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四本账

搜索文档
秒懂财政:从财政四本账到大财政的经济意义
2025-08-18 01:00
中国财政体系与政策分析 财政体系构成 - 中国财政体系由四本账构成:一般公共预算占比约60% 政府性基金占比约20%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占比较小 社保基金占比逐步攀升[1][3] - 一般公共预算以税收为主 税收收入占比85% 其中增值税 消费税 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大税种贡献约70%税收收入[1][4] - 政府性基金主要依赖土地出让收入 占比达80% 支出用于地产和基建[1][9][10] -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来自国央企利润上缴 量级约6000多亿元 上缴比例近年提高至50%[1][11] - 社保基金支出规模大 2023年支出约9.9万亿元 保险费收入仅8.3万亿元 存在约2万亿元缺口依赖财政补贴[1][13] 税收结构与特点 - 税收以间接税为主导 增值税和消费税属于间接税 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属于直接税[4] - 选择间接税原因包括征收方便 减少偷漏税 鼓励地方政府扩大生产以增加财力[5] - 非税收入包括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及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对地方政府具有重要意义[6] - 国央企利润上缴差别取决于股东身份 财政部股东企业计入第一本账 国资委监管企业计入第三本账[7] 支出结构与刚性 - 第一本账支出主要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约4万亿元 教育 卫生健康三项合计接近40% 属于刚性支出[8] - 基建相关支出占比约20%多 曾经最高达30% 近年占比下降[8][15] - 债务付息支出占比4% 低于美国的13%-15%[8] - 第一本账收入约21-22万亿元 支出约27万亿元 存在赤字[8] 赤字与债务情况 - 2025年狭义赤字率提升至4% 为历史最高水平[16] - 广义赤字率约8%到10% 与日本过去30年情况类似[1][16][18] - 政府发债类型包括普通国债 一般债 特别国债和专项债 后两者有项目对应和审批限制[17] - 广义赤字率未来几年难以迅速下降 需要经济结构调整和通胀回升[1][18] 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 - 2025年上半年政府债券发行同比增加4万亿元 显著影响社融 M1 M2等指标[21] - 下半年发行量预计同比减少2万亿元 可能导致指标回落[21] - Q3关注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 规模约3000至5000亿元[21] - Q4期待增量财政措施出台 如新批政府债额度或调用明年额度[21] 杠杆率与改革空间 - 中央政府杠杆率约20% 地方政府含隐性债务杠杆率约80% 总计100%[19] - 整体杠杆率低于美国和日本 存在加杠杆空间[19] - 加杠杆需要结构性改革 产业结构转型 投资与消费模式转变[19] - 去杠杆过程困难 需要科技革命 生产效率提升和良好环境配合[20] 其他重要内容 - 四本账之间可相互划转资金 但第四本账资金只能用于当年社保支出[13][14] - 民生和科技支出比例增加 基建支出占比整体下降[15] - 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保基金缺口 增加财政压力[1][13] - 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 财政政策更受关注[2]
解读财政“四本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湘财证券· 2025-03-12 07:4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财政“四本账”构成国家财政完整体系且相互补充协调 长期可关注与老龄化相关行业如医疗保健、养老设施和服务等 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和长期护理保险方面的政策调整或对相关行业产生重要影响 [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政“四本账”概述 - 财政“四本账”指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它们共同构成国家财政完整体系 [3] - 第一本账可通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项目补充第四本账 第四本账专款专用 第二、三本账盈余可调出补充第一本账 第三本账还可补充第四本账 [3] 一般公共预算 - 收入端以税收收入为主 非税收入作为补充 [6][12][15] - 支出端民生、基建类支出较高 地方支出占比较高 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 [6][12][15] 政府性基金预算 - 收入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是主要来源 [20] - 支出端以收定支、专款专用 [20]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 收入端来源多样 包括利润收入、股息股利收入、产权转让收入、清算收入和其他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 [25] - 支出端支出金额整体呈上升趋势 近两年有所回落 [25] 社保基金预算 - 收入端保险费收入和财政补贴收入占主导 利息收入和委托投资收益占比相对较小 [29] - 支出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占比最大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