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支持科创
icon
搜索文档
淄博银行业:以金融之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谱写老工业城市转型新篇章
齐鲁晚报· 2025-09-28 13:23
全周期金融护航,助力科技型企业崛起之路 齐风陶韵尽显人文温度,新旧动能转换激荡创新热潮。淄博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创新驱动引领新旧 动能转换,从"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到"中国新材料名都"打造,从"氢能示范城市"领跑到"鲁中数字产业高地"崛起,这座城市在传承齐文化底蕴 的同时,正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800亿元,同比增长5.5%。淄博银行业以"扎根地方经济、赋能实体产业、服务百姓民生"为 使命,紧扣金融"五篇大文章",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传统产业升级、绿色低碳转型、助推小微企业发展和提升民生福祉,为淄博擘画"强富美优"现代 化新都市的壮丽图景注入磅礴金融动能。 引擎驱动产业升级 金融赋能科创加速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为落实山东金融监管局有关工作要求,更好地展示山东银行业服务经济社会高 质量发展的举措和成效,山东省银行业协会组织开展的"银行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暨新闻媒体一线行"宣传活动走进淄博,对淄博银行业在落实金 融"五篇大文章"、支持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典型 ...
“贷”动成长、“贷”动升级、“贷”出活力 金融“活水”激活经济发展强劲动力
央视网· 2025-09-20 03:49
央视网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46万亿元。其中,超九成新增贷款流向企业,达12.22万亿 元,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保持较高水平。科技、绿色、普惠、三农等重点领域贷款增速显著,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为经济稳健运行注入强大 动力。 精准滴灌 "贷"动科创企业加速成长 新增贷款都主要投向了哪些领域?据了解,2025年,制造业贷款投放明显好于上年,尤其科技型企业等先进制造业景气度较高,企业新增融资 需求较多。金融"活水"正通过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助力科创企业加速成长。 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这家企业的实验室内,一台能对话、识手势、察情绪的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已进入最后调试阶段。但随着市场需求井 喷式增长,却让企业面临高昂研发成本的压力。 当地的一家金融机构敏锐捕捉到企业科技贷款的旺盛需求。从走访调研到授信落地,仅一周时间,5000万元贷款就精准注入企业发展的关键环 节。 而在安徽,创新推出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吸引了100多家金融机构加入。合肥这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共同成长 计划"获得了7000万元的授信,解决了企业缺少研发资金的燃眉之急。 目前 ...
银行|风险化解成效显著,绝对收益空间可期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07 00:10
文章核心观点 当前货币政策取向指向稳定息差预期,重点领域化险政策助力银行信用风险改善,政策环境为银行提供稳定向好经营环境,会议提及金融机构支持科创及消费领域创新政策,建议关注增量业务空间,预计2025年银行商业模型重估助力估值提升,回报兼顾分红和估值回归逻辑 [1][10] 事项 2025年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央行、证监会相关领导回答提问,银行视角关注多领域 [2] 货币政策取向 2025年货币政策取向支持实体,虽市场预期的降息降准未快速落地,但支持性状态未变,年内存在总量或结构性降准降息可能,落地时点待央行相机抉择,预计2025年银行息差降幅在10 - 15bps可控范围 [3] 化债工作 - 隐债置换助力地方债务“显性化”与“低息化”,截至3月5日地方累计发行置换债券2.96万亿元,去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利率降超2.5%,5年利息减少超2000亿元,后续隐债置换规模将扩大 [4] - 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推进,与2023年初比,2024年末约40%融资平台退出序列,2/3集中于四季度,受债务置换助力 [4][5] - 融资平台新发行债券利率下降,风险溢价下行,城投企业信用利差下行,银行城投信贷风险缓释 [5] 金融支持科创政策 - 推出债券市场“科技版”,支持三类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助力商业银行拓宽资金来源,激励加大科创领域投放 [6] - 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扩大规模至8千至1万亿,降低利率、扩大范围、保持贴息力度、优化流程,引导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支持 [6] 财政与金融政策联动提振消费 - 重点领域个人消费贷款获财政贴息,相关部门研究提高额度、延长期限,有望提振消费和修复银行零售信贷需求 [7] - 民生相关领域企业贷款获财政贴息,促进金融机构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增加服务供给 [7] 投资策略 银行风险化解成效显著,绝对收益可期,回报兼顾分红和估值回归逻辑,一是选业绩、分红、资产质量稳定、估值波动低个股获红利回报,二是选ROE高且确定性强、当前估值溢价低个股,其估值溢价有望回归常态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