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

搜索文档
特朗普恢复美“国防部”旧称“战争部”计划,在美引发质疑
环球时报· 2025-09-05 22:36
更名计划与行政命令 - 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签署行政命令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作为别称 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及部门被授权在官方信函和公开沟通中使用战争部长和战争部等名称 [1] - 该行政命令将成为特朗普上任以来签署的第200个行政命令 将指示国防部长提出立法和行政行动建议以使战争部名称永久化 [3] - 白宫正寻求不需要国会投票的替代方案 因正式更名需国会立法 法学专家称尚不清楚行政命令能否立即生效 [3] 历史背景与名称演变 - 美国国防部前身为1789年成立的战争部 该名称使用超过150年 1947年《国家安全法》设立国家军事机构 1949年更名为国防部 [4] - 1949年更名反映部门职责扩大 涉及作战、对外政策、情报和国家安全 [5] - 特朗普声称在战争部时期美国赢得一切 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主张恢复战争部名称 [6] 更名动机与战略意图 - 更名旨在使部门更加专注于国家利益 并向对手表明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已做好开战准备 [6] - 展现力量与决心 延续特朗普政府对二战后国家安全架构的改造 包括削减国家安全委员会规模和裁撤国防部机构 [6] - 塑造更强硬的军队形象 尽管特朗普声称帮助结束至少七场战争 但在第二个任期发动多次军事打击包括针对也门胡塞武装和伊朗核设施 [3] 潜在成本与财政影响 - 更名可能导致数十亿美元成本 涉及更换部门徽章、信纸、铭牌和全球军事基地标识 [7] - 巨额费用可能冲击特朗普政府削减五角大楼开支的努力 分析人士认为资金应用于确保作战人员训练和武器 [7] - 民主党议员质疑资金应优先支持军人家庭或聘用外交官以阻止冲突 而非用于政治目的 [7] 政治反应与专家观点 - 更名举措引发质疑 民主党参议员称美国人想要避免战争而非宣扬战争 [1] - 历史学家认为原更名旨在传递核时代专注于防止战争的信号 当前举措被评价为颇具讽刺意味 [7] - 专家分析认为更名传递危险信号 显示美国将以战争为核心定义军事和外交政策 军力使用将更具进攻性 [8]
血淋淋的教训,让印度低下了骄傲的头颅
搜狐财经· 2025-08-29 07:22
贸易与关税影响 - 美国对印度加征总计50%关税 涉及纺织品 珠宝 制药等支柱产业 去年870亿美元出口额面临腰斩风险 [3] - 印度自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通过采购俄罗斯石油并转售欧洲节省170亿美元 但遭美国制裁 [3][5] - 关税政策导致印度股市下跌 卢比承压 政府担忧中小企业倒闭潮及失业率激增 [3] 军事冲突与装备表现 - 印度在2025年印巴空战中损失包括米格-21 苏-30和阵风战机 巴方宣称击落五架印度战机 [7] - 印度空军在机动性和电子战能力上全面落后 巴基斯坦凭借中国产PL-15导弹占据远程打击优势 [7] - 国际评估认为印度军力仅属南亚地区级水平 非世界级大国 [7][11] 经济依赖与贸易关系 - 印度严重依赖出口经济 美国为重要市场 但外资因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加速撤离 [3][5] - 中印贸易额达1270亿美元 中国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 印度依赖中国进口零部件 航空材料和稀土 [9][11] - 印度2024年10月与中国达成边界协议 2025年恢复直航并开展化肥 稀土供应等十项合作 [9] 外交政策调整 - 印度从依附西方转向平衡外交 与中国关系通过高层互访和边境谈判显著回暖 [9][11] - 莫迪政府虽提倡自力更生 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仍寻求与中美俄的伙伴关系 [11] - 印度操作低调采购俄罗斯石油 但坚持从最划算来源进口能源 [5]
关税冲突下,“抵制美货”声音在印度高涨
环球时报· 2025-08-12 22:50
美国对印度加征关税措施 - 美国对印度商品额外加征25%关税 使印度对美出口商品税率升至50% 在对美贸易伙伴中属于最高之列[1] - 印度输美商品中约55%将受到美国政府加征关税的影响[1] 印度社会抵制美国品牌行动 - 印度社交媒体和线下呼吁购买印度国货抵制美国产品的声浪日益高涨 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企业的商标前被打上"禁止"标志[1] - 印度商界领袖和总理莫迪的支持者采取行动回应美国关税 Wow Skin Science联合创始人倡导支持本土农民和初创企业 DriveU首席执行官希望开发本土替代方案取代主要社交媒体和科技平台[2] - 与印度人民党有关联的组织在全国各地举行小型公众集会呼吁抵制美国品牌[2] 印度政府政策导向 - 总理莫迪在班加罗尔集会上发出"自力更生"的特别呼吁 表示虽然印度科技公司为全球生产产品 但现在需要更多优先考虑印度需求[2] 美国品牌在印度市场表现 - 历史上美国品牌凭借强大品牌忠诚度和深厚市场渗透力 在类似民族主义运动中未遭受重大长期损失[2] - 特斯拉周一在新德里开设其在印度的第二家展厅 印度商务部官员和美国大使馆官员出席开业活动[3] - 抵制呼声凸显贸易争端蔓延至消费者行为的可能性 可能损害美国品牌在其最大增长市场之一印度的声誉[3] 印度本土替代方案挑战 - 用印度本土品牌取代美国产品还需要在产品质量、定价和分销网络方面取得显著改进[2]
“美国弟子”眼中的少林寺
经济观察报· 2025-08-08 11:23
少林寺的历史与文化地位 -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由孝文帝为印度僧人跋陀所建,后因禅宗始祖菩提达摩而闻名 [3] - 少林寺在隋末唐初因"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功绩获得皇室封赏,成为唐代佛教禅宗中心 [4][5] - 明代少林僧兵参与抗倭战争,奠定少林功夫在中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 [5] - 1928年少林寺遭军阀焚毁,200余名僧众遇害,5480卷经文被毁,导致20世纪90年代初公众对其认知仍停留在电影符号层面 [6] 少林寺的商业化转型 - 1982年电影《少林寺》引发功夫热潮,推动现实中的少林寺重建并形成武术产业链 [7] - 1990年代少林寺出现文僧与武僧分化,武僧聚居周边武术中心,功夫成为核心商业活动 [7] - 释永信被描述为少林寺商业化关键人物,拥有梅赛德斯奔驰等物质财富,但2015年因丑闻被起诉 [2] - 商业化带来江湖骗子滋生,如铁裆功等奇技被用于敛财,同时医疗等基础设施仍显落后 [12] 少林功夫的文化符号意义 - 功夫在电影中被塑造为民族主义身体语言,常出现外国人贬低中国功夫后被击败的情节 [9] - 武僧通过功夫构建身份认同,既信奉"以武止战"哲学,又将其作为民族尊严的竞争工具 [10] - 少林功夫的禅武合一理念体现为"以武修禅",追求力与专注的澄明状态 [14] 外国视角下的少林寺观察 - 美国作者马修·波利在《少林很忙》中记录1992年少林寺武僧生活,揭示商业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2][7] - 外国人在河南面临高价剥削,如每月1300美元学费远超550美元行情价,需学习中国式交涉技巧 [11] - 对比沿海地区,1992年河南基础设施落后,医疗条件恶劣,手术器械锈蚀且消毒缺失 [12]
《明末:渊虚之羽》:小聪明的祭品
虎嗅APP· 2025-08-02 13:56
游戏质量评价 - 游戏地图设计虽未达到顶级水准但保持了基本箱庭结构,探索体验合格 [8] - 战斗系统通过无惩罚洗点和敌人特点权重设计鼓励多样化玩法,形成特色 [10][12] - 战斗难度设计存在缺陷,缺乏倒地无敌机制导致不良体验 [13] 舆论事件分析 - 发售首日好评率仅19%,三大主因包括运营奖励错配、环国区降价及剧情设计争议 [16][17][18] - 历史背景选择明末触及民族情绪敏感点,被批为"汉奸游戏" [19][27] - 主播遭遇大规模攻击,负面舆情成为流量捷径 [21][22] 市场与宣发策略 - 宣发刻意选用明末背景和女性角色设计迎合流量,但游戏内容与历史关联性薄弱 [30] - 前期宣传成功吸引路人关注,但过度营销导致期待与现实严重错位 [32][33] - 全球评价两极分化,非中文用户好评率72.23%,简中仅35.89%,反映文化认知差异 [37] 行业现象观察 - 游戏成为意识形态战场,类似《TLOU2》等作品均因DEI元素引发争议 [40] - 多元群体符号化设计引发玩家抵触,2000-2010年相关矛盾激化 [44][46] - 身份政治导致评价体系异化,争议焦点从游戏质量转向道德立场 [50][52]
美国高校现状,因特朗普政策损失9亿美元,如何走出困境
搜狐财经· 2025-07-10 05:00
美国高校收入影响 - 特朗普政府移民和教育政策可能导致美国高校在2025学年损失近9亿美元收入 [1] - 国际学生是美国高校重要收入来源 顶尖院校如哈佛和斯坦福依赖外国学生学费 [3] - 政策收紧导致国际学生流失 高校面临财政收入和学术声誉双重压力 [4] 政策具体措施 - 特朗普政府限制特定国家学生入境 加强留学生签证审查 [3] - 公开批评外国学生比例过高 哈佛大学三分之一学位被外国学生占据 [3] - 提议削减高校拨款资助 要求公开外国学生名单审查 [3] 教育体系根本问题 - 美国高等教育面临教育成本上升 学费负担加重 国内学生数量稳定等问题 [6] - 政策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反而加剧国内教育体系危机 [6] - 美国高校全球竞争力下滑 打压外国学生进一步恶化形势 [6] 全球人才流动影响 - 美国留学吸引力下降 学生转向加拿大 澳大利亚 英国等国 [6] - 全球人才流动格局变化 其他国家高校受益 美国智力资源流失 [7] - 政策可能影响全球科研合作与技术创新 加剧教育资源不平衡 [9] 全球化与教育对立 - 特朗普政策体现民族主义倾向 与全球化趋势形成对立 [9] - 教育作为全球化桥梁被削弱 国际学生流失影响知识共享 [9] - 美国高校需平衡全球化吸引力与本土改革 避免陷入民族主义泥潭 [10] 高校发展战略调整 - 短期减少国际学生比例缓解本土入学压力 长期损害全球竞争力 [10] - 需改革教育体制减轻学费负担 吸引更多本土学生弥补损失 [10] - 必须融入全球化趋势 而非局限于民族主义政策 [10]
西班牙研究所调查报告:西班牙人对华好感度首次超美国
环球时报· 2025-07-08 22:46
西班牙民众对中美态度变化 - 西班牙民众对中国好感度首次超过美国,这是历史性转变[1] - 西班牙人对美国支持率从35%大幅降至11%,对特朗普评价仅2.5分(满分10分)[1] - 61%受访者认为特朗普第二任期对西班牙经贸产生负面影响,19%认为美国构成潜在威胁[1] 西班牙与北约关系 - 85%西班牙民众支持继续留在北约,但国防支出意见分歧(49%支持 vs 51%反对)[2] - 西班牙首相确认军费开支维持GDP的2%,不上调至5%[2] 中西合作前景 - 专家指出中国与西班牙交往强调平等互惠,存在友好合作发展土壤[1] - 美国对欧洲采取民族主义政策导致西班牙民众安全感与经济利益受损[1]
“政坛新秀”会将波兰带向何方?
虎嗅· 2025-06-26 04:02
波兰新总统纳夫罗茨基的政治立场与政策主张 - 纳夫罗茨基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当选波兰总统,竞选口号为"波兰第一、波兰优先",与亲欧派总理图斯克的外交政策形成对立 [1] - 其当选可能强化波兰的疑欧主义和民族主义外交色彩,并在欧盟和北约内部引发摩擦,尤其反对乌克兰加入欧盟和北约 [1][4] - 主张"更强大、更有主权感的波兰",反对欧盟对成员国在气候和移民政策上的干预,强调国家权力不应让渡给欧盟 [4] 纳夫罗茨基的意识形态与历史背景 - 从历史学者转型为民族主义代言人,研究战后记忆与民族认同,曾任格但斯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博物馆馆长 [3][4] - 强调传统价值观、国家历史记忆与文化纯洁性,反对西欧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强军备、控边界、重家庭 [5][6] - 以"广义爱国阵营的代表"自居,拒绝党派标签,但站在民族主义叙事前沿 [4] 经济与社会政策 - 坚持"社会保守主义+经济民族主义"路线,反对引入欧元,承诺取消加班劳动税,主张国家主导大型投资拉动经济 [7] - 提出11项关键承诺,包括不提高退休年龄、保护最低工资、扩大公共卫生支出和农业补贴,称为"国家责任契约" [7] - 主张"经济爱国主义",优先扶持本国企业和产业,反对外国资本控制经济命脉,赢得波兰团结工会支持 [7] - 支持发展核能以实现"完全的能源主权",批评欧洲绿色协议牺牲波兰家庭和企业利益 [7] 外交与国防政策 - 持有强烈反俄立场,2024年被俄罗斯列为刑事通缉犯,涉及拆除苏联红军纪念碑事件 [9] - 亲美立场鲜明,竞选期间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面,呼吁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2023年波兰军费占GDP 3 8%) [10][11] - 对欧盟联邦化倾向戒备,认为欧盟威胁国家主权与民族认同,主张在欧盟框架内坚守波兰利益 [11] 国内政治影响 - 总统与总理图斯克的"左右共治"将延续政治拉锯战,加剧国内对立和欧盟内部协调难度 [12][13] - 半总统制下总统在外交、国防等关键领域握有实权,可能通过否决法案、拖延预算等手段阻碍政府运作 [13] - 外交政策分裂可能使波兰在欧盟角色摇摆,尤其在乌克兰问题上与图斯克政府存在根本分歧 [13]
研讨会︱重建全球:观念的全球流动
搜狐财经· 2025-06-10 10:15
全球思想史研讨会核心观点 - 会议聚焦"全球思想史"研究 探讨观念在全球流动中的吸收与重塑机制 强调从历史进程中寻找重建全球秩序的思想基础 [1][3] - 研究揭示思想流动具有双向性 本土化改造与跨国互动并存 典型案例包括非洲改革思想的本土诠释、中印旅行书写中的他者建构、潘恩思想的全球对话网络 [4] - 方法论反思成为共性议题 学者批判"民族"概念作为研究基础的局限性 提出通过微观史、记忆史等路径突破传统范式 [5] 研究小组专题分析 第一小组(Panel A) - Richard Reid展示19-20世纪非洲改革思想 强调本土理念与全球思想的纠缠融合 转型期非洲对全球思想进行本地化诠释与再利用 [4] - 章可分析19世纪末中印旅行书写 揭示黄楙材等中国旅行者通过建构印度"他者"形象来反思中国现实问题 [4] - Gregory Claeys解读潘恩思想 指出其著作存在跨大西洋对话特征 《人权论》同时批判柏克与约翰·亚当斯 [4] 第二小组(Panel B) - Timothy Baycroft批判民族主义研究范式 强调"民族"是建构性概念 需通过微观史等方法克服其理论局限 [5] - 袁尚梳理思想史三大范式(观念史/语境主义/社会文化史) 提出通过"全球"范畴和长时段视角实现范式更新 [5] 第三小组(Panel C) - 王印研究法国高卢"四条款" 揭示文本如何调和王室集权与教会传统 反映世俗权威与宗教权力的妥协平衡 [8] - 関口佐紀重读卢梭"商议"概念 论证其包含道德与制度设计的互动 投票决策与审查机制构成公共理性逻辑 [8] - 郭小雨分析卢梭"普遍意志" 指出其动态性特征 伴随立约主体实践过程而非静态规范 [8] 第四小组(Panel D) - 黄涛重新诠释霍布斯激情理论 提出"恐惧"具有崇高感审美属性 是自然人接受利维坦权威的情感基础 [9] - 李海默分析沃格林贬抑柏克的原因 指出其认为柏克未触及现代性危机的诺斯替主义核心 [9] - 关依然追踪"劳动分工"概念跨学科旅行 揭示斯密经济学概念如何影响生物学理论并塑造社会进化论 [9] 第五/六小组(Panel E/F) - 小谷英生发掘德国思想家加尔夫的经验主义路径 连接德国通俗哲学与苏格兰道德哲学的隐性对话 [10] - 范丁梁揭示19世纪德意志认同的"复调性" 邦国忠诚、地方记忆与民族认同存在层次互动 [10] - 熊颖哲考察欧文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主义面向 其通过跨洲旅行将社会改革与全球和平愿景结合 [10] 跨文明对话专题(Panel G) - 商兆琦系统梳理丸山真男尊严理论 融合东西方思想资源 构建基于道德自律与民主平衡的尊严观 [12] - 李宏图研究《世界人权宣言》形成史 揭示西方自然权利理论与儒家"仁"理念的协商过程 体现普遍性与文化张力的平衡 [12][13]
历史学家、拳击手、反俄亲美,波兰新总统是谁?
观察者网· 2025-06-02 09:16
波兰总统选举结果 - 独立候选人卡罗尔·纳夫罗茨基以50.89%得票率赢得波兰总统选举,公民联盟候选人拉法尔·恰斯科夫斯基得票率为49.11% [1] - 选举结果反映波兰社会深刻分裂,早期出口民调显示恰斯科夫斯基一度领先,但后续数据逆转 [1] - 纳夫罗茨基作为独立候选人获右翼反对党法律与正义党支持,其胜选可能推动波兰转向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道路 [1][7] 波兰总统职权与选举机制 - 波兰总统拥有影响外交政策和否决立法的权力,并非仅具礼仪性质 [3] - 总统任期5年可连任一次,若首轮无候选人得票过半则前两名进入第二轮投票 [3] - 本次选举首轮于5月18日举行,恰斯科夫斯基和纳夫罗茨基因未过半进入6月1日第二轮 [3] 新政府与执政联盟挑战 - 总理图斯克领导的联合政府因意识形态分歧严重,未能兑现放宽堕胎法、同性伴侣法等承诺 [5] - 现任总统杜达的立法否决权阻碍图斯克改革司法体系,该体系被欧盟认定存在政治操控问题 [5] - 法律与正义党若与执政联盟保守派合作,可能导致图斯克政府难以维持至2027年议会选举 [5] 纳夫罗茨基政治背景 - 现任波兰国家记忆研究所所长,主导拆除苏联红军纪念碑并被俄罗斯通缉 [7] - 支持者视其为传统价值观化身,尤其受抵制LGBTQ+平权运动群体拥护 [7] - 竞选期间被指控与犯罪组织有牵连及参与街头斗殴,但未影响右翼选民支持率 [7][9] 国际关系立场 - 获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明确支持,特朗普曾于白宫接见纳夫罗茨基并为其造势 [10] - 美国驻波兰约1万士兵,国土安全部长诺姆称纳夫罗茨基当选或深化两国军事关系 [10] - 在乌克兰问题上承诺继续支持乌但批评泽连斯基,指责乌难民滥用波兰社会福利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