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优先

搜索文档
浙商银行(601916):高股息优势突出,迈向“质量优先、规模适度”新周期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9-23 13:57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目标价对应0.52倍2025年PB,较当前股价有15.2%上升空间 [2][9] 核心观点 - 浙商银行明确"质量优先、规模适度"战略,摒弃规模情结,聚焦资产质量优化和区域深耕 [5][21] - 高股息优势突出,2024年分红率30.1%,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股息率5.5% [2][9] - 估值相较股份行同业存在约12%折价,主要因资产质量隐忧和ROE落后,但新战略落地有望催化折价修复 [8][9]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2%、0.8%、3.6%,ROE从2024年8.49%逐步降至2027年7.32% [7][9] 公司战略与区域布局 - 发展思路转向"质量优先",2Q25总资产3.35万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放缓体现管理层战略转变 [5][21] - 深耕浙江战略成效显著,2024年末浙江地区贷款、存款占比分别为33.3%、29.4%,在浙江省存贷款市占率分别为2.46%、2.59% [5][21] - 新三年计划以提升浙江市场份额为目标,扩表抓手为"低风险均收益"的周期弱敏感资产 [5][8] - 股东结构优化,2Q25前十大股东中国资和险资分别持股16.6%、9.8%,问题股东已出清 [6][21]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1H25ROE为8.8%,落后股份行平均1.3个百分点,ROA仅0.46%为股份行最低 [8][36] - 息差承压,1H25息差1.52%,落后股份行平均6bps,主因负债成本高企(存款成本率1.88%) [8][36][57] - 资产端定价仍具优势,1H25贷款收益率4.02%,领先股份行平均28bps [57][64] - 杠杆倍数高达19.1倍,但资本约束下(2Q2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39%)支撑作用将减弱 [8][36] 资产质量与风险处置 - 2Q25不良率1.36%,关注率2.50%,逾期率2.12%,均高于股份行平均 [8][77] - 拨备覆盖率170%,落后同业平均约50个百分点,信用成本1H25达0.80%,高于同业21bps [8][36][77] - 对公风险稳步消化,2Q25制造业、房地产不良率分别降至1.21%、0.86%,但批零业不良率升至2.77% [77][93] - 非标资产压降显著,1H25规模940亿元,较2016年峰值降超80%,但第三阶段金融资产仍有260亿元减值缺口 [77][95] 业务结构与转型进展 - 贷款结构优化,2021-1H25基建及平台、制造业贷款增量占比分别为28.3%、19.1% [44] - 零售贷款谨慎收缩,2024年以来消费贷、经营贷分别净减少319亿元、112亿元 [44] - 存款基础薄弱,1H25活期存款占比仅26%,零售AUM7050亿元和客户数3367万户均居股份行末位 [8][57][67][73] - 新管理层到位后战略清晰,聚焦客群经营和负债成本优化,以精细化经营推动转型 [8][57]
上市公司抢滩新能源发电项目 行业转向“质量优先”
证券日报· 2025-09-05 00:13
公司新能源项目投资 - 甘肃能源控股子公司拟投资建设民勤100万千瓦风光电一体化项目 动态总投资40.89亿元[1] 其中风电装机50万千瓦 光伏装机50万千瓦[2] - 项目预计风电年上网电量10.99亿kWh(电价0.28元/kWh) 光伏年发电量10.15亿kWh(电价0.2元/kWh) 投资回收期14.91年 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6.76%[2] - 深圳能源子公司拟投资建设涿鹿县65万千瓦风电项目 总投资49.58亿元[2] 行业发展趋势 -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36.5亿千瓦(同比增长18.7%) 其中太阳能装机11亿千瓦(同比增54.2%) 风电装机5.7亿千瓦(同比增22.7%)[3] - 行业受政策支持 市场需求增长 技术成本下降 能源安全战略四因素驱动[3] - 新能源上网电量将全面进入电力市场 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4] 行业发展阶段特征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新阶段[1][5] - 面临电网消纳困难 外送通道不足 分布式光伏接入受限 同质化竞争等挑战[4] - 需加强技术研发 探索风光储一体化模式 参与电力市场改革 通过规模化运营降本[4]
医药集采政策优化:克服“唯低价”现象,引导质量监管
搜狐财经· 2025-03-31 00:11
集采政策现状与问题 - 医药集中带量采购政策显著降低药品价格并减轻患者负担但"唯低价"中标现象导致行业利润大幅下降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受损[1] - 第十批药品集采中选率仅53.3%创历史新低多个药品降价幅度超80%部分药品降幅超90%[2] - 全行业利润下降削弱企业研发投入能力并可能导致恶性竞争和质量隐患[2] 政策优化方向 - 竞价规则优化引入次低价的1.8倍作为限价标准替代最低价的1.8倍以避免超低价报价行为[3] - 医保支付标准设置为中选价的1.5倍超过部分需患者自费促使企业报价更理性[3] - 强化B证企业资质要求需具备累计2年以上同类型制剂药品实际生产经验[3] 行业质量监管升级 - 新规淘汰缺乏生产管理经验的B证企业截至2023年底全国1097家B证企业中436家为未取得药品批件的"空证"企业[3] - 政策引导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提升整体质量水平[3]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仿制药企业面临价格与质量双重压力部分依赖委托生产的中小企业可能退出市场[4] - 头部企业凭借规模化生产和质量控制优势更容易在集采中胜出市场份额向大型企业集中[4] 企业发展战略调整 - 第十一批集采报价逻辑倾向于合理利润而非一味追求低价[4] - 企业需平衡价格与质量关注供应链与受托方协同并提前布局产线合作方[4] - 生物类似药胰岛素中成药等品种集采将逐步展开[4] 政策转型方向 - 医药集采政策从"控费优先"转向"质量与创新并重"[5] - 政策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同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5] - 行业集中度提升促使集采在降价与保质量间找到更好平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