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

搜索文档
李嘉诚预言又说中了!我国手握“2套房”的家庭,或面临3个结果
搜狐财经· 2025-09-22 02:06
核心观点 - 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 多套房持有家庭面临资产缩水 流动性枯竭 租金收入下滑及持房成本上升四大核心困境 [1][13] 房价走势 - 2023年起国内房价全面下行 一线城市跌幅显著 上海房价从历史高位每平方米9万多元跌至6万多元 跌幅超30% [1] - 2025年一线城市核心区域出现补跌 资产缩水现象由二三线城市蔓延至全国所有区域 [3] 市场流动性 - 二手房挂牌量激增 北京达14.7万套 上海17万套 成都武汉重庆均超20万套 形成庞大抛售压力 [6] - 市场呈现有价无市状态 资金被深度锁死 变现难度急剧增加 [4][6] 租赁市场 - "以租养贷"模式失效 中小城市空置率高企 一线城市外来人口流失导致租金下跌 [8] - 上海出现典型案例 月租金收入从6500元降至4800元 房东需倒贴2000元偿付房贷 [8] 持有成本 - 物业费 取暖费 电梯费等固定支出持续上升 多套房家庭负担加重 [10] - 房产税试点范围扩大在即 将显著提升多套房产持有者的税务负担 [11] 行业趋势 - 房地产属性从金融投资工具向居住属性回归 投资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 [13] - 市场建议多套房持有者低价抛售多余房产以实现及时止损 [13]
谁在掏空中国楼市?囤房1.3万亿!中国最大炒房团要清仓走人?
搜狐财经· 2025-09-21 01:38
文章核心观点 - 上市公司而非个人投资者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中最大的机构投资者群体 持有价值1.3万亿元的投资性房产[1] - 2024年出现上市公司大规模抛售房产现象 抛售数量同比大幅增加[1][4] - 政策环境变化促使企业投资者退出房地产市场 包括"五一七楼市新政"和国企收储机制[6] 上市公司房地产投资规模 - A股3700多家上市公司中 超过1800家持有投资性房产 占比近50%[1] - 上市公司持有的投资性房产总价值达1.3万亿元 相当于十个北京三环商品房的体量[1] - 广州地区2023年上半年累计售出763套房产 平均每日售出4套[1] 企业抛售房产案例 - ST海马2019年一次性出售401套房产 回收资金3.34亿元[2] - 广州浪奇持有3000套市中心公寓 通过补偿款获得26亿元资金[2] - 2023年有33家上市公司通过卖房保壳 较2018年数量增加8倍[4] - 2024年赛隆药业一次性出售48套房产 四创电子出售上海陆家嘴写字楼[4] 企业投资房地产动机 - 2013年国务院文件明确房地产为支柱产业 催生10万家开发商[4] - 限购政策主要针对个人 企业购房不受限制[4] - 部分企业依靠房产租金维持收益 ST凯文14处房产月租金收入超百万元[4] 房地产投资风险案例 - 东方电气2010年2000万元购入27套房 2016年半价仍无法售出[4] - 中国中车持有300套商住房 最终以两折价格处置[4] - 华南城因609亿港元债务最终清盘收场[4] 房地产市场影响 - 企业炒房推高房价 影响刚需群体购房能力[6] - 银行资金流向房地产 挤压制造业融资空间[6] - 华为因深圳房价过高搬迁至东莞 每年支付数亿元住房补贴[6] 政策环境变化 - 2024年"五一七楼市新政"取消房贷利率下限 实施认房不认贷政策[6] - 国企直接收储开发商库存房转为保障房[6] - 北京朝阳法拍房从1.2亿元降至6000万元由国企接手 深圳湾豪宅降价40%由国企接盘[6]
钱袋子要慌了!央行净回笼 1745 亿,理财、房贷全中招?
搜狐财经· 2025-08-26 23:06
央行逆回购操作分析 - 央行进行4058亿元逆回购操作 利率维持1.4% 同时有5803亿元逆回购到期 实现净回笼1745亿元 [3] - 操作规模较上月三五千亿规模明显收缩 体现温和调节特征 并非实质性收紧流动性 [3] - 逆回购利率自去年1.9%降至当前1.4%后保持稳定 释放政策进入观察期的信号 [3] 货币政策导向 - 采取"小步慢跑"式回笼策略 避免类似美联储激进加息引发的市场震荡 [4] - 通过精准调节抑制金融空转现象 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领域 [5] - 维持市场流动性处于"温水区" 既防止经济过热又避免收缩过度 [3] 货币市场状况 - M2同比增长10.2% 显著高于5%的GDP增速 显示货币供应充足 [5] - 6月居民存款新增2.8万亿元 尽管存款利率降至1.5%仍吸引资金流入 [5] - 企业存在低息贷款购买高息理财的套利行为 造成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 [5] 银行业影响 - 一年期定存利率维持在1.5%-1.8%区间 银行因资金充裕缺乏提高利率动力 [6] - 银行可能通过大额存单差异化定价吸引客户 普通存款利率难以上涨 [6] - 理财收益率持续走低 优质产品收益率降至3%左右 较此前5%水平明显下降 [7] 金融市场表现 - A股市场出现分化 题材股和概念股承压 而高分红国企股和消费股表现稳健 [8]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单日上涨5个基点 债券基金净值普遍回调 [8] - 北向资金保持净买入50亿元 显示境外资金对市场仍具信心 [8] 房地产行业 - 5年期LPR维持在4.2% 短期内房贷利率不会大幅调整 [7] - 政策导向抑制炒房资金 推动住房回归居住属性 [7] - 刚需购房者仍可享受较低利率环境 但投资性购房受到严格限制 [7] 企业融资环境 - 银行信贷投放更趋审慎 对无实际项目支撑的企业融资需求收紧 [9] - 倒逼企业提升经营效率 减少金融套利行为 [5] -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资金约束 需优先支持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 [9] 投资策略建议 - 推荐采用活期存款、稳健理财与指数基金定投的三分法资产配置 [10] - 警惕年化收益超过10%的高风险产品 强调本金安全的重要性 [10] - 建议依据官方统计数据自主决策 减少对市场传闻的依赖 [10]
房价从3.5万降到1.5万,房子依旧卖不掉!心酸的是:业主断供了
搜狐财经· 2025-08-23 13:40
房地产投资结构变化 - 2018年新购房中投资性购房占比58.2%,较2008年的19.6%增长近3倍,而刚需购房比例从69.7%降至15.1% [3] - 十年间投资购房数量达到刚需购房的约4倍,反映房地产投机属性显著增强 [3] 区域房价波动案例 - 燕郊2016年房价达4万元/平方米,2021年跌至1.5万元/平方米,四年内跌幅达62.5% [3][5] - 哈尔滨个体户2017年以3.5万元/平方米购入燕郊房产,总价380万元,因房价下跌导致资产减值超200万元 [5] - 成都天府新区某房产2019年总价270万元,2021年估值降至160万元,贬值幅度40.7% [7][9] 断供行为财务影响 - 燕郊断供案例显示,426万元房产跌至230万元后,借款人需额外承担罚息、诉讼费等超20万元成本 [7] - 法拍房资产处置可能导致资产损失扩大,如成都案例中总损失达130万元(含房价贬值110万元及额外费用) [7][9] - 断供将触发征信黑名单,影响借款人就业及子女教育等长期权益 [7][11] 购房动机与风险关联 - 燕郊购房案例中存在非刚性需求投资行为,如以子女就学为理由的房产投机 [5] - 企业资金参与房地产投机加剧市场波动,与刚需购房者形成利益冲突 [1] - 低收入群体购房依赖家庭储蓄(如"六个钱包"现象),抗风险能力较弱 [7][9] 宏观经济因素影响 - 疫情导致收入下降是断供重要诱因,燕郊案例中借款人因收入大跌无法承担1.68万元月供 [7] - 就业市场变化加剧风险,成都案例中借款人因学历限制再就业困难,月收入从过万降至低位 [7] - 区域经济依赖性风险显现,燕郊作为"睡城"受北京通勤需求影响显著 [3]
手握多套房的人慌了!现在卖房到底是不是明智选择?
搜狐财经· 2025-08-16 00:36
房地产行业现状分析 - 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5%,住宅面积下降3.7%,销售额下降5.5% [3] - 房价普遍下跌,部分房产价值缩水50%以上 [1] - 售楼部客流量显著减少,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3] 购房需求下降原因 - 人口出生率跌破900万,老龄化加剧导致住房供需关系逆转 [5] - 限购/限贷/限售政策抑制炒房行为,投资客退出市场 [7] - 年轻人购房观念转变,偏好租房以降低生活压力 [9] - 烂尾楼风险加剧购房者顾虑 [9] 房产持有策略建议 - 自住刚需房(尤其优质地段)建议保留,交易成本高于潜在波动收益 [11] - 闲置房产(特别是小城市偏远物业)建议出售,长期持有将增加维护成本 [11] - 出售决策需权衡资金用途,单纯持有现金可能跑输通胀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