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就业群体
icon
搜索文档
“这是对我们新就业群体的肯定”(阅兵式上的青春力量)
人民日报· 2025-09-17 22:22
90后刘建2017年来到北京当外卖骑手,近8年累计送达超10万单,收到大量的五星好评。由于业绩突 出、热心传帮带,刘建在2020年被选为"骑士长"。他不仅完成好自己的送单任务,还帮助其他骑手熟悉 跑单流程、提升服务质量。5年间,他悉心培训了300多名新骑手,带领的骑手队伍也从最初的20人壮大 到如今的70多人。 跑单之余,刘建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活动。他充分发挥外卖骑手流动性强、接触面广的职业 特点,化身基层治理"流动哨",在送餐途中进行平安巡查。 "从来没想过能有机会去现场看阅兵!"得知受邀9月3日去天安门广场观礼时,外卖骑手刘建正在送单的 路上。聊起观礼经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8日 07 版)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军乐响起时的心潮澎湃、"东风— 5C"亮相时的震撼……阅兵现场的精彩时刻,让他真切地感受到"国"与"家"之间的紧密联系。 (责编:牛镛、袁勃) "我经常跟队员说,我们就是穿梭在街道的一双双'眼睛',需要时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一把。"在刘 建的带头示范下,队员们也纷纷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他的骑手队伍被评为"望 ...
让新就业群体成为首都发展的有生力量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28 01:14
新就业群体规模与北京政策框架 - 北京新就业群体日活总量约33万人 包括快递员 网约配送员 网约车司机 网络主播等 [1] - 北京市2024年推出三项行动计划 包括"多元友好""全面提升""深度融入" 推进首都"友好之城"建设 [1] - 初步形成新就业群体党建和服务管理工作"北京路径" 开放1.42万余个各类服务阵地 [1] 友好场景建设与基础设施优化 - 打造近2000个友好场景 分类施策破解1657个社区"进门难"问题 [4] - 昌平区天通中苑中三社区建成全市首个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后 相关"12345"投诉量下降36.8% [4] - 制定《北京市城市驿站建设导则十条》 推动1.42万余个服务阵地开放 升级800余个24小时"全时驿站" [5] - 朝阳区实现"全时驿站"社区全覆盖 大兴区创新建设"卡车司机暖心驿站" 推出15元暖心套餐 [5] 权益保障与职业发展支持 - 通过恳谈会收集6600余条意见建议 解决率达89% 指导京东 美团 滴滴等平台企业开展集体协商 [11] - 出台《北京市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合规指引》 推动平台企业优化订单调度和抽成比例 [12] - 全市签订劳动合同快递员5万余人 占比89.5% 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累计参保118.5万人 确认伤害1.02万件 [14] - 开展"适居行动" 形成朝阳区"城市建设者之家" 大兴区"小哥之家"等住房供给模式 [14] 法律服务与技能培训体系 - 上半年为241位新就业群体提供调解和法律援助 挽回经济损失近250万元 [15] - 组建31个法律服务团 提供法律服务5万余次 打造"一小时"法律服务圈 [15] - 开展"小哥学堂"项目 累计3.6万余人次获教育培训 西城区构建"1+3+N"三新学院体系 [15] - 海淀区推出49项选单式培训课程 包括人工智能训练 数据标记等 [15] 党建工作与组织建设 - 组建新就业群体党组织182个 群团组织900余个 找出"隐形"党员 [21] - 采用线上线下灵活教育方式 建成滴滴网约车司机"党课研发组" 累计发展65名新就业群体入党 [22] - 打造党员先锋工作室 10余万人次新就业群体到社区报到服务 [23] - 朝阳区80%社区由新就业群体担任"副楼长" 丰台区487名新就业群体成为社区"探测针" [23] - 全市369支志愿服务队累计服务时长超9.7万小时 [23]
2025年货车司机月净收入10512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13:26
行业收入与就业状况 - 2025年货车司机平均每月净收入达10512元,远高于其他新就业群体[1][6] - 收入分布以中高收入为主,超九成司机收入集中在8001元至32000元区间[6] - 运价持续下跌制约收入增长,运力供大于求导致行业竞争加剧[1] 从业人员结构特征 - 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30-49岁司机占比近80%,其中30-39岁群体占比达50.24%[4] - 大部分司机来自农业、个体经营和产业工人等传统蓝领岗位[9] - 88.65%司机独自驾驶无陪同,仅6.52%由配偶或恋人陪伴[9] 消费能力与支出结构 - 月均消费6578元为六类新就业职业最高,其中食品开支1993元[8] - 教育支出显著,月均教育投入1688.83元位居新就业群体首位[8] - 娱乐支出位列六类新就业群体第二[8] 工作强度与职业吸引力 - 平均每月休息天数仅3.54天,工作时间长且强度高[9] - 职业吸引力主要来自工作时间灵活、收入较高和驾驶兴趣驱动[12] - 27.94%受访者表示即使重新选择仍愿继续从事该职业[12] 数字化能力与平台应用 - 91.82%司机使用平台接单抢单,43.14%使用运费结算功能,40.14%使用路径导航功能[12] - 数字能力得分高的司机群体(平台订单占比90%以上)月均毛收入和净收入明显更高[16] - 互联网货运平台已演变为涵盖业务调度、财务结算、油费管理的全流程运营平台[12][14] 职业发展路径 - 部分司机通过平台积累经验,从单一运输者成长为车队负责人或物流园区运营主体[12] - 职业具备延展性,相当比例司机会转向货运中介、车辆维修或物流自主创业领域[12]
今年货车司机月净收入10512元 高强度工作成常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12:01
8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在京发布《2025年货车司机就业与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披露,2025年,货车司机平均每月净收入达到10512元,远高于其他新就业群 体。但近年来公路货运行业运价持续下跌,制约了货车司机收入的增长,同时运力供大于求导致内卷严 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副院长周广肃呼吁有关部门出手整治。 据报告介绍,货车司机的年龄结构显示货运行业从业人员以中青年司机为主力。从年龄分布来看,30至 49岁的司机是行业内的骨干力量,占比接近80%。其中,30至39岁区间的司机占比最高,达到50.24%。 货车司机作为新就业群体中的重要职业,展现出较高的经济回报优势。货车司机职业在六类新就业群体 中以较为明显的净收入优势居于首位。2025年,货车司机平均每月净收入达到10512元,远高于其他新 就业群体。 报告显示,货车司机收入分布以中高收入为主,超过九成司机收入集中在8001元至32000元区间。整体 来看,货车司机职业不仅回报稳定且具有持续增长潜力,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在消费方面,货车司机表现出较强的消费能力。其月均消费6578元为六类新就 ...
从心出发 向“新”而行
河南日报· 2025-07-22 00:55
新就业群体党建与服务创新 - 郑州市通过党建引领将新就业群体纳入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外卖骑手、快递员等从"游离在外"到"融入其中"的转变 [1][12] - 管城回族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综合服务中心提供24小时免费休息站、充电设施及9.9元低价餐食等精准服务,覆盖骑手日常需求 [2][4][5] - "郑好办"APP推出"社区码"功能,骑手实名认证后3秒即可完成小区配送登记,提升"最后100米"效率 [3] 基层治理与群体参与 - 新就业群体担任"兼职网格员",通过"随手帮""随手拍"等方式参与社区帮扶、安全隐患上报等基层治理活动,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已吸纳856名此类人员 [14][16] - 积分激励制度构建"服务-积分-回馈"闭环,例如提供社情民意积10分、结对帮扶积20分,可兑换日用品等奖励 [15] - "暖小新"帮帮团等志愿组织引导骑手参与应急送考、寻人等公益行动,并通过直播宣传增强群体认同感 [14][16] 行业特点与组织建设 - 郑州新就业群体达38万人,年轻化、数字化程度高,适应灵活快节奏工作模式 [9][10] - 行业党委推动党员"亮身份、亮标识"活动,网约车党员司机设立示范岗承诺安全驾驶等服务标准 [11] - 河南省委党校提出"两个覆盖"组织建设方案,包括建立三级行业党委架构及灵活组建联合党支部 [20] 资源整合与政策支持 - 管城回族区加密换电站布局至每公里1个,充电宝收费1元/小时,解决骑手充电刚需 [4] - 整合工会驿站、爱心驿站等资源打造友好社区,并通过"一键反映"智能平台快速响应诉求 [18] - 经费保障采用"党费+财政+企业"多元投入机制,并选派党政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点重点企业 [21]
江苏首个省级层面聚焦新就业群体的慈善项目启动——用城市“温度”回应奋斗“热度”
新华日报· 2025-04-29 23:21
文章核心观点 江苏省启动“新就业群体慈善急难救助”项目,聚焦新就业群体因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等陷入的临时急难困境,通过慈善补充救助解决其“急难愁盼”,未来还将完善帮扶,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城市温暖 [1][2][4] 新就业群体情况 - 新就业群体兴起于平台经济,是数字时代新型劳动者,江苏约有1000万,占全国12%,覆盖各领域各层次,包括长途货运司机等,网络直播等行业群体也受关注 [1] - 新就业群体生活常态是“四季无休、三餐不定”,大部分非本地户籍,面临单独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遇紧急困难易陷入困境 [2] 项目情况 - 项目由省委社会工作部等多部门和省慈善总会共同启动,是江苏首个省级层面聚焦新就业群体的慈善项目 [1] - 今年省慈善总会安排200万元资金,帮扶在江苏省从事新就业形态工作满6个月且当前仍在岗确需帮扶的劳动者 [2] - 项目对因重大疾病、意外事件伤残、其他特殊困难三类急难困境情况实施救助,救助金额从1000元到1万元不等 [3] - 项目启动前多部门摸排符合救助条件对象,指导申请,后续还将核查家庭经济状况,确保救助精准直达 [3]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省各级慈善会探索“资金+物质+服务”救助帮扶,向多样化综合救助转变 [4] - 江苏慈善力量将链接更多资源,完善对新就业群体帮扶,聚焦多元需求,将慈善关爱渗透到工作生活各方面 [4] 项目落地举措 - 项目启动当天相关负责团队走访南京市玄武区新就业群体服务中心,该中心提供优惠租房和九大功能区域,解决新就业群体实际困难 [5]