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特派员制度
icon
搜索文档
从溯源到实践:浸润人心的文化力量
杭州日报· 2025-08-11 02:28
文化工程建设 -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20年 已出版百余部专著 承担4个重大项目及84项子课题 填补多项学术空白[2] - 南宋史研究中心出版50卷《南宋史研究丛书》 改变宋史研究"重北轻南"格局 助力杭州成为全球南宋史研究中心[2] - 贺知章文化IP系统打造 连续举办文化节 编撰出版相关书籍 开发主题文创 提升文化影响力[3] 文化标识培育 - 宋韵文化入选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 上城区作为宋韵文化核心区域推动文化可观可感融入生活[3] - 西子廊桥"文艺赋美"盲盒音乐会登上央媒 探索文化+路径 让文化气韵流动 提升游客体验[3] - 跨湖桥遗址八千年独木舟文化保护 贺知章研究会成立 形成传承研究合力[3] 文化经济融合 - 传统文化与经济结合打开新空间 从悟空一棒到水袖一挥 从西湖一景到村咖一杯[4] - 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建议建设数字文化创新基地 培育文化科技项目 打造融合消费场景[4] - 培育文化科技跨界人才 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科技产业集群[4] 生态文明实践 - 安吉余村案例展示"两山"理念实践 杭州市入选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 无废指数连续3年全省第一[5] - 文化特派员制度全国首创 专业人才下沉乡村 开展文艺活动 挖掘文化遗产 激活乡村文化活力[5] - 文化特派员将优质文化资源引入乡村 满足群众精神需求 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5] 公共文化服务 - 20年来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形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6] - 杭州图书馆打造"一键借阅"平台 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系统线上可借 书店可借及数字阅读[6] - 创建银龄友好和视障阅读空间 提供无差别服务 讲好西湖传说 活化馆藏古籍[6] 基层文化阵地 - 社区文化家园作为基层小阵地发挥大作用 提供丰富文化活动与精神滋养[7] - 天新社区以"汇・新三馆"为载体 为居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 促进社区和谐[7] 文化教育融合 - 浙江中医药大学创作中医药主题舞台艺术作品 大型原创话剧《大医精诚・寻找孙思邈》推动文化多元传播[8] - 中医药文化校园浸润 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文化精髓 探索中医药特色美育创新路径[8]
杭州乡村好戏“破圈”唱四方
杭州日报· 2025-08-08 02:33
文化特派员制度成效 - 省级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乡村文化团队建设 通过组织排练 展演和本土文化创作激发内生力量[2] - 文化特派员作为专业院团与乡村的纽带 使越剧社社员获得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名家指导[2] - 实现跨市文化联动 省级文化特派员带领龙坞越剧社赴安吉县开展首次跨区域演出[1][2] 艺术乡建发展模式 - 外桐坞村打造文化礼堂 美术馆等空间 形成"艺术+生活"文创园区并吸引大批艺术家常驻[3] - 长埭村依托茶镇优势及美院资源 汇聚300余位艺术家形成环村艺术链 推动艺术进村[3] - 通过艺术乡建与文化特派员融合机制 构建茶文化 艺术创作和文明实践多维场域[3] 文化产业经济成果 - 市级文创园白桦崊手作园年销售额达2.1亿元 村旅游收入含农产品达7787万元[3] - 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41.3万元 体现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富民效应[3] - 艺术化文明实践站通过沉浸式活动引导村民践行新风 实现艺术与生活化实践结合[3]
深耕细作 激活乡村文化(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7-26 21:52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 浙江已组织文化特派员举办万余场文化活动并组建上千支村民文艺队伍[1] -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首次提出探索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1] - 文化特派员通过非遗剪纸、拓印等活动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和审美韵味[1] 传统文化创新融合模式 - 河南光山县东岳村通过设计吉祥物和体验空间使非遗项目周末人流量突破万人[2] - 浙江嵊州市将时代主题融入传统越剧实现移风易俗宣传[2] - 文化特派员推动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实现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2] 文化驱动乡村产业发展 - 湖南湘西苗绣服饰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并带动留守妇女就业[3] - 广东丹灶镇盘活17处闲置空间发展网红民宿和潮玩营地[3] - 特色项目包括文旅线路规划、工艺创新、研学开发等多元化发展模式[3] 文化资源开发挑战 - 部分乡村面临文艺人才短缺、资源推广不足、非遗传承困难等问题[3] - 需要精准对接乡村资源禀赋以充分发挥文化瑰宝价值[3] 制度优化方向 - 需政府强化顶层设计并尊重地方特色避免标准化考核[4] - 文化特派员需提升跨领域整合、市场对接和持续创新能力[4] - 政府社会协同发力构建"文化轻骑兵"长效发展机制[4]
建德文化特派员书写乡村振兴多样“解法”
杭州日报· 2025-06-20 07:30
文化特派员制度成效 - 杭州市文化特派员入驻建德市下涯镇之江村一年后,该村从"摄影打卡地"升级为浙江省"艺术乡建特色村"[1] - 建德市通过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融文化"主线,实现优秀文化人才、项目和服务下沉[1] - 16名文化特派员带来16个项目,其中省级特派员陈云筹办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影像创作大展入选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1] 乡村文化发展模式创新 - 航头镇航川村与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新建村建立"山海协作"乡村文化发展共建模式[2] - 市级特派员张红引进动漫节分会场、"逆光飞翔"影像馆等项目,探索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2] - 李家镇推出"地质+文旅+教育研学"化石特色研学课程,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助力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2]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举措 - 杨村桥镇融合T台训练、田园采摘、文创体验等内容打造特色乡村游活动,并通过直播带货、商超快闪拓展农产品销售[2] - 建德市文广旅体局将建立"需求库+资源库+项目库"联动机制,重点支持偏远乡村文化发展[2] - 建德市计划深化文化特派员"师带徒"模式,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打造"建德标识"和"建德样本"[3]
构建以人才资源牵引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新型模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 2025-05-12 22:21
文化特派员制度创新 - 浙江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 系统性遴选首批1570余名优秀文化人才派驻基层开展文化建设帮扶 [1] - 该制度通过"外发促内生"与"内联促外引"有机结合 破解城乡区域优质文化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难题 [1] - 制度注重整合性视角 实现对多方资源的综合高效协同应用 重构基层文化服务供需结构 [1] 文化资源下沉机制 - 文化特派员作为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的新型力量 创新资源投送渠道 [2] - 通过选拔宣传思想文化机关干部 媒体记者 文艺院团职员等优秀文化人才担任特派员 [2] - 以活动开展 平台搭建 培训指导等方式激活派驻地的文化资源 [2] 文化经济发展成效 - 文化特派员通过文旅规划 文创产品销售等方式帮助派驻地增收1.9亿多元 [3] - 大力发展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的乡村文化产业 促进经济与人文共生共荣 [3] - 推动乡村从文化资源持有者转变为文化生产力发展主体 [3] 区域文化均衡发展 - 根据乡镇村的经济文化条件分类定级 量身定制文化特派员资源 [4] - 引导优质文化资源更多向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倾斜 [4] - 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与均等化水平 [4] 制度体系建设 - 构建涵盖人员选派 职责界定 服务管控及评价激励的全链条工作体系 [5] - 明确"选什么人""派下去做什么""如何管理保障"等具体细则 [6] - 文化特派员两年服务周期内每年驻点服务100天左右 每月至少赴基层指导一次 [6] 项目管理机制 - 打造"服务库""项目库""专家库"数字化工作平台 [7] - 建立"中期评估 届满评价"全过程考评机制 [7] - 组建三级文化特派员工作组 促进资源共享和项目协作 [7] 特色文化项目 - 涵盖保护文化遗产 指导乡风文明建设 丰富文化服务等不同类目 [10] - 龙泉市溪头村"文化激活文旅产业融合"项目 安吉县"大余村大研学"项目等典型案例 [10] - 保留乡土文化个性 展现新时代价值观 [10] 人才队伍建设 - 已累计组建近4000支基层文化队伍 [13] - 文化特派员与科技特派员协同促进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13] - 注重双向选择机制 做到人村匹配 精准对接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