考核费用 此机制稳定了市场价格[12][13] * 长协价格通常高于现货价格 发电企业可通过现货市场套利(高价卖合约、低价买现货)增加利润[15] * 若取消强制长协比例 将导致现货价格上涨及发电企业固定投资成本无法回收 需完善容量电价或容量市场机制作为前提[16][19] * 江苏省年度长协与最后三个月月度交易价格联动紧密 2024年末三个月价格为0.410-0.412元[17] **新能源配套设施发展存在挑战** * 主要问题包括收益机制不明确导致企业不愿使用存量设施 以及利用率低[6] * 从2024年开始 通过市场化手段(如容量补贴、电量补贴、提高峰谷差价)调动积极性成为重要解决方案[6] **储能需求的核心驱动因素** * 新能源装机容量不断增加和调峰需求增强是主要驱动因素[7] * 抽水蓄能建设周期长(7-10年)且受地理条件限制 而储能系统更灵活 能分散在电网各处 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对分布式调节能力的需求[7] **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与趋势** * 江浙沪地区风光装机增速较西北等资源富集区慢 主要受限于地理空间 后续开发依赖分布式光伏和海上风电[20] * 江浙沪地区储能发展相对缓慢 尚未参与现货市场 平均峰谷价差仅一毛多[21][22] * 山东2025年新出台光伏电价仅0.20-0.22元[20] * 新能源消纳率将从目前的95%逐步下降 未来几年可能降至90% 弃风弃光现象将越来越普遍[26] **其他重要内容** * 储能在电网中的主要作用是调峰 但现有装机量远不足以显著影响整体电价 其成本最终可能转嫁给终端用户[23][25] * 新能源入市对不同地区年度长协比例影响存在差异 在江浙沪等外来电大省影响较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