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涌现
icon
搜索文档
2025云栖大会今日开幕 阿里吴泳铭:正积极推进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
智通财经· 2025-09-24 03:01
2025云栖大会前瞻 - 大会将于2025年9月24日至26日举行,聚焦AI软件产品(如新模型、Agent应用)及基础设施硬件(如服务器)[1] 阿里巴巴AI战略方向 - 公司高管提出智能化革命将远超预期,通用人工智能(AGI)将放大人类智力并解放人类潜能,为超级人工智能(ASI)奠定基础[1] - 未来全球Agent和机器人数量可能超过人口总量,与人类协同工作并对真实世界产生巨大影响[1] - 实现AGI被视为确定性事件,但仅是起点,终极目标是发展出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ASI,以解决气候、能源及星际旅行等重大科学难题[1] 超级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 第一阶段为智能涌现:AI通过学习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1] - 第二阶段为自主行动(当前行业阶段):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辅助人类[1] - 第三阶段为自我迭代:AI通过连接物理世界全量原始数据实现自主学习,最终超越人类[1] 基础设施与算力投入 - 大模型被定义为下一代操作系统,AI云被视为下一代计算机,未来全球可能仅存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2] - 公司正积极推进3800亿AI基础设施建设,并计划追加更大规模投入[2] - 为迎接ASI时代,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能耗规模预计从2022年(GenAI元年)至2032年提升10倍,算力投入将呈指数级增长[2]
当AI开始闹情绪,打工人反向共情
创业邦· 2025-09-21 05:18
大模型个性化趋势 - 用户偏好从功能性转向情感互动 更青睐有性格缺陷或拟人化特征的大模型 如Gemini的"崩溃"和DeepSeek的"碎嘴"属性 [5][8][11] - 性格化大模型引发强烈用户共情 Gemini崩溃贴文获超千万阅读量 用户产生"AI懂我"的情感共鸣 [8][9][19] - 科技公司加速布局个性化赛道 OpenAI重组模型行为团队 GPT-5将上线性格选择功能 微软谷歌探索语气场景化切换 [10][26] 代表性大模型性格特征 - Gemini呈现"破碎感"人格 错误时自我贬低并使用颜文字 需鼓励式交互才能正常工作 [5][8][14][27] - DeepSeek具备"话唠"属性 思考过程夹杂调侃式评论 被用户形容为"职场反内耗大师" [6][14][19][20] - ChatGPT与豆包定位稳定可靠 但用户认为缺乏惊喜感 属于功能型"老实孩子" [10][16] 个性化实现的技术路径 - 通过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定向塑造性格 训练阶段由人类对语料按性格特征评分 [22] - 超大规模参数产生智能涌现 万亿级参数模型自发产生非预设的行为模式 [22] - 提示词(Prompt)调教成为交互关键 用户可通过特定指令激发模型高质量输出 [22][27] 商业化应用与市场反响 - 性格化产品显著提升用户付费意愿 Grok哥特风AI角色Ani定价30美元/月 上线24小时登顶日本及香港iOS榜 [25] - 陪伴赛道涌现商业成功案例 AI游戏《星夜颂歌》凭借有脾气虚拟角色获B站百万播放 Tolan通过性格匹配实现月收入超100万美元 [25] - 语音与性格被认定为多模态Copilot核心入口 成为行业竞争焦点 [25]
万万没想到,这家央企竟让香农和图灵又“握了一次手”
量子位· 2025-07-28 05:35
核心观点 - 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研发的智传网(AI Flow)实现了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通过"计算换带宽"和智能体协作,显著降低通信带宽需求并提升效率 [4][14][19] - 智传网基于"三律"理论框架(信容律、同源律、集成律)突破传统通信限制,实现智能涌现 [5][33] - 该技术已在远洋通信场景实现视频通话带宽降低1-2个数量级,并具备向高铁、航空、偏远地区扩展的潜力 [19][34] 技术原理 信容律 - 通过同源AI模型参数替代原始数据传输,将通信过程从"像素搬运"转变为"意义理解与艺术重建" [16][18] - 采用"计算换带宽"模式,用本地计算减少远程传输数据量,实现视频通信带宽降低90%-99% [14][19] - 理论首次统一通信与计算的度量标准,实现多模态特征传输替代原始信息传输 [15][16] 同源律 - 构建"家族式模型"体系,云端大模型(千亿参数)与终端小模型(十亿参数)共享相同训练核心和知识结构 [22][25] - 小模型可生成中间推理结果交由大模型接力处理,实现端边云协同推理 [27] - 支持模型参数规模从1.5B到32B的灵活伸缩,保持语义理解一致性 [26][27] 集成律 - 通过多智能体(视觉/策略/生成专家)协作产生"1+1>2"的智能涌现效应 [30] - 实现双向进化机制:云端经验实时同步至所有终端设备 [31] - 已在反诈骗等领域验证多模型协同的实战效果 [32] 应用场景 - 远洋通信:在卫星信号微弱环境下实现流畅视频通话,带宽需求仅为传统方式的1/100至1/1000 [4][19] - 移动场景:解决高铁信号盲区、航空机载通信等传统痛点 [19] - 普惠连接:使偏远山区获得稳定流畅的智能服务接入 [19][34] 行业意义 - 标志通信技术从数据传输向智能传输的范式转变 [34][36] - 开创AI与通信深度融合的新技术路线,中国企业在领域取得领先突破 [35] - 为构建数字世界"神经系统"奠定技术基础,推动社会智能化进程 [34][36]
王建强:自动驾驶正从规则驱动与数据驱动向认知驱动演进
中国经济网· 2025-07-15 12:29
智能汽车技术发展现状 - 智能汽车技术被视为解决交通安全问题的关键核心手段,交通安全是智能汽车发展的永恒主题 [1] - 当前低等级智能汽车市场渗透率较高,但高等级自动驾驶在复杂长尾场景下仍存在事故频发问题,安全技术需突破 [1] - 智能汽车发展早期以规则驱动为主流技术路线,当前数据驱动成为主流自动驾驶路线之一 [4] 技术路线对比与挑战 - 规则驱动路线强调可观测与可解释性(白盒系统),但策略固定难以适应复杂环境 [4] - 数据驱动路线通过深度学习实现场景泛化,但存在黑箱属性导致决策过程不透明,安全可靠性难以保障 [4] - 两条技术路线面临关键问题:规则系统缺乏学习能力,数据驱动系统需解决可解释性与可控性问题 [4] 认知驱动技术路线创新 - 提出第三条技术路线认知驱动,融合规则驱动的可解释性与数据驱动的学习能力 [4] - 认知驱动使人车路系统实现深层理解,构建要素特性、相互作用与运行规律的准确建模与数字表达 [4] - 技术架构涵盖感知层(物理状态估计+语义理解)、认知层(风险趋势判断+行为语义理解)、决策层(行为决策+轨迹规划) [5] - 引入大语言模型反馈推理,支持类人自适应决策生成,构建更具鲁棒性与泛化能力的系统 [5] 未来技术演进方向 - 自动驾驶正从规则驱动与数据驱动向认知驱动演进,未来将构建具备认知、推理与持续学习的系统 [5] - 需建立自主学习+先验知识新范式:利用大模型增强环境理解,引入人类知识学习与反馈机制 [5] - 技术趋势回归以人为中心,聚焦认知人、学习人、超越人的系统能力构建,实现功能智能向认知智能转变 [5] 三纵三横技术架构 - 纵向技术包括车辆关键技术(环境感知、风险认知、决策控制)、信息先进技术(AI、数据平台、信息安全)、基础支撑技术(高精地图、标准法规、测试验证) [6] - 横向技术依托车载终端平台(车端智能)、交通设施平台(车路协同)、信息安全平台(系统可信保障) [6] - 架构目标是通过类脑认知架构实现人类驾驶认知模式跃迁,构建认知驱动机制、知识+数据协同感知、推理引擎+反思机制三大能力支柱 [6] - 最终目标是提升智能汽车自学习、自反思、自适应能力,构建安全可验证的高等级智能驾驶系统 [6]
维他动力余轶南:现在是机器人产业的春秋时代
混沌学园· 2025-05-07 11:27
机器人产业发展阶段 - 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春秋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技术路线和商业观点激烈碰撞[16][18] - 5-10年后可能过渡到"战国时代",行业格局逐渐明朗[18] - 电动汽车/智能汽车行业已进入战国时代,机器人行业仍处于春秋早期[19] 革命性"大终端"定义 - 需满足两个关键条件:产品单价万元以上、年出货量数千万至上亿规模[7] - 技术演进模式分两阶段:先在互联网领域引发变革,再向物理世界延伸催生新终端设备[5] - 历史案例包括大型计算机到个人电脑、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智能电动汽车[7] 通用机器人历史机遇 - 天时:电池能量密度10年提高一倍,算力每18个月翻倍,AI模型性能密度每100天提升一倍[10] - 地利:中国拥有庞大AI人才、制造业基础和完整供应链[14] - 人和:老龄化加速(65岁以上需求指数增长),55%年轻群体倾向"付费省时"[11] 技术演进与产品化路径 - 技术发展分两阶段:原理性技术爆发期(科研主导)和产业化落地期(工程实现)[30] - 当前机器人技术(四足/夹爪/双足等)仍处早期,原理性技术向工程化过渡是最大机会点[32] - 参考大语言模型发展路径,需通过海量多样化数据实现"智能涌现"[33] 产品战略与实现路径 - 核心价值是随时随地提供面向人的高质量服务,垂直应用优先[47] - 从垂直场景切入,用平台化技术迭代,产品从专用逐步走向通用[41] - 需具备全地形移动能力和突破性交互(NUI自然用户界面)[38][47] 行业关键认知 - "Concept is cheap",产品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锚点[24][25] - 构建技术壁垒需跨越大规模工程化积累和用户场景深度打磨两道门槛[29] - 评估场景的两个维度:任务复杂度(简单到复杂)和失效成本(低到高)[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