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血糖控制
icon
搜索文档
《柳叶刀》重磅披露:口服纤体新药功效史无前例,体重剧降15.1%,逾半受试者血糖理想达标!
GLP1减重宝典· 2025-09-20 04:04
OASIS 1研究核心发现 - 口服司美格鲁肽50mg每日一次治疗68周使超重或肥胖患者平均体重下降15.1%,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2.4%降幅(p<0.0001)[6][9] - 85%参与者实现临床意义减重(≥5%),各级减重目标(5%/10%/15%/20%)达成率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6][11] - 采用阶梯式递增给药策略:起始剂量3mg,每4周递增,第16周达50mg目标剂量[8] - 安全性良好,80%患者报告胃肠道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且可耐受[13] PIONEER PLUS研究核心发现 - 高剂量口服司美格鲁肽(25mg/50mg)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呈现剂量依赖性疗效:50mg组HbA1c降低2.0%,25mg组降低1.8%,14mg组降低1.5%[18] - 50mg组63%患者达到理想血糖目标(HbA1c<7.0%),显著高于14mg标准剂量组[18] - 高剂量组体重减轻超过5%或10%的患者比例明显更高,同时改善心脏代谢风险因素(收缩压降低6.6mmHg、高敏C反应蛋白降低57.3%)[14][18] - 研究纳入1606名平均HbA1c 9%、BMI≥25kg/m²的糖尿病患者,采用阶梯式递增给药[15][16] 临床试验设计特征 - OASIS 1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3期试验,纳入667名无糖尿病的超重/肥胖患者(BMI≥30或≥27伴并发症)[6] - PIONEER PLUS为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3b期试验,针对接受1-3种口服降糖药治疗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14][15] - 两项研究均结合生活方式干预,主要终点分别为体重变化百分比(OASIS 1)和HbA1c变化幅度(PIONEER PLUS)[6][16] 综合临床效益 - 口服司美格鲁肽显著改善患者身体功能评分(IWQOL-Lite-CT生理功能评分改善≥14.6分者达50%)及多项心脏代谢指标(腰围减少13.0cm、空腹胰岛素下降33.1%)[14] - 43.9%的患者基线BMI从≥30kg/m²降至<30kg/m²,实现肥胖等级跨越[14] - 胃肠道不良反应为最常见副作用(恶心51.8%、便秘27.5%、腹泻26.6%),但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9.6% vs 8.7%)[14][15]
吃完饭做这一件事,对血糖、血管、体重都好
央视新闻· 2025-09-14 22:14
01 饭后散散步,有助降血糖 吃饱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找个地方坐一坐,或者在沙发、床上随便一瘫。这样身体看似轻松,内部却像在坐过山车:饭后一坐不动,血糖几乎是直 线上升,血脂也在悄悄爬坡。 别慌!其实只要一个小动作,就能改善健康问题:吃完饭,去散散步。 温馨提示: 如果吃特别撑,或者有严重消化系统疾病、餐后容易低血压的人,不建议餐后立刻散步,容易导致胃部不适或头晕摔倒。 老年人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很高,用餐后别着急做剧烈运动,餐后20~30分钟可间断进行低强度的运动。 有研究者找到两位老年女性,让她们在餐后分别静坐和散步30分钟。结果显示:静坐的餐后血糖增幅,是散步的2.75倍。 这可不是小概率事件,另一项整合了8项研究的分析结果也给出了近似的答案: 饭后进行运动(如步行20分钟)对餐后高血糖有显著的影响。 进食和运动之间的间隔越长,对血糖水平的急性影响就越弱。 餐后运动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血糖波动,从而降低患低度炎症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当然,很多人会说:附近没什么遛弯的地儿。科学家也想到了这一点,把几种运动拉到实验室里对比了一下: 饭后静坐 饭后步行30分钟 上下踏凳(在一个凳子/台阶上,双脚交替上下) ...
血糖失控竟会"偷走"身高?瑞典研究揭示惊人发现:男孩更易中招
GLP1减重宝典· 2025-08-19 10:01
核心观点 - 儿童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与成年身高减少存在直接关联 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成年身高减少2-3厘米 其中男性受影响更显著[5][6][8]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每升高1% 患儿最终身高相应减少0.3厘米 这种影响在青春期生长高峰期最为明显[6][8] - 性别差异显著 男性患者身高平均减少2.91厘米 女性患者平均减少1.83厘米 且男性无论何时发病都会受影响 女性主要受青春期前血糖管理影响[10][12][13] 研究数据发现 - 血糖控制不佳(HbA1c > 9.0%)的男性患者成年后平均身高减少2.91厘米[10] - 女性患者平均身高减少1.83厘米 但仅青春期前发病且血糖控制差者会出现明显身高损失[10][13] - 研究基于瑞典全国性队列研究 涉及上万名糖尿病患儿[5][6] 影响机制 - 青春期快速生长期血糖波动直接干扰生长激素正常分泌[6][8] - 男孩青春期启动较晚 生长突增期与糖尿病并发症高发期重叠 因此面临更大身高损失风险[6][10] - 血糖控制不良通过影响生长激素分泌途径干扰正常生长发育过程[6][8] 临床管理建议 - 从确诊之日起就应建立严格的血糖监测体系 特别是在青春期生长高峰期要保持血糖水平稳定[6][14] - 需要制定更具性别针对性的血糖管理方案 男孩需全程重点关注 女孩需重点管控青春期前血糖[6][12][13] - 建议早期规范胰岛素治疗 定期监测血糖 避免长期高血糖影响生长激素分泌[15] - 通过科学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 增加膳食纤维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来稳定血糖波动[16] - 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车可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助力血糖控制[17] - 提供心理支持 关注患儿情绪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18]
"升糖元凶"浮出水面,并非传统认知的主食!大量人群仍在长期误食,专家发出紧急警示
GLP1减重宝典· 2025-07-23 08:02
白米饭的健康争议 - 白米饭因高升糖指数(GI>80)被质疑为"最差主食",但完全戒掉可能带来代谢紊乱、记忆力减退等健康隐患 [9][10] - 2022年荟萃分析显示每日摄入超过300克米饭后每增加158克可能使2型糖尿病风险上升13%,但中国人群数据中3/4研究未发现显著关联 [9] - 建议科学食用方式:适量摄入、避免过度烹饪、搭配粗粮、细嚼慢咽并控制七分饱 [10] 中日饮食差异与血糖管理 - 日本糖尿病发病率全球最低(国际糖尿病联盟2021年数据),而中国患者达1.41亿(每8人1名) [11] - 关键差异:日本食用冷却米饭(抗性淀粉减缓吸收)、单餐米饭量100-150克(中国超200克)、清淡烹饪(中国重油盐)、醋抑制淀粉酶活性(降低分解速度30%-40%) [11][12] 隐形高升糖食物风险 - 花式早餐奶含糖量高且添加剂多,升糖指数远超普通牛奶 [13] - 蔬菜冻干制品营养流失,添加糖盐油脂后成为高热量伪健康食品 [13] - 火龙果含糖量达14%(超西瓜)、苏打饼干GI值72,均属中高升糖食物 [14]
每6人里有1人患糖尿病 这些皮肤状况看出你的血糖水平
央视新闻· 2025-06-27 03:57
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 - 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者数量达2.33亿,占全球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 [1][2] - 与2005年相比,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163% [2] - 男性糖尿病流行率始终高于女性,吸烟、肥胖及社会文化因素是重要原因 [3] 地域分布特征 - 北京患病率28.45%居首,天津25.78%、上海22.04%紧随其后 [5] - 华北地区流行率最高,东北和华东次之,华南、西南、西北较低 [6] - 地区差异与饮食结构(北方高碳水)、体力活动水平及快餐业发展相关 [6] 高血糖皮肤表征 - 黑棘皮病表现为皮肤褶皱处颜色加深、粗糙,与胰岛素抵抗直接相关 [8][9] - 皮赘多发于颈部/腋窝,高血糖代谢紊乱导致良性增生 [10] - 皮肤干燥瘙痒因高血糖破坏保湿屏障,秋冬加剧 [11] - 糖尿病足表现为感觉减退、溃疡,源于神经血管损伤 [13][14] - 无痛性水泡、手足皮肤角质增厚分别由微血管病变和长期高血糖引起 [15][16] 其他皮肤病变 - 睑黄瘤(眼睑黄色斑块)与高血糖/高血脂相关 [18] - 胫骨前褐色斑因微血管病变及色素沉着 [19] -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呈现黄色/红色斑块,从丘疹发展为硬化斑 [21][22] - 环状肉芽肿表现为多色凸起肿块 [23] 饮食控糖策略 - 每日摄入全谷类200-300克、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26] - 用1/3粗粮替代精制碳水,搭配高纤维蔬菜和蛋白质延缓升糖 [28] - 烹饪以蒸煮为主,避免煎炸勾芡 [29] - 调味选用肉桂/醋/姜替代油脂,减少血糖波动 [30] - 每口食物咀嚼20次以上,控制进食速度 [31] - 禁含糖饮料,酒精会干扰胰岛素功能 [32] 血糖监测建议 - 健康人群每年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32] - 高危因素者(如肥胖、家族史)需早筛并定期复查 [32]
“控糖族”注意 这些“伪粗粮”升糖比大米更快
央视新闻· 2025-05-14 01:14
粗粮控糖认知误区 - 多数人认为粗粮升血糖较慢且有利于控制血糖 [1] - 并非所有粗粮都具有控糖效果 部分粗粮升糖速度超过细粮 [2] 高升糖粗粮种类 - 糯性谷物如大黄米 小黄米 糯玉米 黑糯米升糖速度快 [3] - 支链淀粉含量高的粗粮(如糯小米)易被消化分解 导致升糖加速 [6] - 小黄米粥比白米粥升糖更快 需避免大量食用 [6] 淀粉结构与升糖关系 - 主食主要成分为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 [4] - 直链淀粉(如燕麦 红豆)结构紧密 不易分解 对血糖影响小 [5] - 支链淀粉(如糯性谷物)结构松散 易分解 升糖速度快 [6] 食用方式对升糖影响 - 粗粮打粉后血糖生成指数(GI)显著升高 [9] - 红豆打粉后GI从23升至72 燕麦从62升至75 薏米从81升至128 [11] - 控糖人群应避免高GI粗粮粉 优先选择绿豆(打粉后GI39)或扁豆(打粉后GI66) [11] 控糖饮食搭配建议 - 避免单独食用粗粮 需搭配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如牛奶 豆制品 蔬菜) [8] - 粗粮与细粮比例建议1:1或2:1 肠胃功能弱者可调整为30%粗粮 [14] - 粗粮需均匀分配至三餐 晚餐过量可能引起反酸或消化不良 [14] 粗粮糊改良方案 - 用牛奶或豆浆替代水冲调粗粮糊 可延缓升糖速度 [13] - 推荐一平勺粗粮粉配150毫升热牛奶或豆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