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化

搜索文档
禾赛科技登陆港股,全球最高市值激光雷达公司的王者归来
华尔街见闻· 2025-09-16 04:43
当全球激光雷达产业的格局从群雄逐鹿走向尘埃落定,一个真正的王者正回到聚光灯下。这场关乎技术路线、成本极限与量产能力的残酷战争,已经有了 清晰的结局。 9月1 6 日, 已是 全球激光雷达 公司 市值第一 的禾赛科技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它也是首家在纳斯达克和香港双重主要fang的激光雷达企业。这 创下近四年来融资规模最大的中概股回港 IPO,其绿鞋前融资总额超4 1. 6亿港元。 全行业独一无二的盈利能力, 让禾赛获得全球投资人的青睐。包括全球顶级主权及长线基金、中资意见领袖、多策略基金和知名产业投资者等,都参与到 此次募资当中。 这家已在全球市场夺下多个 "第一"的行业领导者,正以胜利者的姿态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为其王者之路写下新的里程碑。 此次上市,更是禾赛凭借其已验证的全球业务实力,正式开启车载和机器人双领先的 "双线战役",向未来释放巨大增长潜力的"出征誓师" 。 盈 利能力冠绝全球 当全球还在争议 激光雷达 在哪时, 一家中国公司,率先独自撞线。 上月中旬, 禾赛科技用一份无可辩驳的财务报表,点燃了 投资者的热情。其 2025年第二季度的业绩,便是一篇宣告其王者地位的宣言,它彻底改写了激 光雷达行 ...
激光雷达的复仇
远川研究所· 2025-04-02 12:46
激光雷达行业现状 - 激光雷达行业经历剧烈整合,2018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公司近百家,到2023年剩下不到10家 [3] - 禾赛科技实现全年盈利,而海外同行如Ibeo破产、Velodyne和Ouster合并求生 [3] - 德国老牌企业Ibeo被美国MicroVision收购,但MicroVision自身连续亏损五年 [3] 技术路线与市场应用 - 激光雷达最初主要应用于L4自动驾驶(占比6%)和地形测绘/工业(占比87%),2021年全球出货量仅27.3万台 [7] - 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突破1000万辆,乘用车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首次超过L4自动驾驶 [8] - 激光雷达在辅助驾驶中作用关键,有效探测距离达200米(摄像头仅100米),支持130km/h车速下的AEB功能 [3] 成本与商业化挑战 - Velodyne 64线激光雷达曾售价8万美元/台,交付周期半年 [4] - 2021年搭载激光雷达的乘用车价格普遍在40万元以上,车型不足20款 [7] - 激光雷达成本构成中收发模块占比60%,Velodyne HDL-32E需集成32组收发器 [15] 技术突破与降本路径 - 芯片化技术使禾赛科技发射端驱动电路成本降70%,接收端模拟电路成本降80% [17] - 2024年激光雷达价格降至200美元,比亚迪20万级车型和零跑B10(12.98万元)实现标配 [13] - 固态/半固态方案替代机械式激光雷达,解决车规验证难题 [17] 中美市场差异 - 海外企业战略失误在于押注欧美市场,而中国成为最大下游市场 [19] - 特斯拉坚持纯视觉路线,2024年投入30-40亿美元GPU(含8.5万块H100)研发替代方案 [27] - 中国车企激进推动智能化,激光雷达成本下降速度超预期(实际降幅达400倍vs马斯克预期的100倍) [28] 行业横向对比 - 碳化硅行业出现类似案例:Wolfspeed因中国公司扩产导致产能转移,800V碳化硅电动车价格下探至20万 [29] - 新能源车供应链重塑过程中,中国公司在三电系统/智能化环节占据核心地位 [29]
55页深度 | 速腾聚创:激光雷达自主龙头企业,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技术平台公司【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3-27 12:07
公司概况 - 速腾聚创是一家以AI驱动的机器人技术公司,围绕AI、芯片、硬件三大技术领域布局,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技术平台公司 [2][6] - 2014-2024年聚焦激光雷达及感知解决方案,2024年后拓展至机器人核心增量部件(传感器、灵巧手、控制器等) [2][6] -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11.8亿元(同比+89%),净亏损收窄至-3.5亿元(2023年同期-11.3亿元) [2] - 主营业务占比:ADAS产品83%、机器人及其他11.7%、感知解决方案5.1%、服务及其他0.5% [2] 激光雷达业务 - 2024年中国乘用车激光雷达搭载率突破5%,预计全球市场规模从2024年617亿元增至2027年1358亿元(CAGR 30%) [4] - 国内市占率:速腾聚创33%、华为28%、禾赛科技26% [4] - 产品矩阵覆盖M/E/R/EM四大平台,满足车端/机器人端多样化需求 [4][13] - M平台:车规级ADAS主雷达(M1/M2/MX系列),MX产品引领行业进入"千元机"时代 [13] - E平台:全固态补盲雷达(E1/E1R),采用自研SPAD-SoC芯片 [13] - R平台:机械式激光雷达(Helios/Airy系列),适用于机器人及自动驾驶测试 [13] - EM平台:数字化架构超长距雷达(EM4),测距达600米、1080线 [13] - 已交付超72万台激光雷达,获28家整车厂92款车型定点,其中31款车型实现SOP [6] 机器人业务 - 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市场空间超700亿元,公司布局灵巧手2.0、Active Camera、力传感器等增量部件 [4][8] - 技术协同:智能汽车与机器人共享硬件/芯片/AI技术,研发成果可双向迁移 [8] - 2025年发布多款机器人新品:数字化激光雷达EM4/E1R/Airy、Active Camera视觉方案等 [8] 技术优势 - 芯片化+数字化技术路线:通过自研SoC芯片实现低成本高性能,MX产品功耗<10W、厚度25mm [13][53] - 全栈感知能力:HyperVision软件支持纯视觉/激光雷达/多模态融合方案,算力需求低至0.5TOPS [15][16] - 五大感知解决方案:覆盖ADAS、RoboTaxi、车路协同等场景,实现360°无盲区监测 [18] 财务表现 - 营收高速增长:2020-2023年CAGR达87%,ADAS产品收入CAGR 401% [29][33] - 毛利率改善:2024年前三季度提升至14.96%(同比+8.93pct),受益于芯片成本下降及规模效应 [33] - 费用优化:2024年前三季度三费率58.8%(同比-54.8pct),研发费用率41% [36] 行业趋势 - L3自动驾驶加速渗透:预计2027年L3/L4渗透率达28%/6%,驱动激光雷达需求 [39][46] - 技术路线演进:机械式→半固态(MEMS/转镜)→纯固态(OPA/Flash),成本从1500美元/颗降至250美元/颗 [52][53] - 产业链国产化:收发模块(激光器/探测器)成本占比50-60%,国内厂商在光学部件/芯片环节加速替代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