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良性循环

搜索文档
“两新”政策持续显效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经济网· 2025-08-22 02:51
政策效果总体表现 -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行一年多来形成良性互动 直接拉动全国零售业需求增长并反作用于供给端 带动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8% [1][7] - 政策呈现"产业升级—消费提振—循环畅通"的清晰传导路径 促进转型升级、提振消费需求、畅通经济循环 [2][7] 制造业设备更新与产业升级 - 全国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7.3% 其中工业企业采购金额同比增长9.8% [3] - 信息传输软件业和科技服务业设备采购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7.8%和28.3% 民营企业设备采购金额同比增长9.3% [3] - 设备更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4] - 制造业企业采购智能化、绿色化设备带来增值税发票金额大幅增长 推动整条产业链技术迭代 [3] 消费领域需求提振 - 日用家电销售额同比增长44.5% 视听设备销售额同比增长22.8% [5] - 家具零售额同比增长30.1% 卫生洁具零售额同比增长13.6% [5] - 服务型机器人制造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1.1% [5] - 全国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81.7% [5] - 以旧换新政策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 满足对高品质、新功能产品的升级需求 促进消费市场繁荣和产业协同发展 [5][6] 行业结构优化与政策导向 - 政策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设备 引进先进高效智能化生产设备 [4] - 政策引导资源向技术密集型领域集中 破解"有效需求不足"与"供给结构失衡"矛盾 [8] - 建议优化政策实施细则 加强部门协同 关注中小企业和农村市场覆盖 结合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引导节能环保方向倾斜 [8]
税收数据显“两新”政策成效 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81.7%丨数据看板
搜狐财经· 2025-08-15 08:45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 政策整体效果 - 政策推行一年多来在促进转型升级、提振消费需求、畅通经济循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 - 形成"政策驱动-需求释放-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2] 设备更新领域 - 全国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7.3%(2024年4月-2025年7月) [1] - 工业企业设备采购金额同比增长9.8% [1] - 信息传输软件业设备采购金额同比增长27.8% [1] - 科技服务业设备采购金额同比增长28.3% [1] - 民营企业设备采购金额同比增长9.3% [1] 消费品以旧换新领域 - 日用家电销售额同比增长44.5% [1] - 视听设备销售额同比增长22.8% [1] - 家具零售额同比增长30.1% [1] - 卫生洁具零售额同比增长13.6% [1] - 服务型机器人制造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1.1% [1] - 全国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81.7% [1] 经济循环影响 - 政策直接拉动全国零售业需求增长 [2] - 带动制造业企业设备更新升级 [2] - 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8% [2]
以制造业创新升级带动经济良性循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0 21:42
京东的"三毛五理论" - 京东集团创始人提出"三毛五理论",认为零售商应只拿三分之一利润,三分之二应留给品牌商以促进品牌发展 [1] - 该理论认为品牌商获得更多利润后可投入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员工工资,形成零售商、品牌商、消费者和产业工人的良性循环 [1] - 该理论借鉴了发达国家成长经验,强调制造业是"财富之源",后发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实现增长 [1] 制造业的乘数效应 - 制造业发展能带动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包括原材料、能源、物流运输等需求,以及衍生出生产性服务业 [2] - 制造业创造的间接就业机会通常是直接就业岗位的数倍,并能促进周边餐饮、娱乐等生活消费发展 [2] - 后发国家制造业最初依靠低成本要素优势参与组装加工环节,但利润率较低,必须转向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 [2] 制造业升级路径 - 企业需要通过建立品牌、提高技术、质量和服务来增加产品附加值和溢价,创造更多利润用于研发投入 [3] - 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迈向价值链高端,赢得超额利润,带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3] - 制造业升级过程培育中高收入群体,扩大消费并创造更多服务业岗位,推动经济良性循环 [3] 平台经济与制造业 - 中国平台经济发展迅速,线上销售占比不断提升,但部分平台的价格竞争策略导致制造业"内卷" [3] - 过度价格战使制造业面临两难:不参与可能失去市场,参与则利润降低影响研发和工资增长 [3] - 平台企业应通过供应链合理分配支持制造业转型,行业应停止不良价格战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4]
从政坛边缘人走向青瓦台!韩国开启“李在明时代”,资本市场先涨为敬
第一财经· 2025-06-04 07:03
韩国总统选举结果 - 李在明以49.42%得票率当选韩国第21届总统,打破"京畿道知事无法当选总统"的历史魔咒 [1][2] - 选举投票于6月3日6时至20时进行,最终结果于4日凌晨5时03分公布 [1] - 保守派候选人仍获得41%选票,反映韩国社会分裂现状 [8] 经济政策与市场反应 - 李在明宣布启动紧急经济专班,计划通过国家财政刺激经济良性循环 [1] - 花旗预测新政府可能追加50万亿韩元预算,预计提升GDP增长率0.38-0.77个百分点 [5] - 选举结果公布后KOSPI指数单日上涨2%,韩元兑美元升值0.3%,指数较4月低点累计反弹20% [4] 外交政策动向 - 李在明提出"实用外交"原则,强调国家利益最大化 [1] - 美国表态期待深化韩美日三边合作,推进同盟关系现代化 [5] - 日本首相祝贺胜选并寻求会晤,日方正研究其"非屈辱外交"对日政策 [5] - G7峰会或成李在明外交首秀,可能促成美韩、日韩双边会谈 [5] 李在明政治履历 - 出身贫寒,自学考入法律系,2005年从政后历经多次竞选失败,2010年当选城南市长 [6] - 任市长期间解决政府债务问题,2018年升任京畿道知事,2022年成为共同民主党党首 [7] - 曾参与2017、2022年大选,本次以8个百分点优势胜出 [7] 社会影响与挑战 - 李在明以绝食抗议、国会翻墙直播等激进方式积累民众支持度 [7] - 《时代》杂志将其评为"2025最具影响力100人",称其经历为"传奇" [6] - 需面对保守派势力(41%得票率)和社会分裂带来的执政阻力 [8]
日本企业中年以上员工比例高达七成
日经中文网· 2025-03-17 03:07
日本企业员工结构变化 - 过去10年间日本企业30岁以下员工比例显著下降,资本金1亿日元以下企业从35.6%降至29.8%,资本金2000万日元以下企业仅为28.5% [1][2] - 大型企业30岁以下员工比例较高但同样下滑,资本金1-10亿日元企业从42.5%降至36.2%,10亿日元以上企业从41.6%降至37.2% [2] - 2023年资本金1亿日元以下企业中40岁以上员工占比超70%,更高资本金企业超60%,显示企业员工结构明显老龄化 [2] 企业应对措施 - 2024年已有57家上市企业实施提前退休计划,募集人数达1万零9人,是前一年的3.2倍 [3] - 大型企业改革薪酬制度,转向职务和职责导向,减少工龄因素以控制中高年员工成本 [3] - 大型企业将大学毕业生起薪提高至每月30万日元(约1.47万元人民币)以争夺年轻人才 [4] 企业规模差异 - 资本金10亿日元以上企业员工数量10年增长11.3%,1-10亿日元企业增长18.3%,5000万-1亿日元企业增长23.3% [5] - 资本金2000万日元以下企业员工数量减少2%,2000-5000万日元企业仅增长0.6% [5] - 资本金10亿日元以上企业2023年平均工资652.6万日元,较2013年增长14.6%,2000万日元以下企业385.7万日元仅增长8.1%,收入差距扩大 [7] 行业结构问题 - 日本创业率长期维持在4%-5%低水平,新就业机会不足反映产业新陈代谢停滞 [5] - 出口商品集中于汽车、电子等竞争激烈领域,贸易条件持续恶化 [7] - 中小企业保护政策需重新审视,避免低利率环境下维持失去成长力企业 [7] 劳动力市场改革 - 工龄30年以上员工2024年工资增长率仅2.5%,低于大学毕业生一般劳动者的4.3% [6] - 部长级2023年工资增长1.7%,科长级0.8%,均低于无职级人员的3.4% [6] - 需改革退休金税制,减少对任职20年以上员工的所得税减免以促进劳动力流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