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神

搜索文档
微视频丨山河永志
新华社· 2025-08-30 04:50
纪念活动背景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 - 纪念十四年抗战的悲壮与荣光 [3] 创作内容与形式 - 新华社推出微视频《山河永志》以版画刻痕描摹民族记忆 [3] - 采用光影镜头彰显时代精神 [3] - 通过艺术形式再现抗战历史并致敬英雄气概 [3] 主创团队与协作 - 统筹由黄庆华和周年钧负责 [4] - 主创团队包括李丽洋、乔煜城、陈舒、王浩程、唐颢宸 [4] - 素材支持来自王君璐、鞠焕宗、姚羽、王慧 [4] - 海报设计由马发展完成 艺术指导为郭雄 [4] - 版画制片由史宝军和卓杰负责 版画设计由张旭东完成 [4] - 鸣谢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起点新闻 出品方为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4]
Koji杨远骋:见了100个AI创始人后,我得出了这15个Aha Moments
混沌学园· 2025-08-14 12:07
AI行业趋势与机遇 - AI浪潮以周甚至天为单位重塑世界,带来兴奋感与深层焦虑[1] - 信息过载与趋势难辨导致行业处于混沌状态,需要积极行动寻找方向[1] - AI未来不仅关乎效率与生产力,更涉及陪伴、情感与美,预示广阔蓝海[24] 创业者Koji的背景与行动 - Koji拥有多元背景:十字路口创始人、AI Hacker House发起人、新世相/躺岛联合创始人[3] - 曾参与中国移动互联网早期发展,与王兴、宿华、张一鸣同社群[4] - 创办新世相定义新媒体玩法,创办躺岛在消费品市场突围[4] - 过去一年半专注AI领域,访谈上百位AI创业者,发起AI Hacker House[7] AI时代的方法论 - 质疑汤姆猫、成为汤姆猫、超越汤姆猫是抓住AI机会的关键路径[9][12] - 与其争论技术壁垒,不如积极行动并适应环境变化[12] - 团队护城河在于深入理解用户、快速迭代产品、积累口碑而非技术壁垒[21] AI时代的核心能力 - 计算机科学专业失业率(6.1%)高于艺术史专业(3.0%),反映能力需求变化[15] - 最稀缺的三种能力:Taste(判断真正的好)、Agency(主动创造改变)、Distribution(传播好东西)[16][17][18] - 设计师可能成为AI时代最被低估的创业者,因"美是第一生产力"[25] 商业本质与人文关怀 - 伟大产品诞生于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28] - 创业者使命可超越商业野心,如"创造爱的瞬间"获得市场共鸣[23] - 行业需要判断力而非更多信息,需要行动而非焦虑,需要同路人而非独自摸索[25]
向平凡英雄献上深情的丹青礼赞
人民日报· 2025-06-28 21:50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以下是关于美术创作行业的分析总结: 美术创作行业 - 天津美术学院团队创作了《群英谱》大型主题美术作品,以29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为表现对象 [4] - 作品采用工笔技法与中国画长卷结合的形式,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5] - 创作团队深入研究每位功勋党员的事迹资料,力求形神兼备地表现人物精神风貌 [6] - 作品长约25米、高1.8米,实现了工写交融与时代叙事的美学突破 [9] 创作方法 - 选用韧性较强的粗皮纸作为媒材,运用工写结合的艺术手法 [8] - 通过精细的线描和晕染技法刻画人物形神,营造空间感 [8] - 画面构图采用一字排开的稳定形式,突出主题 [8] 艺术价值 - 作品将艺术价值转化为引导观众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社会正能量 [9] - 通过艺术创造展现了民族精神图谱,具有教育意义 [9] - 创作过程也是一次实践教学,培养了青年学子的专业能力 [8]
感悟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共振
人民日报· 2025-06-26 22:00
书籍内容概述 - 书籍《穿行于历史间的思考》由班永吉著,收录40多篇针对历史出版物及影视戏剧作品的评论文章,聚焦党史研究与红色文化传承 [2] - 作者强调中国革命历史的教育意义,呼吁通过历史题材创作传承精神财富如长征精神,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2] - 书中评述多部作品如《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纪录片《永远的长征》、电视剧《长征》,分析其历史价值与艺术表现 [2] 历史题材创作分析 - 作者评价电视剧《西北岁月》时,探讨其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并通过人物形象还原历史现场 [3] - 对图书《忠诚:优秀共产党人的故事》的评析肯定其细节刻画,提出面向青少年讲好英雄故事的方法论 [3] - 强调优秀历史题材作品需结合党史与近代史,展现民族奋斗精神,增强读者历史责任感 [3] 影视戏剧艺术价值 - 作者认为优秀影视戏剧应体现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实现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4] - 批评部分"神剧""雷剧"过度娱乐化而缺乏精神品格,难以留存 [4] - 指出艺术创作需基于历史深刻体认,尊重创作规律,生动塑造人物形象 [4] 社会文化意义 - 书籍倡导通过历史与文艺的交织,激发爱国情怀与理想追求 [4] - 提出读史需"纸上"与"躬行"结合,感悟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共振 [4]
“行走的课堂”寻迹“中国精神” 让“大课”入目入耳入心 《探寻经典诗文足迹》启动第二季
解放日报· 2025-04-21 01:42
节目内容与形式 - 节目《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一季共5集 包括《七律·长征》《岳阳楼记》《少年中国说》《黄河颂》等课文内容 通过电视专题片形式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和央视频等媒体播送[1] - 节目通过实地探访诗文发源地的方式创新教育路径 例如带领学生走进河南邓州花洲书院、北京圆明园遗址、延安鲁艺旧址、遵义会议会址等历史地标[2][4][6] - 节目结合大思政课程、跨学科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三门"大课" 为青少年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1] 教育理念与实施 - 节目诠释"中国精神"两大内涵 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 - 采用跨学科教学方式 例如建平实验中学联合语文、历史、地理、音乐四科教师共同授课 高桥中学以生态实践课程融合人文、科学、艺术多领域知识[4] - 通过"行走的课堂"模式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场景 例如在长城烽火台讲课、在黄河壶口瀑布诵读 使教育突破校园限制[6] 专家与机构参与 - 节目由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教育电视台、绿叶传媒联合打造 并得到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支持[1][2] - 参与节目的包括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余冠仕、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田世民、河南大学黄河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等跨领域专家[2][4] - 节目获得教育界人士认可 人民教育家于漪亲笔寄语肯定节目价值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称赞其教育模式创新[6] 节目影响与延续 - 第一季节目已播完并开启第二季 新一季将聚焦《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课文[6] - 节目被评价为富有感染力的美育课、贴近学生的实践课和润物无声的思政课 实现"入目入耳入心"的教育效果[2][6] - 通过实地行走使经典诗文灵动化 例如学生在岳阳楼感受"衔远山吞长江"的壮阔景象 在黄河畔赓续红色血脉[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