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搜索文档
麦田里崛起“亿元村”
人民日报· 2025-09-12 00:52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 土地流转整合实现规模化种植 全村443户村民加入合作社 统一种植管理模式 [2] - 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发展公司 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完整产业链 实现小麦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2][3] - 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 制成4个大类40多个品种的系列农产品 包括有机面粉和手工拉面 [3] 现代农业技术应用 - 利用北斗导航系统播种和无人机飞防技术 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 [2] - 推行绿色种植模式 16万亩小麦等农作物采用绿色种植技术 [2] - 小麦单产达680公斤/亩 新疆全年粮食单产524.8公斤/亩跃居全国第一 [2][4] 产业经济效益 - 面粉日加工量达到36吨 经过42道工序制成手工拉面 [3] - 2024年实现总产值5.1亿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504万元 [4] - 村民获得土地流转费8万元 年收入超20万元 全村超过1/3村民从事乡村旅游 [3][4] 文旅产业拓展 - 依托农耕文化和麦田风光发展文旅产业 建设520平方米小麦博物馆 [3][4] - 打造特色民宿和旅游打卡点 可同时接待300人住宿和1000人用餐 [4] - 2024年前7个月接待游客15.39万人次 周末民宿全部住满 [4] 区域农业成就 - 新疆粮食净调出量累计达1417万吨 成为全国7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 [2] - 小麦玉米创9项全国大面积单产纪录 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级玉米"吨粮田" [5] - 水产品产量稳居西北五省区第一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国第二位 [5]
麦田里崛起“亿元村”(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人民日报· 2025-09-11 22:21
农业现代化转型 - 土地流转整合实现规模化种植 全村443户村民加入合作社 统一种植管理[2] - 应用北斗导航播种和无人机飞防技术 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16万亩农作物绿色种植[2] - 小麦单产达680公斤/亩 新疆粮食单产524.8公斤/亩跃居全国第一[2] 产业链延伸与增值 - 成立农产品加工公司 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完整产业链 开发4大类40多个品种的系列产品[3] - 面粉日加工量达36吨 通过42道工序生产有机手工拉面 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3] - 绿色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 土地流转费达8万元/户 年收入超20万元[3]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依托农耕文化和麦田风光发展乡村旅游 建设小麦博物馆展示520平方米展陈[4] - 前7个月接待游客15.39万人次 可同时接待300人住宿和1000人用餐[4] - 超过1/3村民参与乡村旅游 特色民宿和旅游打卡点带动闲置房屋改造升级[4] 区域农业经济成效 - 2024年村总产值达5.1亿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504万元[4] - 2022-2024年新疆粮食净调出1417万吨 成为全国7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2] - 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玉米"吨粮田" 水产品产量西北五省区第一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全国第二[5]
新疆着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麦田里崛起“亿元村”(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人民日报· 2025-09-11 21:56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 土地流转整合形成443户村民参与的专业合作社 实现统一种植和规模化经营[2] - 应用北斗导航播种和无人机飞防技术 实现16万亩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种植[2] - 小麦单产达到680公斤/亩 推动新疆粮食单产以524.8公斤/亩跃居全国第一[2][4] 农产品加工与产业链延伸 - 成立农业发展公司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完整产业链 开发4大类40多个品种的农产品系列[3] - 面粉日加工量达到36吨 通过42道工序生产有机手工拉面[3] - 2024年实现总产值5.1亿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504万元[4] 乡村旅游与多元化经营 - 依托农耕文化和麦田风光发展文旅产业 建设520平方米小麦博物馆展示加工工艺[3][4] - 打造特色民宿和旅游打卡点 带动超过1/3村民参与乡村旅游服务[4] - 2024年前7个月接待游客15.39万人次 具备同时接待300人住宿和1000人用餐能力[4] 农民收入与区域农业成效 - 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费和分工获得多元收入 典型农户年收入超20万元[3] - 新疆2022-2024年累计粮食净调出1417万吨 成为全国7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2] - 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级玉米"吨粮田" 水产品产量居西北五省区第一[5]
科技赋能岭南特色现代农业,省农科院多领域发力支撑产业体系建设
南方农村报· 2025-08-25 10:30
政策背景与战略目标 - 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和《关于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25年-2027年)》,明确发展岭南特色现代农业并打造"千百十"亿级产业集群 [3][4][5]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聚焦现代种业、生态农业和全产业链构建,支撑农业强省建设目标 [6][7][8] 现代种业创新成果 - 构建"品种培育-技术集成-精深加工-示范推广"全链条种业创新体系,支撑种业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10][11] - 水稻育种成果显著:培育"19香""南晶香占""泰丰优系列"等高端丝苗米品种,推广面积近3000万亩,解决"优质不高产、高产不抗病"难题 [13][14] - 水稻品种数量居全国科研单位首位,育成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以上的水稻大品种41个 [15][16] - 畜禽种业突破:培育"岭南黄鸡5号"国家审定品种,攻克个体一致性差、性别利用率低和种源疾病隐患三大难题,父母代种鸡年推广超100万套,肉鸡年推广量超1亿只,全国市场占有率15% [18][19][20][21] 生态农业技术突破 - 重构现代桑基鱼塘生态循环系统,支撑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和桑基鱼塘重建 [24][25][31] - 创新人工饲料智慧养蚕技术、蚕沙塘泥肥料化利用技术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26][27] - 发现桑叶提取物和低聚糖抗虹彩病毒功能,明确蚕桑活性物质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机理 [27][28] - 建立单塘循环生态种养模式,配套水处理和塘泥原位修复技术,破解高密度养殖尾水排放难题 [29] - 相关技术累计推广超100万亩,实现新增销售额107.24亿元、利润18.15亿元,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 [32][33][34] 全产业链价值延伸 - 荔枝产业:研发浸渍式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实现荔枝贮藏一年以上,解决盛产季滞销问题;开发荔枝果汁、风味饮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王老吉"荔小吉"系列饮料上市首年销售额突破亿元 [36][37][38][39] - 茶产业:以"英红九号"品种为核心开展全产业链创新,种植面积达15.44万亩(占英德茶园总面积85%),亩年均产值4.25万元,成为英德红茶当家品种 [42][43][44] 未来发展方向 - 实施种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数字农业科技攻关、打造院地合作样板,构建现代化产业支撑体系 [45][47] - 全力支撑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与"粤强种芯""粤强农装"工程实施 [48]
清远:“五大百亿”领航,千亿集群扬帆
南方农村报· 2025-08-25 06:36
清远市农业产业发展战略 - 提出打造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丝苗米、麻竹笋五大百亿级产业 通过3年左右时间实现目标 [13][14] - 制定"五大产业十项措施" 围绕规模化、集聚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五化"发展 推动全产业链提升 [16][17] - 形成"春茶、夏笋、秋米、冬菜 一年四季都有鸡"的产业发展布局 [21] 产业发展成果与数据 - 截至2024年底五大农业产业综合产值超400亿元 连续2年增长超30% [18] - 清远鸡、麻竹笋率先突破百亿产值 英德红茶品牌价值登全国红茶类榜首 2025年有望成为第三个百亿产业 [19][20] - 成功引进京东、拼多多、省盐业、丰农等龙头企业 提升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22] 市场拓展与品牌影响力 - 清远鸡年销香港超千万只 英德红茶受北方消费者喜爱 麻竹笋即食产品在南非成为爆品 [27][28] - 连州菜心在深圳农批市场上架即售空 丝苗米产品在上海市场广受好评 [29][30][31] - 推动"清字号"农产品走进大湾区并畅销海内外 [71] 产业升级关键举措 - 重点推进农业机械化 针对丘陵山地地形推广适用农机 实施"粤强农装"工程提升智能化水平 [36][37][38][39] - 加强种业建设:清远鸡现有原种场2家、祖代场5家、父母代场9家 其中国家级省级保种场3家 [44] - 乌鬃鹅纳入"五大百亿+"产业规划 麻竹笋开展基因测序和品系优选 建成标准化苗圃基地 [45][46][47] 加工与产业链延伸 - 聚焦精深加工和预制菜高地建设 推动产品标准化高端化 完善技术研发和质量追溯 [50][51] - 促进加工与文旅、康养等业态融合 提升产业附加值 [52] - 发展"五大百亿+"产业 孵化更多百亿级特色产业 打造千亿级现代农业集群 [56][57] 新兴项目与创新实践 - 英德肉鸽屠宰中心项目总投资达1.5亿元 每6只广东鸽就有1只来自英德 [58][62][63] - "清新桂花鱼"跻身国家地理标志 与黄山臭鳜鱼形成南北联动 [59] - 阳山旱地西洋菜推出AI数字人"菜小西" 提供种植历史、营养价值和农情资讯服务 [60][61]
农业农村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进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快讯· 2025-07-28 15:59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 - 推进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1] 区域农业发展规划 - 支持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 [1] - 建设晋中国家农高区和太谷国家农业科创中心 [1] - 围绕旱作农业开展科技创新联合攻关 [1] 农业保障措施 - 抓好农业防灾减灾 [1] - 抓实农业生产安全 [1] - 全力稳住"三农"基本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