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治理

搜索文档
水老师的蓝色梦想
人民日报· 2025-09-14 22:03
水柏年为学生讲授海洋动物分类方法。 沈家迪摄 "水老师,大学4年该如何规划?"每到新学期,总会有学生问浙江海洋大学教授水柏年。 "要先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选好努力的方向。"面对新生的困惑,水柏年从不敷衍,而是翻开抽屉里连 续记录17年的《资环专业大学生涯讨论》,分享经验,引导学生规划好大学生活。 "真诚地帮助每一名学生",是水柏年始终坚守的信条。 刚工作时,为了方便辅导学生,水柏年长期住在校园里,学生遇到困难,他都努力帮助解决;收入不算 高,但默默资助多名学生完成学业,对有经济困难的学生慷慨解囊;有学生受不了舟山冬天的天气,他 就为学生送去棉衣御寒……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接任2011级资环班班主任时,班里不少同学"挂科",1人面临退学、2人可能留级。面对这样的情况,水 柏年为这些学生一一建立"成长档案",耐心陪伴、真诚引导。 年过花甲的水柏年仍然坚守在三尺讲台,同时将生态治理新技术应用到"海洋农场",带领着一届一届的 学生,努力追逐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和海岸生态安全的蓝色梦想。 记者手记 在他的鼓励下,2011级资环班全班顺利毕业,还有不少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毕业多年,学生刘晓依然记 着水柏年的叮嘱:"先做人,后 ...
蔡晃:全方位提升海洋文化影响力
经济日报· 2025-08-13 23:51
海洋文化战略定位 - 海洋文化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海洋安全 海洋经济和海洋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资源禀赋 [1] - 海洋文化具有兼容并蓄 包容创新的特点 在新时代背景下可发挥多方面重要作用 [1] 文化传承与价值 - 海洋文化承载中华民族海洋精神 传承弘扬有助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增强文化自信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 - 海洋文化蕴含创新精神和开拓基因 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优化文化产品供给并赋能社会发展 [4] 经济赋能作用 - 海洋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 低能耗和低污染特点 可优化产业结构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1] - 促进海洋文化与旅游 工业 农业 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 衍生节庆活动 科普研学 健康养生 文创产品和文艺作品等新业态 [1] - 通过文化IP提炼 产品包装设计创新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品质保障的品牌矩阵 [3] 产业融合路径 - 系统性挖掘海洋文化当代价值 与海洋生物医药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智慧海洋等新兴领域形成良性互动 [3] -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元宇宙和VR等科技手段推出文创产品 鼓励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海洋元素融入建筑装饰和时尚服饰领域 [3] - 开发"海丝+陆丝"文旅线路 设立海洋产业协作区 促进海洋产业对接与人才流动以打造海洋文化经济带 [4][5] 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 - 通过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平台讲好中国海洋故事 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互鉴 [2] - 深化沿海城市间交流互动 推动区域间产业互联互通 扩大"蓝色朋友圈" [2][4] - 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园区 构建"文化+贸易"新业态 [5] 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弘扬海洋生态文化可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推动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2] - 在海洋生态保护中践行"和合共生"理念 通过科学治理和国际合作实现生态环境修复 [5] - 福建等地实施"碧海"工程 在海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形成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5]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 完善"文化+科技+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系统性布局海洋交叉学科建设 [4] - 开发"海洋+人工智能"和"海洋+大数据"等融合课程 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4] - 通过文化旅游节 体育赛事和传统技艺展示等活动让海洋文化融入社会生活 [4]
守护南海“生态明珠”!三沙创新海洋协同保护模式
新华社· 2025-06-06 01:08
海洋生态保护模式创新 - 三沙市创新构建"保护机构+渔民+科学家"协同保护模式,探索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立体化海洋生态治理新路径 [1] - 通过智能监测与栖息地修复,主要岛礁记录海龟蛋巢1500余窝 [2] - 科研团队首创"珊瑚树"技术,珊瑚断枝年生长速度达15厘米,年补种幼苗超10万株 [5] 海龟保护成效 - 西沙北岛作为我国最大绿海龟自然产卵场,2024年标记保护海龟蛋巢227窝,救助伤病海龟77只 [2] - 渔民巡护队覆盖10余座岛礁,渔民参与日常巡护占比达80%,幼龟成活率较2020年前大幅提升 [2] - 新划定北岛海龟保护临时管控区,强化保护力度 [2] 深海蓝洞科研与监护 - 永乐龙洞(世界最深海洋蓝洞)启用光电一体化监控系统,首次实现全年动态监护 [3] - 构建"海面—水体—海底"三级监护网络,拦截违规作业23次,同步开展15项前沿研究 [3] - 周边海域珊瑚覆盖率较保护前提升12%,海龟、砗磲频繁现身 [4] 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 - 永兴岛海域人工珊瑚修复育苗基地培育14.3万株珊瑚幼苗,为西沙最大规模 [5] - 采用"科研单位动态监测评估+渔民跟踪清理捕捞"模式,高效清除长棘海星等敌害生物 [5] - 珊瑚移植断枝从5厘米生长至15厘米,新生珊瑚丛吸引笛鲷等鱼类栖息 [6] 科技赋能生态保护 - 永乐龙洞保护站实现深海喀斯特地貌全年动态监护,成为地球化学研究天然实验室 [3] - 红外监控与智能预警系统应用于海龟蛋巢保护及违规作业拦截 [2][3] - "海底苗圃"金属培育架技术显著提升珊瑚修复效率 [5]
宏伟蓝图催人奋进 青春使命无上光荣——2025年生态环境部系统青年英文演讲决赛暨五四青年节纪念表彰活动侧记
中国环境报· 2025-05-09 01:05
美丽中国建设青年行动 - 10名参赛选手通过英文演讲展示美丽中国建设故事 展现青年干部全球视野和绿色担当 [1] - 活动主题为"美丽中国建设 青年在行动" 现场反响热烈 [1] - 生态环境部青年干部在科技攻关 污染防治 应急监测等领域发挥先锋作用 [32] 国际环境治理参与 - 3位90后选手分享国际环境治理经历 体现中国专业谈判能力 [6] - 国际合作司邓琳华展示长江环境改善与日内瓦塑料污染谈判的联动案例 [6] - 气候变化中心李仕楠在COP29推动公平气候未来 确保中国声音被尊重 [12] - 对外合作中心王昊杨通过实战成长为国际会议中国代表 充满坚定与自豪 [15] 绿色理念国际传播 - 环境规划院王君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通过"中国角"传播绿色梦想 获国际认可 [18] - 海洋生态环境司郑彤展示海洋塑料废弃物再生案例 传递中国生态治理方案 [20] - 海河流域管理局高薇以密云水库保护案例展示中国水资源管理进步 [22] 专业领域实践创新 - 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同舟强调核电安全0 01%疏忽都不容忽视的严谨态度 [25] - 南京环科所戚善择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协同 [32] - 中日中心张天驰将环境认证转化为实际环境改善行动 [32] - 环保基金会姜亿浓通过光伏项目为偏远地区儿童提供清洁能源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