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溢价

搜索文档
当寒武纪股价超越茅台
搜狐财经· 2025-09-01 23:07
核心观点 - 寒武纪股价超越贵州茅台象征资本市场从传统消费价值向科技成长逻辑的转向 体现市场对科技企业未来潜力的重新定价 [2][3] - 这一现象反映A股投资文化转型 科技成长性可能成为新的确定性溢价标准 [3] 市场象征意义 - "超越贵州茅台"被赋予新秩序到来的象征意义 代表投资者基准点的转移 [2] - 茅台象征品牌、现金流与分红安全感的传统价值锚 [2] - 寒武纪上位体现资本愿意为未来不确定性买单 用当下确定性交换未来成长性 [2] 企业对比分析 - 茅台通过几十年时间建立确定性溢价 [3] - 寒武纪展现业绩增长曲线 结合AI大势和政策红利获得现实支撑 [2] - 高估值导致容错率极低 预期兑现不及可能引发剧烈股价回调 [2] 资本市场发展 - 对比反映中国资本市场的自我修炼过程 [3] - 市场长期缺乏能穿越周期且持续兑现成长的科技企业 [2] - 真正考验在于企业能否十年后依然立于高峰 而非瞬时股价表现 [3]
首页当寒武纪股价超越茅台
河南日报· 2025-09-01 22:51
寒武纪与贵州茅台的市场象征意义对比 - 寒武纪凭借股价涨势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成为第一高价股 体现科技股光环下的市场狂欢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资本买单行为 [2] - 贵州茅台代表传统价值锚 象征品牌、现金流与分红安全感 是投资者心中的基准点 [2] - 超越茅台被赋予新秩序到来的象征意义 反映市场长期缺乏能穿越周期并兑现成长的科技企业 [2] 资本市场投资逻辑的转型 - 市场信仰从看重稳健消费转向追逐高速科技 愿意用当下确定性换取未来不确定性 [2] - 寒武纪业绩展现增长曲线 叠加AI大势和政策红利 具备更多现实支撑而非单纯概念炒作 [2] - 高估值意味着容错率极低 预期兑现不及将导致剧烈股价回调 [2] 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层意义 - 寒武纪与茅台对比代表资本市场自我修炼 茅台体现确定性溢价 寒武纪尝试证明科技成长能否成为新确定性 [3] - 长期业绩兑现将标志A股投资文化转型 不仅是股价奇迹更是产业未来代表 [3] - 真正考验在于十年后能否持续立于高峰 市场需要代表产业未来的持久力量而非瞬时股价狂飙 [3]
全球大类资产半年度复盘与展望
天天基金网· 2025-06-30 11:38
全球资金再平衡与资产表现 - 国际现货黄金上半年涨幅达26%,全球央行持续增持预计2025年购买量达1000吨,中国央行连续7个月增持至7383万盎司储备量 [6] - 美元指数下跌9.7%领跌主流资产,美债收益率在4.0%以上高位震荡,中债10年期收益率降至1.65%历史低位 [6][7][8] - 信用债ETF市场总规模突破2100亿元,反映资金配置偏好转向稳健票息资产 [9] 权益市场分化与韧性 - 恒生指数以20.5%涨幅领跑全球,南向资金与"AI+新消费"叙事共同支撑港股困境反转行情 [12] - A股行业轮动强度逼近2023年高点,科技(AI产业链)、消费、周期板块轮动缺乏主线,科创综指上涨8.1% [13][14][28] - 中证全指PE回升至近5年84%分位数,需盈利增速改善驱动进一步上涨 [30] 市场底层逻辑变迁 - 确定性溢价走高:股息率5%以上银行板块创新高,港股央企红利指数(股息率近8%)成避风港 [21] - 产业叙事重新定价:AI从算力层向应用端推进,科创板受益于"科技十六条"政策支持 [22] - 全球资产再平衡:中国制造不可替代性与美元信用衰减对冲,中国资产成长韧性受关注 [23][24] 大类资产配置策略 - A股采用"杠铃策略":低估值高股息品种(银行、白电)与AI成长赛道(电子、计算机)均衡配置 [30][31] - 港股聚焦互联网、AI产业链及新消费领域,把握政策预期差带来的波段收益 [32][33] - 黄金配置价值提升:美元信用受损与地缘冲突推动,原油供需宽松或延续弱势震荡 [37] - 中债具备长期配置价值,美债长端利率从周期高点回落可战术性参与 [34][36] 投资方法论 - 两层思维框架:胜率层关注自由现金流/股息率等确定性指标,赔率层捕捉科技突破带来的行业格局重塑机会 [38] - 多元资产配置实证:2024年15类资产等权组合收益11%,2025年上半年收益6% [27][28]
下一站,多元资产配置|全球大类资产半年度复盘与展望
搜狐财经· 2025-06-30 10:31
全球资金再平衡与资产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全球资金面临"资产荒",流动性充裕但优质资产稀缺 [4] - 黄金成为明星资产,国际现货黄金上涨26%,全球央行预计2025年增持1000吨,中国央行连续7个月增持至7383万盎司 [5] - 美元指数下跌9.7%,美元信用松动推动"去美元化"趋势 [5] 债券市场分化 - 美债收益率在4.0%以上高位震荡,美联储降息犹豫与36万亿债务压力并存 [6] - 中债10年期收益率跌至1.65%历史低位,信用债ETF规模突破2100亿元 [7][8] 权益市场韧性显现 - 港股恒生指数上涨20.5%,领跑全球主要市场,南向资金与"AI+新消费"叙事支撑估值 [10] - A股行业轮动强度逼近2023年高点,科技/消费/周期板块轮动但缺乏主线,AI产业链(电子/计算机/汽车)表现突出 [11][28] - 科创综指上涨8.1%,硬科技资产受益于"科技十六条"政策支持 [18][25] 市场底层逻辑变迁 - 确定性溢价走高:高股息资产受宠,银行板块股息率5%+,港股央企红利指数股息率近8% [17] - 产业叙事重构:AI从算力向应用端延伸,DeepSeek技术突破重塑科技竞争格局 [18] - 全球资产再平衡:中国制造不可替代性对冲美元信用衰减,中国资产配置价值提升 [19][20] 大类资产配置建议 - A股采用"杠铃策略":高股息价值股(煤炭/油气/电力)+成长赛道(AI/核聚变/固态电池) [27][28] - 港股关注互联网/AI/新消费,把握政策预期差带来的波段机会 [29][31] - 黄金配置价值提升,地缘冲突与美元信用受损支撑中长期走势 [37] - 中债具备"压舱石"作用,宽松周期下长端利率债配置价值显著 [33][34] 资产表现数据概览 - 2025上半年等权配置组合收益率6%,黄金(+23.2%)、恒生科技(+19.5%)、科创综指(+8.1%)领涨 [25] - 美股纳斯达克指数上涨5.0%,但盈利预期下调与估值高企存风险 [32] - 原油下跌3.2%,供需格局宽松压制价格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